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通過改善農業結構、提高畜牧業質量、推進漁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原料生產、改善農林復合經營等,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提高農民收入的一項措施,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計劃與方針,發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舉措。進入新世紀以后,鄉村農業發展態勢良好,對提高鄉村居民收入、改善鄉村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發展鄉村綠色農業,應重視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積極引入先進的技術,培養無公害農產品,以此全面提高鄉村農業發展效益,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增長。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產業結構;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隨著我國社會化進程加快,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各級政府結合自身優勢積極出臺相關政策,保障農業經濟發展的平穩運行,為農業管理工作保駕護航。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加之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落地實施,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也朝多元化方向轉變,主要體現在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與農業產業發展實現了深度融合。從發展預期來看,農民收入仍有上升空間,這與因地制宜制訂和落實農業經濟管理措施密不可分。
1農業產業結構的基本定義
農業產業結構特指在某一時段的特定區域內,由不同的物質資料生產部門與不同項目所組成的較為穩定的農業組合。目前,世界各國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定義各有差異。在《世界經濟學大辭典》中,“農業產業結構”被解釋為農業內部所有產業的比例關系。《新編經濟金融詞典》指出“農業產業結構”的本質是在農業內部各產業部門所占的比例,像種植業、林業、漁業、牧業以及各種副業所占的比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搭配關系著農業經濟效益的增長,簡而言之,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有助于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反之,如果農業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就會導致農業經濟出現零增長和負增長問題。
在多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被視作重點工作,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農業產業結構實施調整,轉變傳統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模式的優化與升級,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有三項基本要點:①對農業產業內部所有產業部門的比例進行合理調整;②創新農業技術,做好農產品結構的調整工作;③做好農業銷售結構的創新工作。
2農業經濟發展轉型的問題
2.1土地資源流轉不利:土地是農業經濟的核心資源,不合理的土地資源流轉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制約。土地流轉的目的是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民收入。但我國部分地區的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農村土地碎片化問題嚴重,難以實現大規模土地開發利用,應用農用機械提高生產效率,導致農業經濟難以實現現代化發展轉型。由于農民傳統意識問題,長期依靠土地進行傳統種植的農民難以割舍對土地的依賴,不愿意進行土地流轉,不了解土地流轉對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意義,因此,農民不愿意進行土地流轉,導致農業土地流轉難以有效實現現代化發展,影響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2.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以農產品種植的一產為主,缺乏二產、三產的有機融合,導致農業經濟難以產生附加價值,總體收益不高。一方面,部分地區的農業一產存在農作物種植結構不合理、品種單一等問題,會導致農產品存在大量的同質化問題,既會影響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也會讓農產品缺乏對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一場災害的波及范圍會非常大,造成的財產損失難以彌補;同時,也會極大地影響土地輪休,嚴重損害土地肥力,不利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部分地區農業產業缺乏融合,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休閑旅游、財政金融等產業的發展不充分,難以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例如,部分農村以蔬菜種植業為主,但缺乏蔬菜深加工、保鮮、冷藏、銷售等方面技術和渠道的相關產業,只能將蔬菜賣給附近地區,自然賣不上價格,或將其廉價賣給經銷商,沒有形成規模化種植產業前,農民缺乏議價能力;要進一步開發這些產業渠道,需要資金、技術支持,但缺乏金融業投入、缺乏管理人才也會導致無法進行進一步的產業發展轉型。這種現象是影響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2.3人力資源不足:人力資源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無論什么工作,必然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才能有效實施,而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需要的是較高水平的人才,要懂得現代化技術的應用方法,了解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才能為農業經濟的發展轉型提供有效助力。我國的農村空心化問題相對嚴重,農村人力資源流向城市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傳統的農業生產難以為農民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難以讓農民得到良好的個人發展,因此大量的適齡勞動力和高學歷人才都不會留在農村本地發展,他們的長輩也通常要求晚輩盡可能留在城市,導致農村的農業人口嚴重失衡,出現無人種田的問題。留在農村的農民普遍缺乏勞動能力和學習能力,文化程度較低,難以掌握先進的農業科技,無法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效率。由于農村基礎設施、生活水平、發展機會與城市有著較大的差異,農村也難以吸引能夠熟練應用現代化技術的人才,進一步阻礙了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轉型。
