史晶雯 帖清修 雷藝彤
從太原城區一路向西,入婁煩境內到汾河水庫處,有個美麗而又愜意的小山村——下石家莊。這里交通便捷,252省道和太寧線南北貫穿全村,前臨汾河,背靠東山,村莊依山傍水,房屋順勢而建,錯落有致。粉刷一新的汾河灣小院,白墻黛瓦,整齊劃一,美觀大方,寬闊的河道內,嘩啦啦的汾河水流淌著。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楊樹沿河順延,遠處山巒綠植疊翠,這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是詩與遠方的地方。
美麗風景 換來好“錢”景
走進婁煩縣的汾河水庫下石家莊村,汾水碧波蕩漾,遠山郁郁蔥蔥,處處散發出清新而又熱烈的氣息。翻越壯觀的水庫大壩,汾河水順勢流淌,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杜交曲鎮下石家莊村恰好就在弧線的“環抱”之中。
婁煩縣是太原唯一的地表水飲用水源地和重要的生態屏障,年均氣溫8℃,6月至8月平均氣溫20℃,是“天然的綠肺之地”。汾河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國家Ⅱ類標準,自然條件優越。
由于地理環境特殊,下石家莊不能發展工礦企業,不能搞養殖業,村里的土地也已退耕還林,外出打工成了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村集體無收入,村子到底該如何發展?
為了保護汾河水源地,下石家莊村做出了犧牲,但由此帶來的美麗風景,給村子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曹貴生決定借著省級旅游景點——汾河水庫風景名勝區,大做生態文章,發展鄉村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婁煩縣在下石家莊村已連續3年舉辦“婁煩縣鄉村文化旅游節”,通過“旅游+”融合文章,實現旅游產業全域輻射帶動。推進“旅游+”新產業模式,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產品新業態,加快特色提煉,在創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推動“旅游+美麗鄉村”“旅游+農業”“旅游+生態”“旅游+康養”等融合發展新模式。
截至目前,依山傍水的下石家莊村已成為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4A級旅游示范村”“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2020年度山西省善治示范村”……
現在全村620戶1484人,皆因美麗風景換來了美好“錢”景,依托汾河水流經村莊的獨特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吃上了生態飯,過上了好日子。時下的下石家莊人,宜居宜游、環境秀美,讓人心生向往。
綜合治理 日子比蜜甜
下石家莊村在支村兩委的帶領下,村民不出村也能有收入。村民蔡建紅樂呵呵地說:“現在村里條件太便利了,我不用到縣城,在村里就有工作,工資不比城里差,不僅照顧了家里,還有事情做,閑暇時間,我還能參與村里的業余生活,別提多幸福了。”
來到村里,農家小院整齊排列,條條街巷干凈整潔。廣場是休閑鍛煉的好地方,大小足足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夕陽下,有的村民在這里悠閑散步,有的則坐在一起拉著家常。
走進村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九米寬的柏油馬路,左側是一排白墻黛瓦的村舍,右側是蜿蜒的汾河。河流沿岸,修葺一新的漢白玉護欄和八座涼亭給村子增添了幾分雅致。
為了保護古村落環境,近年來,下石家莊村在婁煩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從村外到村內人手進行全面打造。綠化通道,美化村莊,改造廁所,處理污水等提升村莊品位,健全旅游功能,打造秀美村莊,營造人文環境,進行了自然資源整合和生態建設綜合治理。
村民王林女說:“下石家莊村是婁煩縣第一個完成煤改電的村莊,村民的生活質量也跟著提升。現在村民在家冬天不燒煤,照樣能取暖。村里有清潔隊,每天在村里打掃,及時清運垃圾。村里還修建了防洪護壩,雨季也不怕被淹,路燈全都安上了,晚上照得亮堂堂的。這幾年,村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統一了村莊風貌,還年年有分紅,別提日子有多好了,都離不開曹貴生的帶領。”
婁煩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李宇介紹,只因下石家莊村美麗獨特的地理優勢,2023年中國生態鐵人三項賽(婁煩站)在該村舉辦,他們在美麗的汾河湖畔、風情綠道之上,展開一場速度與耐力的“鐵人”較量。
曹貴生繼續介紹:“為抓黨建促基層治理,我村成立了‘十星級文明戶評定,通過認星、評星、定星、亮星、掛星、爭星六個環節,給予十星級戶可享受村集體年終獎勵、標桿戶積分多的可以去愛心超市兌換東西;星級文明戶優先用工、優先享受村公益事業待遇、優先評模等等,并在村內舉行評比儀式給文明戶披綬帶戴紅花,確保星級評定和積分管理的公平公正、公開透明。”
在下石家莊村,有群眾文化活動服務中心;旅游接待中心;村民說事議事廳;鑼鼓隊、腰鼓隊、舞蹈隊三支文化宣傳隊伍;開展醫療服務上門;成立村民便民服務代辦點方便群眾辦事;開展老黨員、困難群眾、慰問幫扶活動,保證小康路上不掉一人;開辦公益崗位培訓班,解決群眾在鄉村旅游事業中不會干、不敢干、不想干的問題等。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2015年7月,村里招商引資,剛從太原旅游職業學院畢業的本村青年曹樂繽,看見家鄉變得干凈整潔,又臨近汾河水庫風景區,決定回村創業。于是,他與朋友成立了婁煩縣汾河灣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集資1200多萬元,開辦了占地300畝的汾河灣生態農莊,建起占地120畝的西梅采摘園、3個淡水魚塘、1座兩層生態餐廳、1處旅游廁所以及游客接待及娛樂中心,形成了集果蔬采摘、垂釣、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為了留住游客,下石家莊村委會、農戶和汾河灣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三家共同開發汾河灣鄉村客棧,農戶以房屋入股,村委會出工、協調,汾河灣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出資金改造和管理,盈利按3:3:4分紅。
庭院經濟 致富添新路
現年69歲的王愛枝就是民宿的受益者之一。以前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隨著村里的旅游產業越搞越紅火,她把家里空著的兩間房以入股形式交給村委會,公司出資金將房屋改造成擁有沙發、電視、無線、洗浴等功能齊全的民俗客棧。她說:“自從家里建成民宿,日子就越過越紅火。到了夏天,人住得滿滿的,一個月下來至少收入四五千元,這些收入,夠我養老了。”
為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下石家莊村,村委多次投資,把6家村民宅院打造成了現代化客棧,盈利以后,村集體、脫貧戶和龍頭企業都能分紅。除民宿客棧外,不少村民辦起了農家飯店,“在水一方”“鄉之戀”……名字起得詩情畫意。靠著鄉村旅游,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現在的下石家莊村與汾河灣聯合起來,積極探索“旅游度假區+美麗鄉村片區”聯動的特色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發揮企業龍頭帶動作用,利用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實施鄉村旅游客棧項目,打造民宿52間,可提供30余個就業崗位,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壯大村集體經濟,形成穩定持續的支柱產業,為下石家莊村后續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子。現在的下石家莊村可提供200余人的就業崗位,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
漫步在下石家莊村,品特色美食、住民宿窯洞、看美景如畫、聽嘩啦啦的汾河水,山色迷得游人醉,感受別有特色的“北方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