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琳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已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并有望在未來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依靠科技創新在全球競爭中形成先發優勢,處于領跑地位,改變了由國外汽車巨頭主導傳統燃油車產業的競爭格局,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國外電動化進程放緩、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高速增長等新態勢。與此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國外貿易政策保護、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不完備、產業生態不健全等新挑戰,需要重點關注并提出產業發展新思路。
(一)歐美國家釋放推遲電動化信號,行業轉型發展進入陣痛期
歐美國家陸續通過放寬排放限制、推遲禁售燃油車、補貼政策取消等手段推遲汽車電動化進程。2024年3月,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發布一項新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預計2027年全年車輛制造商所銷售的汽車平均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52克/英里放寬至170克/英里,2032年排放量由82克/英里放寬至85克/英里。目前,美國政府不再強制企業制造純電動汽車。據外媒Motor1報道,歐盟正考慮推遲2035年禁止燃油車的政策。德國此前已取消2024年電動汽車補貼政策,法國、荷蘭等國家均減少了電動車補貼額度。歐美電動化市場持續低迷,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陣痛期。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數據顯示,2023年12月歐洲電動汽車銷量自2020年4月以來首次出現月度下降,降幅達25%。根據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數據,2024年3月,德國電動汽車新注冊量同比下降28.9%,市場占有率從上年同期的18.3%降至11.9%。2024年4月,特斯拉發布的一季度產銷數據顯示,其交付量同比下滑8.3%,環比下滑高達20.1%,表現遠低于市場預期。多家國外企業暫緩或放棄電動化進程。2023年6月,由豐田汽車牽頭,鈴木、五十鈴、雅馬哈、本田和馬自達等日本車企聯合反對全面電動化。2023年9月,大眾集團宣布取消在德國投資20億美元新建電動汽車工廠計劃。2023年10月,福特汽車宣布推遲12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生產計劃,通用汽車宣布放棄從2022年到2024年中期生產4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2024年2月,梅賽德斯-奔馳宣布將2030年完全電動化的原定目標推遲五年。2024年2月,蘋果公司宣布終止已投入10年時間和百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項目“泰坦計劃”。
(二)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拐點已至,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或成定局
國家和地方出臺的新能源汽車系列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近年來,我國積極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先后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區紛紛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扶持政策,上述政策通過市場主導、創新驅動、產業融合、開放合作等多方面舉措,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朝著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穩步前進。
我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發展成效顯著。2024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49.5萬輛,出口超120萬輛。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迎來歷史性時刻,市場滲透率過半拐點提前到來。2024年一季度,全國新能源汽車國內銷量呈現出良好產業韌性和強勁增長勢頭。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4月上半月,國內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達到了50.39%,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燃油車,提前實現了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階段性目標。
(一)歐美啟動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國外市場面臨多重風險挑戰
歐美國家通過貿易救濟措施保護等方式,意圖遏制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出海”發展。從歐盟方面來看,2023年10月,歐盟對我國的電動汽車發起了“反補貼調查”,以確定我國電動汽車價值鏈是否受益于非法補貼。2024年3月,歐盟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進行為期9個月的海關登記,意在將來對相關車輛征收追溯性關稅。
從美國方面來看,2023年12月,美國財政部宣布,從2024年起美國生產的電動汽車中如果包含中國等國家制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將不再有資格享受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提供的高達 7500 美元的稅收抵免。而在2025年后,在中國等國家提取、加工或者回收關鍵礦物的車輛,也不再符合免稅政策。2024年2月,拜登政府宣布,將對來自中國的可以連接互聯網的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零部件可能帶來的風險展開調查。歐美國家的一系列政策將對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國外市場產生不利影響。
(二)國內市場從內卷向淘汰轉變,品牌影響力、行業利潤較低
