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沖 孫翼 郭琳 成如如
國網東營供電公司成立于1990年5月,擔負著東營市和勝利油田的供電任務。截至2022年底,市縣公司共有在職員工2058人,服務客戶115萬戶。所轄電網擁有35-220千伏變電站194座、變電容量2144萬千伏安,輸電線路總長度4853公里,配電線路總長度12387公里。
成立三十余年來,公司廣大干部職工始終秉承“人民電業為人民”企業宗旨,勇擔服務大局的使命責任,黨建統領全面加強,營商環境重塑提升,電網發展跨越升級,經營管理不斷突破,隊伍面貌煥然一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電力支撐。2022年,公司緊緊圍繞迎接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認真貫徹國網公司、省公司決策部署,大力弘揚“12字”精神特質,取得一系列新成績。全年完成售電量259.89億千瓦時、全省第九,新能源裝機容量459.85萬千瓦、同比增長64%,電費回收率100%,安全生產記錄11589天、居全省之首。近年來,公司先后榮獲全國“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單位”、山東省“四德工程”建設示范點、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一、實施背景
1.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是落實黨中央重要決策部署,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舉措。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宣傳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的一次重大決策,事關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實里走的大局。國家電網公司把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納入企業文化建設“六大工程”,提出要把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任務抓實抓好。
2.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營重要指示要求,服務黃河國家戰略的時代之需。2021年10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到黃河入海口實地考察,對東營落實黃河國家戰略殷切囑托。作為屬地央企,國網東營供電公司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搶抓重大發展機遇,以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在服務能源安全、生態保護、鄉村振興、鹽堿地種業發展等領域提供更大電力支撐,在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交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電力答卷”。
3.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是發揮電網企業屬性優勢,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企業宗旨的必然要求。電網企業有著貼近群眾、聯系千家萬戶的行業優勢,具備豐富的實踐載體和服務資源。一直以來,電網企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做好電力先行官,架起黨群連心橋,切實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務人民,這與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本質要求高度契合。
二、體系內涵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營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服務黃河流域”這一根本,錨定“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深化“文明實踐”這一抓手,高標準打造“服務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網格體系”。具體內容是:以搭建“3×3”平臺矩陣明確文明實踐“誰來做”,以答好“五張答卷”明確“做什么”,以建立“雙通雙聯”活動體系明確“怎么做”,以構建“兩大支撐體系”明確如何“做得久”,著力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網格體系打造成學習傳播科學理論的大眾平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務中心、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三、主要做法
(一)搭建“3×3”平臺矩陣,實現貫通聯動、協同高效,落實“誰來做”的問題
1.搭建三級指揮平臺,實現管理體系的一貫到底。發揮公司黨委“一級指揮部”領導作用,成立文明實踐指導委員會,負責工作規劃、主導推動、統籌協調等工作。發揮黨建部“職能部室”主導作用,成立文明實踐工作辦公室,負責活動組織、隊伍建設、人員培訓、陣地維護、新聞報道等工作。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陣地作用,成立文明實踐工作室,負責供電服務、志愿活動等具體項目的執行落實。
2.搭建三階陣地平臺,實現保障體系的縱向深入。公司黨委層面建立文明實踐基地,綜合利用彩虹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室、健康管理中心等現有資源,打造集思政教育、項目孵化、實踐管理為一體的多功能實踐陣地。所轄黨(總)支部結合自身專業特點,融合書記工作室、黨員活動室等黨建文化陣地,單獨或聯合成立文明實踐所。在窗口單位、電力彩虹驛站、營業廳等聯系群眾最前沿建立文明實踐站,確保服務觸角延伸到家家戶戶。
3.搭建三方服務平臺,實現執行體系的橫向聯動。建強彩虹共產黨員服務隊,由黨性覺悟高、業務能力突出的共產黨員、先進典型和優秀青年組成,注冊隊員692名,黨員占比73%。建優“善小·海蓬”志愿者服務隊,及時吸納志愿服務意愿強烈的員工及其家屬入隊,注冊隊員1084名,黨員占比62%。建精臺區經理隊伍,創新“政企網格共建”服務模式,促成602名臺區經理、4437名網格員、113萬客戶三方“零距離”接觸,實現政企網格市域統籌、一網運行。
(二)答好“五張答卷”,聚焦囑托要求、使命責任,落實“做什么”的問題
1.聚焦“鑄牢國有企業的‘根和‘魂”,答好“鑄魂育人”之卷。創建以黨支部書記、先進典型、優秀青工為主體的“星火宣講團”,廣泛開展思想政策宣講活動。開展“星火傳習”行動,廣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重走總書記視察東營路線,實景感悟思想偉力。開展“星火傳夢”行動,盤活市域紅色資源,繪制“火種燎原”“魯北小延安”“河合之美”“紅毯迎賓”4條兼具電力行業特色和地域紅色特征的黨建教育路線,在“實景課堂”中深化中國夢和愛國主題教育。開展“星火傳德”行動,讓不同年代的先進典型講述自己的先進事跡,推動道德理念、家風家訓“破代際”。
