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的彭東智慧大棚里,沒有傳統的“土”元素,一株株西紅柿藤從椰糠條基質中長出來,青色小果掩藏于藤蔓間。在這里,智能溫度及光照控制、水肥一體化系統等自動化裝置扮演著重要角色,技術員李傳祥成了“甩手掌柜”。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該市深耕“數字化+”,為傳統農業裝上了“新引擎”。
“我們著眼于智慧農業發展,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共建現代設施蔬菜栽培產業研究院,建設了15000平方米的無土栽培數字溫室大棚,發展種養循環型生態農業示范種植及智慧農業教學展示、科研孵化等,實現了產學研協同發展。”彭東智慧大棚的運營者——淄博彭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廣瓊說。
據了解,該公司共盤活利用彭東村21棟廢棄連拱棚,運用數字化技術,新建11座溫室大棚,種植了普羅旺斯西紅柿、富硒麒麟西瓜等一批高端特色農產品,年銷售額500萬元。
在淄博市桓臺縣,中化現代農業MAP(即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數字示范農場向外界展示了科技賦能現代農場的優秀成果。據了解,該MAP農場占地3000畝,劃分為訂單種植區、良種繁育區、保護性耕地試驗區、灌溉試驗區等8個分區。
據介紹,該農場各處分布有物聯網傳感器和監控設備,田間的空氣溫濕度、降雨量、光照強度、土壤墑情等參數,均能通過無線技術傳輸到農場的智慧農業平臺上,根據實時數據有針對性地澆水、除草、施肥、殺蟲。同時,該平臺還能提供精準的農業氣象指導,便于農戶搶抓時機加緊作業。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