從國內市場來看,在政策補貼退坡、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各大車企通過降價促銷來搶占市場份額已成為常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進入“內卷2.0”時代,車企正面臨新車型密集發布、產品迭代速度加快、“價格戰”持續不斷、消費者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等一系列挑戰。新能源汽車行業利潤被不斷擠壓,企業生存壓力增加,行業洗牌加劇。2024年以來,比亞迪率先吹響降價號角,特斯拉、蔚來、小鵬、極氪、奇瑞等多家車企紛紛跟進,新能源汽車“價格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新能源汽車淘汰賽愈演愈烈。同時,行業利潤水平不斷下降,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傳統汽車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普遍處于虧損狀態。目前僅有特斯拉、比亞迪、理想等少數新能源汽車企業實現了盈利,其他以國內銷售為主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普遍虧損,單車虧損額一般為1-3萬元。2023年比亞迪和理想單車利潤分別只有1萬元和3.1萬元,相比特斯拉較低。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逐步打開國際市場,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但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較少,新能源汽車高端品牌認知度偏低,與歐美新能源汽車高端品牌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三)關鍵核心技術仍有待突破,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有待完善
我國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仍面臨諸多挑戰。動力電池方面,我國在固態電解質的選擇和優化、固固界面的改善和控制、正負極材料的匹配和協調,以及生產工藝的創新和規范等方面存在挑戰;電控技術方面,我國在車用傳感器技術和車用控制軟件等方面仍面臨較大困難;電機系統方面,我國的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等關鍵技術,相較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關鍵零部件方面,我國在車用芯片、高速軸承、毫米波雷達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國家。
由于技術研發風險性較高,車企財務狀況不佳等原因,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規模約占全球汽車研發總投入的10%,這一比例落后于其他汽車強國。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需要跨學科、跨行業的融合,而我國在該領域的跨界融合創新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在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的協同創新方面。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加速發展,智能汽車人才供需的矛盾逐漸顯現,人才短缺已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建圈”“強鏈”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尤其是固態電池、智能網聯等領域高層次人才缺口較大。根據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到202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人才總量預計達到120萬人,但人才缺口預計達103萬人。
(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不高,產業生態體系發展尚不完備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仍面臨嚴峻挑戰和不確定性風險。首先,國內車規芯片產品覆蓋率和高端化進程與海外車規芯片大廠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根據深圳市新能源汽車促進會介紹,目前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程度不高,車規芯片中,包括微控制單元(MCU)在內的主控芯片國產化率低于1%,包括絕緣柵雙極晶體管(IGBT)在內的功率芯片國產化率約8%,模擬芯片國產化率低于3%。其次,我國制造動力電池所需的鎳、鈷、鋰等關鍵資源進口依賴度超過80%。尤其是在超薄復合涂覆隔膜、耐高溫阻燃電解液、固態電解質、電池管理系統、電池制造裝備等方面的研發制造處于相對薄弱環節。與此同時,電池流向管理難度大、回收價格混亂、回收利用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以及回收利用商業模式創新不足等成為當前動力電池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此外,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在基礎設施建設、安全性和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均面臨挑戰。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充電基礎設施仍存在布局不夠完善、結構不夠合理、服務不夠均衡、運營不夠規范、管理方式效率低下、智能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可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和質量保障體系需進一步完善。盡管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有所提升,但在電池材料、車輛設計等方面仍存在安全風險隱患,需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和質量控制。
(一)以強大戰略定力推進全球化,拓展國際合作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及產業競爭格局,我國要保持全球市場化競爭戰略定力,堅持國際化方向不動搖,不斷推動電動化、智能化進程,既要強化電動化領先為我國帶來的供應鏈優勢,同時又要拓展智能化的供應鏈布局。積極鼓勵和引導車企通過國際貿易、跨國并購、綠地投資、授權經營等模式,在“出海”中學習“出海”,不斷增強自身國際化經營能力和產業鏈整合能力,實現供應鏈、人力資源、營銷網絡的全球化運營,形成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產業格局,提高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應保持行業的競爭力和發展的可持續性,積極面對歐美國家的調查和貿易保護主義。在競爭中合作,積極推動國際合作與開放。利用超大規模國內市場作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基礎,與全球汽車產業鏈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積極開展深入合作,主動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在品牌建設、技術創新、渠道拓展等方面尋求突破。構建與發達國家通用的規則,加快布局碳市場,推動新能源電池管理領域標準的制定,積極應對國際規則壁壘,提升競爭優勢。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重點產品研發,持續塑造產業競爭優勢。加大戰略性資源投入力度,在關鍵技術領域進行超前布局,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搶占全球技術競爭制高點。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制造、電池材料研發及相關產品,鼓勵汽車企業加快研發和生產面向國際市場的汽車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進一步鞏固擴大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先優勢。
(二)加強行業規范和監管,全方位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
