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微紀錄片的創作者們從主流文化、地方文化、草根文化的視域,對數千座城市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進行了視覺的抽象表達和再現。優質的城市微紀錄片以其獨特的記錄性和藝術性進行主流價值觀傳播,凝聚我國政治、文化、民族、國家的認同,堆積城市文化記憶的碎片,建構了城市身份的認知,這些城市微紀錄片以國家電子相冊、地方電子影像志、城市電子日記的形式進行文化呈現。
【關鍵詞】城市意象;城市文化;文化記憶;價值引領
微紀錄片的興起帶動了眾多的PGC和UGC去攝制、記錄腳下和遠方的城市。這些城市題材的微紀錄片展現了圖像文本時代的城市意象范疇:城市景觀、美食、人文風情等,構成了城市意象的外核,其內核由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組成。創作主體從自身的圈層、立場出發,用微紀錄片對一座座城市進行了文化的電子“微”呈現。
一、微紀錄片中城市意象的呈現
在對數千座城市的記錄中,眾多的創作者從主流文化、地方文化、草根文化的視域對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進行了視覺的抽象表達和再現。
(一)主流文化
主流價值觀反映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道德的基本取向以及國家主流社會的意愿。[1]在眾多短視頻類型中,微紀錄片以其獨特的記錄性和藝術性成為進行主流價值觀傳播,凝聚我國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增強“四個自信”的重要載體。
1.微敘事講大中國的城市故事
用微敘事來進行國際化講述,北京市早在2008年就做過新穎、大膽、開放的嘗試:2008年2月,5位國際導演拍攝北京短片,包括法國導演帕特利斯·勒孔特的《北京印象》,意大利導演吉賽貝·托納多雷的《重聚》等。5部片子的長度都是5分鐘。2022年,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以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講述,對兩座千年城市的經貿、文化、社會、音樂、建筑等進行“微紀錄”。
2.堆積城市文化記憶的碎片
20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揚·阿斯曼和萊達·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記憶理論。他們對文化記憶的概念進行了歸納:“它是一種包含某特定時代、特定社會所特有的,可以反復使用的文本系統、意象系統、儀式系統,其教化作用服務于穩定和傳達那個社會的自我形象。”[2]把揚·阿斯曼兩人的文化記憶里的“意象系統”放置到微紀錄片里的城市意象中考量,不難發現大量城市微紀錄片堆積出了眾多的城市文化記憶的碎片。
3.建立城市文化生態適應緩沖區
“文化生態”一詞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提出,一般學界所說的文化生態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通常泛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狀況和環境。[3]在人類的城市歷史上,我國僅用了短短的30多年就完成了近6億人的城鎮化建設。那些變為城鎮居民的個體的悲歡離合、奮斗、夢想等被鏡頭記錄下來。都市環境中的移民身份,使得現代都市移民一直生活在創新與保守、冒險與謹慎、依附與獨立、自信與憂患、孤獨與外向等矛盾當中。[4]正是無數奮斗者譜寫的新的城市故事和城市精神建立了一個文化生態適應緩沖區,緩沖區給后來者提供了一定的精神慰藉和鼓勵。
(二)地方文化
我國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等的不同,形成了很多地方文化,如“齊魯文化”“海派文化”等。城市微紀錄片的地方文化呈現主要體現在:用碎片化的地方記憶填充現實和歷史的縫隙,記錄地方志的影像活頁等。
1.紀錄片之微光照亮了地方現實和歷史的縫隙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代表性城市,系列微紀錄片《上海100》全景式展現了全球化背景下上海的城市性格、價值取向以及精神風貌、城市氣質。上海是一個有音樂基因的城市,音樂在表達人類的情感和情緒方面是其他介質無法企及的。這或許能理解《上海100》的創作者們為何攝制了多達7部圍繞音樂展開的片子:《穿T恤聽古典音樂》《藍調四人行》《城市交響樂》等。除了音樂外,《上海100》對城市意象里的景觀、文化、市民等的解讀也可圈可點。上海城市空間給予每個個體更多的包容與尊重,展現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風貌。
2.地方志的影像活頁