2.聚焦“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答好“綠色能源”之卷。堅持“黃河興·電先行”,發揮電網企業在能源體系中的樞紐作用,創新打造清潔低碳、堅強智能、生態友好、統一融合、均衡協調的綠色生態電力系統。聚焦可再生能源發展,開展電源側規模結構優化互補、用能側減碳降碳等課題研究,全力服務魯北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展示范區和海上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積極助力油氣清潔開發,為新能源、勝利油田重點項目配置一對一“彩虹專員”,跟蹤服務、全力推進中海油岸電220千伏工程,為127臺海上鉆井平臺提供“大網電”。
3.聚焦“5億畝鹽堿地要充分開發利用”,答好“電靚灘區”之卷。主動服務國家“后備糧倉”建設,首創黃三角鹽堿地萬畝農田“供電+能效”大數據平臺,實現用能監控、土壤墑情、苗情水質等1000多組數據實時感知。以打造零碳技術產業園為目標,建設光伏、儲能和充電等用能一體化循環生態系統,積極助力農業脫碳。圍繞無人農場,建立鹽堿地智慧灌溉系統,通過電氣化智慧手段實現節水量30%以上。聯動山東電動汽車公司研發無人農機智能充電樁,實現自動找樁、智能充電,為“全國農機看山東”提供重要支撐。
4.聚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答好“生態保護”之卷。積極探索“電力+生態”應用場景,自主研發的黃河流域污染防治監測平臺,在全國沿黃9省推廣應用,為大江大河流域污染防治貢獻電網力量。深入開展黃河三角洲珍稀鳥類保護行動,參與實施中國綠發會組織的“候鳥生命線”公益項目,用心守護東方白鸛“鐵塔家園”。與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愛鳥協會建立長期合作,協助開展林區防火巡視、線網周邊野生鳥類巡護救助、鳥類保護宣傳等活動,公司多項愛鳥護鳥特色舉措在“三大央媒”等高端平臺展播,充分彰顯了央企責任擔當。
5.聚焦“勿以善小而不為”,答好“志愿服務”之卷。堅持“黃河一家親”理念,實施“反哺饋源”行動,與青海玉樹曲麻萊縣“幫手孤兒院”建立長期幫扶聯系,以下游反哺上游,呵護黃河未來健康成長。牽頭聯合消防、環保等部門,定期開展化工企業電氣車間隱患排查,提供用電、用能、消防等設備專項檢測服務,“一戶一案”健全?;沸畔n案,護航企業安全生產。圍繞“五為”重點人群、文明城市創建等,策劃實施“安心、童伴、助困、靚城”四大志愿服務項目,常態組織開展文明勸導、光盤行動、環衛清掃等志愿活動,推動志愿服務上檔次、上規模。
(三)建立“雙通雙聯”活動體系,實現科學運作、力量協調,落實“怎樣做”的問題
1.建立上下雙通的運行機制。一方面,文明實踐基地制定長遠規劃和階段性任務,孵化培育滿足群眾生產生活共性需求的普惠項目,由下級文明實踐所、站通過認領接單的方式實現人員力量的精準調度。另一方面,各文明實踐所、站結合日常職責,自行設計開展滿足群眾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的特惠項目,形成示范引領、主題鮮明的特色品牌。
2.建立內外雙聯的融合機體。加強與屬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社會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的聯創聯建,主動承擔社會層面的文明實踐活動,不斷豐富“講評幫樂慶”的形式和內涵,在項目承接、活動資金、人才培訓等方面協同合作,共同孵化和培育志愿服務項目。
(四)構建“兩大支撐體系”,實現做深做實、長效常態,落實“做得久”的問題
1.構建“信息化”支撐體系,確保服務精準高效。開發一站式服務、精準化對接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信息化網絡系統,向上對接東營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網,橫向聯動市域網格管理平臺,向下實現“供-點-派-接-評”五單式服務閉環運行功能,增設各級站點實時視頻交互、點對點線上連線等功能,確保陣地互通、資源互享。
2.構建“制度化”支撐體系,確保實踐常態長效。制定新時代文明實踐年度實施方案,明確預期目標、服務人群、進度要求等,確保可操作、可評估、可考核、可完善。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聯動管理制、品牌培育制、宣傳推廣制和綜合考評制“五項制度”,實施月度通報、季度考核、年度評優,確保文明實踐工作科學管理、保障有力、常態長效。
四、工作成效
一是引領帶動“由點到面”。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網格體系,策劃開展“星火月月講”“青馬七點學堂”“文明實踐三下鄉”“四季海蓬”等志愿服務活動870余場次,籌集“學雷鋒日”“慈心一日捐”“她基金”愛心善款近5萬元,先后與3所學校、127戶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捐建“希望小屋”7個,受惠群眾6000余人次,涌現出“全國文明家庭”許俊民家庭、“山東好人”韓冬、“齊魯最美退役軍人”高永強、“山東道德模范”任新孝等一大批文明標桿,引領推動全員文明實踐新風尚。
二是品牌提升“由淺到深”。聚焦服務鹽堿地綜合利用、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等重大主題,深入開展“大河之洲物華豐”“無蟹不成秋”“云端的守護”等特色實踐,典型做法在人民日報、新華社、國家電網報頭版等20多個媒體平臺播發。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大型紀錄片《大河之洲》深入報道公司護線愛鳥、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實踐,“云端的守護”項目獲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十強,公司被中國綠發會授予“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單位”。“‘智慧農業+低碳用能讓鹽堿地種出金飯碗”項目獲國網公司“金鑰匙·優勝獎”鄉村振興類第一名。
三是賦能增值“由虛到實”。拓展“365電管家”智慧能源服務平臺應用,助推農業智慧化升級和農民增產增收,僅“稻鄉蟹緣”鄉村振興助力項目,全年就為企業節約人工成本50余萬元,大閘蟹產量同比提高了25%。承擔國網公司可持續性管理微場景建設任務,建成首個“零碳”供電所,推動電力與生態友好融合。優化清潔能源并網消納服務,截至2022年底東營地區新能源裝機容量432.5萬千瓦、同比增長60%。落實國網公司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部署,建成黃河三角洲綠色生態電力系統,獲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成山“總體國際先進、部分國際領先”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