不斷提升監管能力,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完善相關法規和標準。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導各類市場主體有序競爭、規范發展,為企業競爭行為設置“紅綠燈”,明確規則底線,完善公平競爭的制度規則,不斷健全適應多層次競爭監管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壓實行業管理部門工作職責,充分發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消費者協會等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監督規范,建立市場價格監測調控督查機制,堅決懲治損害營商環境的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行業有序合作與競爭,引導新能源企業通過技術、產品差異化、渠道多元化、營銷體系化、跨界融合化等方式應對市場競爭,鼓勵行業領軍企業與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關系,共享資源、管理、人才、技術等優勢,實現技術突破,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促進整個行業的協調發展。
多措并舉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競爭力。穩定和擴大國內市場規模,加快優化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深入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鼓勵和推動傳統汽車以舊換新,大力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除了深耕國內市場,我國車企要不斷提升市場洞察力和決策能力,加快對南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多元化市場進行戰略規劃,有效防范和化解國際市場風險。通過營銷策略和品牌推廣活動,持續開展“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發展”專項行動,設立“中國品牌日”汽車品牌專場,培育和打造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數字化平臺,與消費者建立更直接的聯系,開展個性化的營銷活動,提供高質量的售后服務,建立和完善國內外營銷服務體系。通過產業轉型升級、聯合研發、規模化生產、供應鏈優化、降低原材料成本等方式來優化成本結構,提高行業利潤率。
(三)促進關鍵核心技術加速突破,持續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以科學布局,統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圍繞“卡脖子”和一些關鍵領域進行超前布局,集中力量突破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動力電池、新型底盤、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領域的核心技術短板。充分認識產業發展規律,積極布局其他技術路線,堅持多元化技術發展路線,推動汽車技術走交融共生之路。除了目前占據主導地位、上升勢頭迅猛的純電動技術路線之外,要對油電混動、燃料電池、氫能、甲醇等其他技術路線保持高度敏感,以“共存、互補、競爭”的多元化技術發展路線助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創新要素為切入點、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深入實施全鏈條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積極搭建技術創新平臺,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統籌各方力量對關鍵共性技術進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等措施支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加強新能源汽車相關標準的制定和推廣,通過標準化工作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和人才引進政策,培育和引進高水平創新人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人力支持。加強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建設,切實保護創新成果,激發企業創新動力。
(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展,加快構建產業生態體系
加強頂層設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調整、優化和管理。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企業運行情況監測調度,強化區域間、上下游協調聯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及時幫助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和關鍵節點企業協調解決運行當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在車規級芯片領域,要加快國產芯片核心制造產線和先進封裝建設,吸引國外頭部汽車芯片企業來華投資建廠或設立研發機構,全面提升國產芯片整體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能力,促進國產關鍵車規級芯片產業鏈健康發展。在動力電池領域,要加快動力電池產業鏈上下游攜手強鏈,通過技術創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打造穩固的強供應鏈,做好產品創新、產業布局,通過在電池核心材料及技術層面的多維創新,構建高比能、高安全電池材料體系。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要不斷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加強對行業秩序規范整頓,持續完善梯次利用產品認證制度,鼓勵企業參與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制定與修訂,構建動力電池回收網絡,強化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技術研發,探索建立技術領先、模式成熟、權責清晰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統籌規劃布局,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生態圈。持續強化產業統籌布局,加強汽車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嚴控增量、優化存量,鼓勵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加大僵尸企業退出力度,推動產業向產能利用充分、產業基礎扎實、配套體系完善、競爭優勢明顯的地區和企業聚集,不斷提高產能利用率和產業集中度。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部署建設城市面狀、公路線狀、鄉村點狀布局的充換電網絡,推動充電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改造,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經濟便捷的充電服務。加強安全性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加快構建系統、科學、規范的安全和質量保障體系,全面增強企業在安全管理機制、產品質量、運行監測、售后服務、事故響應處置、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能力,優化完善產品質量監管體系,開展新能源汽車可靠性研究與評價專項行動,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