梁啟超對地方志評價很高:最古之史,實為方志。據此來看,方志是地方文化的源頭和重要載體。當前,城市微紀錄片的影像呈現與方志的題材重合度較高,古老的方志文化正在被視覺文化挾裹和重塑。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從中華文明的角度闡釋地方志。跟大型的國家級影像方志相比,城市微紀錄片宛如地方影像方志的活頁,這些活頁不斷記錄、更新地方的變遷、沿革等。
(三)草根文化
回溯歷史,視頻的草根文化興起于2005年電視臺的選秀節目。李宇春、張靚穎等短時間內紅遍大江南北。在DV、數碼相機、電腦剪輯軟件的技術支持下,人人都可當導演、人人都有麥克風成為一股潮流,潮流的背后是個體強烈彰顯奮斗夢想、自我解構、集體狂歡、話語表達、精神訴求等特質。
1.“視覺+味覺”的個體影像表達
對很多人而言,一個陌生城市的意象建構或許往往從當地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開始。翻看頭條與抖音2018年發布的《短視頻與城市形象研究白皮書》,你會震驚這個夸張的數字:在播放量TOP100的城市形象內容中,有接近四成的拍攝內容是地方美食。這些龐大數量的美食短視頻,有相當數量是城市美食微紀錄片。《早餐中國》打出了“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的口號,將“早餐”同“故鄉”形同一體。飲食記憶是一個具象的、烙印在記憶深處的場景,身在異鄉,胃在故鄉,恰恰體現出了我們心靈深處的根文化和飲食記憶的混合。
2.情感化記錄的城市意象日記
在眾多的城市微紀錄片中,發布到網上的是少數,沉默的,未發布的、帶有隱私情感意味的存在手機、電腦或儲存卡上的是大多數。很多人像寫日記一樣把城市的日常生活、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這些未發布的微紀錄片記錄了許多普通人的美好日常生活和生命情感體驗。
二、微紀錄片中城市意象的偏向
城市的變化太快,城市意象的記錄者們面對變幻萬千的都市,難免產生某些偏向。對主流文化、地方文化、草根文化來說,糾偏一些微紀錄片中城市意象的偏向顯得頗為緊要。
(一)設計欠缺,引領不夠
主流價值文化視域下的城市微紀錄片對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頂層定義、設計有所欠缺,主要表現為過于重視城市傳統文化的繼承、成就展現,對出現的城市新文化、亞文化等的研究、重新定義的力度、深度不夠,前瞻、瞭望意識不足。引領微紀錄片攝制新技術的示范效應較弱。在傳播、推介、發布城市微紀錄片方面缺乏創新。城市微紀錄片的故事元素、娛樂元素沒有充分挖掘。
(二)內容同質,風格單一
地方文化視域下的城市微紀錄片的內容同質化較普遍,尤其在城市景觀方面,有些城市微紀錄片,如果去掉解說詞,你會覺得它們相似度過高。城市意象美好的一面呈現過多,表達民間訴求、反映民眾疾苦、集結邊緣人群心聲的片子比例太少。藝術風格單一,梳理城市文脈意愿不強,挖掘城市文化主線能力有待提高。
(三)題材匱乏,藝術欠缺
草根文化視域下的城市微紀錄片創作題材單一,飲食類片子占比過高,出彩的、點擊率高的精品少。日常審美化表達大多停留在“美顏鏡頭”層面上,對所在城市之美的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理解深度不夠,相當多的城市微紀錄片距離專業水準有較大距離。
三、微紀錄片中城市意象的展望
(一)在時間維度下共識、共情同一座城市
把城市意象放在時間的維度里考量,經過時間之河的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城市意象的價值應該歷久彌新,在一代又一代人文化記憶里應是形成共識、共情的同一座城市。
1.價值引領
從城市微紀錄片的發展趨勢看,主流文化的價值引領需要微紀錄片用較短的時間觸碰心靈深處,產生共情。為人們呈現具有“文以載道”的普適價值認同的城市故事,建構充滿時代美感的城市意象。
2.技術引領
智能手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催生了微紀錄片,不夸張地說,微紀錄片天然就有擁抱新技術的基因和強烈的內驅動力。央視、騰訊、優酷等頭部微紀錄片制作機構不遺余力地運用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大數據、云計算、3D建模、數字傳拓、CG動畫、AR等數字影像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例如,國內“首部8k制作冰雪科技系列紀錄片”——《點燃心中的美好》上線,聚焦北京冬奧會上各個項目的AI實踐運用,向受眾揭秘冬奧技術,展現中國力量和民族智慧。
3.傳播引領
微紀錄片城市意象要想做到主流文化傳播引領,首先要使其在央視頻、人民數字、學習強國、新華影像等平臺上的傳播力強大起來。其次,要融合騰訊、優酷、芒果TV等為代表的視頻網站,聯動“圈粉”Z世代。最后,要聯合以“一條”“二更”等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以及廣大UGC用戶,自發組織生產優質的城市微紀錄片。
(二)在空間維度下共憶、共記地方之城
有學者指出,影視作品里的城市空間并非是現實世界的直接反映,它是想象、夸張以及隱喻的合力制作。[5]城市要從區域走向全國,在固守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要兼容其他地方文化,花大力氣在城市文化記憶里做文章。
1.提高文化辨識度
