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嘉
摘要: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保證林業健康發展的關鍵舉措,對于森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提升有著極大影響,但是由于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實施時間較短,防治管理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問題,病蟲害具備的危害仍舊存在,需要重點關注,做好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改革與優化,持續提升防治能力水平。基于此,本文以森林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問題為立足點,深入分析森林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實施對策。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管理;問題;對策。
引言:近年來,我國營林造林工程實施進程逐漸加快,各個區域森林資源更加豐富與充足,極大改善與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助推社會經濟可持續、長遠化發展。但是森林資源相對較為特殊,在建設與發展時期極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特別是目前有害生物大范圍侵入,對我國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帶來十分顯著的影響。因此,必須科學合理落實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不斷提升病蟲害防治管理力度,為森林持續化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與氛圍。
1森林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1防治管理意識較為薄弱
我國森林資源保護與建設時間短,大部分區域處于探索階段,這也使得林業生產中,關注的中心仍舊在產業經營上,對病蟲害防治工作有一定的忽視。并且不同病蟲害發生環境、狀態各不相同,部分病蟲害前期沒有明顯表現,規律性薄弱,極易導致相關管理人員忽視病蟲害防治重要性和嚴峻性Ⅲ。
1.2天然林面積較小,病蟲延伸速度快
從林業實際發展現狀層面分析,我國天然林面積逐漸縮小,人工林面積不斷擴大,遠遠超過天然林總量。而人工林由于內部品種相對較為單一,營林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繁育、生長中有一定的缺陷與不足,對森林協調、長遠發展會產生影響。人工林與天然森林相比,受到有害病蟲影響幾率更高,病蟲害蔓延速度較快,自然會導致防治管理工作實施質量降低。
1.3病蟲種類多防治難度較高
現階段,我國森林病蟲害類型越來越多,并且呈現出逐年、持續增長的發展趨勢,使得防治管理難度提升。
出現此類的現象的原因主要為,一是病蟲害監督檢測不到位,很難及時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無法對其進行系統化預防管控,主要是在發病后應用藥物進行預防,使得部分病蟲抗藥性提升。二是國際交流溝通越來越便利,在營林造林過程中,常常會引入外來抵抗力較高、生長速度快的樹種,讓本土樹種的不足得到改善,在引種時期,若是無法科學合理對其進行檢測檢疫,可能會引進病蟲,危害我國本土樹種與森林生態。
2森林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對策
2.1提升防治意識,營造全面參與氛圍
病蟲害是影響林業生態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無論是對天然林,還是人工林都必須重點關注,提升病蟲害預防管理意識。
一是需要更新防治管理工作者工作理念,不斷強化管理人員責任意識、能力水平建設,積極引領防疫工作者前往高校、學習新型的防治管理技術,讓其可以及時有效組織展開病蟲害防治。
二是合理展開森林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明確指出森林資源保護中病蟲害防治重要性,讓群眾樹立良好防治意識以及森林保護觀念,同時為區域居民,特別是森林附近村民普及便捷、簡單的病蟲害防治舉措,讓其能夠選擇使用簡單、方便操作實施病蟲害防治,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讓病蟲害防治效果持續提升。
2.2做好營林造林管理,改善林業結構
為不斷提升森林病蟲害抵御能力、自控能力與恢復能力,讓森林資源可更加豐富與充實,需要在林木管理過程中,不斷改善林業結構,優化森林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讓不同樹種與生物可相互促進和影響。
一是在營林造林時期,以混交林為主,積極合理搭配不同樹種,引進多元化的森林樹種,改善林分結構與模式,營造一個良好森林生態,避免病蟲害大量地繁衍與生存。
二是做好林業的管理,借助補植、擇伐、撫育當地樹種等各類舉措,進一步改善森林結構,讓森林病蟲害預防和抵抗能力持續提升;對于已經衰退或者經濟效益喪失的森林,借助補植其它樹種、高質量撫育等舉措,營造混交林體系,讓林分抗性持續提升。
2.3強化病蟲害監測力度,做好病蟲害預防
一是在病蟲害監督監測上,規范合理引入現代信息科技、現代設備,對病蟲害進行實時的監督檢測。例如:可引入紅外傳感器、紅外攝像頭等,與GIS技術配合,在森林內設置,實時監控整個林區,紅外傳感器可有效捕捉發散能力的生物,所以相關人員可結合收集的能力參數,掌握森林病蟲害情況與爆發可能性,一旦發現異常數據信息,則需要及時展開防治管控。
二是在檢測檢疫層面,管理者還需要與多個部門配合,強化外來樹種檢疫檢查,嚴防病蟲、病原微生物的引入。同時,對于區域內部已經引入的樹種進行檢查,明確其可能會攜帶的各類病蟲,并以此為基礎,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手段實施防治管理。
結束語:綜上所述,森林對人類社會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為更好保護森林生態,助推森林多元化、持續化發展,需要明確病蟲害防治管理重要性,提升防治管理力度,改善防治管理意識,做好監測監督,增強森林病蟲害抵抗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病蟲害對我國森林資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