3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創新途徑
3.1構建基層智慧化農業經濟模式:從基本概念來看,基層智慧化農業經濟是指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各類農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與整合,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完善的參考數據,達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目標。此處的農業數據信息包括農業生物信息、農業氣象信息、農業環境信息、農業經濟市場信息等。
在基層智慧化農業經濟發展中,運用農業大數據技術收集和分析農業生物信息。首先,要了解農業病蟲害問題,準確分析農業經濟發展受到蝗災和鼠害的影響,并根據分析結果制訂科學的應對方案;其次,運用農業大數據收集和分析農業氣象信息,降低氣象災害帶給農業經濟帶來的損失,實現水資源、土地資源的合理分化,改善農作物生長條件,做好經濟市場信息資源整合工作,準確定位農業產值。除此之外,要協調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不同產業,結合人們的需求,合理控制不同產業在總產業中的比重。某省的種植業比重是52%,畜牧業比重是15%,林業比重是28%,漁業比重3%,其他副業所占比例為2%。
3.2促進農業與生態旅游業的有機融合: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國家帶領各地政府建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中國美麗田園”,在地方政府的帶領下,各鄉村旅游景點對傳統農家樂運營模式進行了優化與創新,不僅注重建立農家樂,而且修建了高質量民宿,大力發展農業觀光園與生態采摘園(如石榴園、葡萄園、草莓園、櫻桃園、藍莓園和柑橘園等)。同時,以農業文化為根基,設計了豐富多彩的鄉村特色文創產品。
在此背景下,調整鄉村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應注重促進農業與鄉村生態旅游業的有機融合。此外,農業部門理應認真研究多村振興戰略和中國農耕文明,了解鄉村旅游文化開發利用方案,加強和本地旅游景點的合作,運用優質農產品助力鄉村特色旅游業的發展,打造農耕藝術品牌,舉辦“游農家、住農家、自耕農、品農家”的活動,讓游客體驗種植農產品的快樂,親自采摘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觀光農業基地,用農產品設計和制作文創產品,如竹編工藝品、水果拼盤、木質玩具與家具等,這樣不僅能提高游客的滿意度,打造特色鄉村旅游文化,而且有助于同步發展鄉村生態農業和旅游產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3.3積極拓展農副產品的加工及深加工業:鼓勵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者發展與農副產品相關的加工及深加工,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實現農業多元化經營,大幅提升農業產業的增加值,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傳統經營方式以生產地農產品供應為主,質優、價低、易售,價格有限,大部分利潤被中間商賺走,農民增收空間不大。隨著電商及現代科技的普及,購物方式發生改變,如果順應趨勢建立源頭生產加工商,通過電商或其他營銷方法銷售產品,將傳統的只生產不加工的銷售的經營方式轉變為既能生產又能深加工的經營方式,實現產品溢價銷售,會大幅提升農民經濟收入。
發展加工業還涉及倉儲、運輸等環節,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極大提升工作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消費體驗,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產業鏈投入資金大,政府可鼓勵當地權重型加工企業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培養與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加大優惠力度吸引外來企業,形成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加工企業。
3.4加大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一切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農業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才的運用。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不僅需要大量的科研技術人才,還需要熟練技能的操作與維護人員。只有做到前有農業科研團隊作領頭軍,后有熟練技術工作人員作保障,中間有農業生產經營者進行實施操作,農業經濟發展才會有效果,這也充分表明了人才的決定性作用。農業經濟管理應堅持以農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為目的,持續加大對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力度,提供充盈的資金儲備及優惠政策,穩固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專業人才隊伍,建立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園,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由此可見,培育、發展與引進人才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效果有直接影響,建設一支高水準的人才隊伍才能保障農業經濟管理有條不紊地進行。
3.5加大宣傳力度:發展農業經濟需要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全部動起來,產業鏈上的每個點都需要建立農業經濟管理意識,特別是在基層集體組織中更要加大宣傳力度。建立科學管理意識,關于農業的一切生產活動都在科學規劃前提下完成,既提高了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也在資金管理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結束語: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業發展程度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新農村建設條件下,農業經濟管理被賦予了新內容。建立以目標為導向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是加快農業產業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只有建立適用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提質增速,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