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純新 李雄風 李禾
番茄紅素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種天然色素,主要存在于番茄的成熟果實中。2023年12月29日,從湖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HBUT-China團隊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結合合成生物學與代謝工程技術,成功開發了CRISPR-MAD7(Cas12a)基因編輯系統改造谷氨酸棒狀桿菌,使秸稈生物基有效轉化成高附加值產物番茄紅素,將“生態包袱”變為“綠色財富”,實現了產品減碳和可持續發展。
番茄紅素被譽為“植物中的黃金”,是目前科學驗證最為有效的抗氧化活性物質之一。其功效在于清除人體內導致衰老和疾病的自由基,有助于保護血管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番茄紅素的傳統獲取方式包含從植物中直接提取以及化學合成等,然而這兩種方式存在缺陷,都不是最佳選擇。團隊發現,細胞可以利用自身修復機制,對切割的DNA進行修復,實現對基因的編輯。“利用該系統,我們可以重新設計菌株的遺傳路線,改變菌株的生長和生產特性,使微生物細胞更高效地生產目標產物。”該項目學生負責人江益明說。
為了更好地將這一系統應用于菌株改造,優化系統所需的表達元件是一個關鍵步驟。經過半年的不懈努力,團隊終于獲得了理想的實驗結果。依靠CRISPR-MAD7(Cas12a)基因編輯系統,團隊對谷氨酸棒狀桿菌進行了一系列改造,成功構建了高產的番茄紅素菌株。相較于原始菌株,重組菌株的產量提高了134倍。
通過實驗,團隊還發現秸稈先后經過酸解和酶解處理,能有效產生葡萄糖,這種秸稈葡萄糖可以成為培養谷氨酸棒狀桿菌的碳源。“實驗對比顯示,相較于普通的葡萄糖,改造后的菌株在秸稈葡萄糖中培養后能產生更多番茄紅素。”團隊指導老師、湖北工業大學講師鄭學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