目前,在融媒語境和電子游戲思維的影響下,很多人的空間感由現實轉向虛擬,云旅游、云打卡受到他們的追捧。這倒逼著微紀錄片里的城市影像要有較高的文化辨識度,這種辨識度喚醒、建構了一些人的地方文化記憶。蘇醒的文化記憶和媒介體驗又激發了個體到實地一游的親身體驗。紀錄片扮演了從“實→虛→實”所形成的一個良好的城市文化建構、追憶的循環介質。
2.系列化+人物故事化
梳理近些年關注度較高的城市微紀錄片,成系列的片子在時長和規模以及內容的廣度、深度上占有優勢,比較容易讓用戶接受、點贊和轉發,同時引起業界、學界的關注和研討。微紀錄片的創作者們要充分認識到“眾口難調”“時長規模優勢”等影響紀錄片關注度的常識性因素。在系列化的基礎上,片子要把攝制的重點放在“圍繞人物講故事”上。
(三)在城市空間共創、共享都市生活
在專業人士看來,大部分草根群體攝制的城市微紀錄片就是一段視頻加音樂的“半成品”。隨著人們媒介素養的提高,智能剪輯技術的迭代升級和普及,草根人士的攝制能力在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1.從玩具到鏡像再到藝術的進階之路
保羅·萊文森在《玩具,鏡子和藝術:技術文化之變遷》中指出媒介演進三階段:玩具→鏡子→藝術。若以這一觀點審視草根文化視域下的城市微紀錄片的發展態勢,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草根味的城市微紀錄片處在鏡子階段。片子的創作者們把城市景觀、美食文化、城市精神等城市意象置入鏡子里,通過鏡子里的城市與現實互動,表達現實中的美好、希望、痛苦、欲望等。
2.日常審美化的修正
邁克·費瑟斯通在《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中,給出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美學命題的確切定義:“審美活動超出藝術、文學等傳統審美領域范圍,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現象。”[6]草根文化氣息的城市微紀錄片把大眾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創業、求職、問醫、讀書、品茶等,都以通俗、親和、娛樂的審美特質進行呈現。在某種程度上,草根文化的“微審美”逐漸消解了藝術作品的“陽春白雪”之旨趣,造成了高雅文化和藝術“下里巴人化”,進而消解了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導致藝術日漸庸俗化、消費化。在主流文化的影響帶動下,城市微紀錄片必將修正其“微審美”,回歸藝術之美:片子在悅目悅耳的基礎上,更要悅心悅意、悅神悅志。
四、結語
在城市歷史中,記憶的活動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每個人、每件事物都在記憶,同時也在經歷被記憶(和重新記憶)的過程,它們在城市的范圍中記憶與共。可以說,城市是“靠記憶存在的”。[7]在對城市的電子記憶過程中,微紀錄片記錄了變遷中的城市并與城市記憶與共。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創作人群日益年輕化,微紀錄片向直播、綜藝節目的跨界等沖擊著記錄的攝制理念。面對新技術、新變化、新沖擊,城市微紀錄片要勇于革新,積極擁抱新技術,讓微紀錄片中的城市意象在電子記憶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俞正梁,等.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系[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54.
[2]哈拉爾德·韋爾策.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M].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
[3]周建明,劉暢.文化生態保護區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6.
[4]金民卿.現代移民都市文化[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5-6.
[5]陳曉云.中國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2007)[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31.
[6]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56.
[7]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倪文彥,宋俊嶺,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75.
作者簡介:魏萬民,蘭州城市學院傳媒學院,主任編輯(蘭州 730000)。
編校:張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