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
近年來,隨著農業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高唐縣設施農業步伐開始加快。為深入了解全縣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高唐縣農機部門組織力量,對全縣具有典型代表的種植大戶進行實地走訪調研,調查對象選取傳統蔬菜大棚種植較多的尹集鎮朱莊村和唐洼村,規模種植的姜店王樓村,隨機選取當地蔬菜大棚進行現場查看,與種植戶進行了深入交流,取得的數據能夠較好地展示高唐縣設施種植機械化技術與裝備需求情況。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高唐縣在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引導以及市場需求的拉動下,設施農業整體規模、生產效益有了良好發展,設施農業種植以蔬菜、果樹、瓜、菌為主,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得到了推廣和應用。
設施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機械化的支撐和推動。經過農機部門不懈努力,日光溫室的墻體建造、草簾編織、電動卷簾和噴灌、滴灌技術、二氧化碳氣體施肥技術、臭氧消毒殺菌等一批新技術、新機具已被廣大農民所認識。生產過程中耕整地、植保環節均已實現機械化,灌溉施肥環節采用水肥一體化裝置,溫控環節采用卷簾機控制,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智能溫控率達70%左右,機械化采運率30%左右,運輸設備是種植戶自行研制的簡易設備。種植、移栽、采摘環節仍然采用人工方式,勞動強度較大。
二、制約因素
一是面積小,種植戶應用機械的意識薄弱;二是缺乏適宜大棚使用的小型機械;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弱。
問題原因:首先源于種植規模小且較為分散。經調研,大棚發展形成規模的集中種植區域僅占30%左右,多數為一戶一棚或一戶兩棚,地點多為自己的承包地,是否種植取決于農戶自己的心理。種植規模小,導致種植戶對機械的依賴度降低。受制于種植規模及機械成本,投資購買機械后的成本及利潤與預期有差距,相對于投資購買作業機械,種植戶更愿意選擇人工作業的種植方式。
其次是大棚建設宜機性差,立柱多、出入口小不適宜機械作業,同時缺乏適宜大棚使用的小型機械,如松土、開溝、鋤草、覆膜、筑壟、果樹套袋等機械。經實地走訪調查發現,多數大棚種植戶對設施農業機械是有需求的,比如一部分種植戶自制半自動機械用于棚膜通風,自制簡易滑車用于棚內蔬菜運輸。適于傳統大棚、價格較為低廉的設施農業機械化種植、采收等裝備供給不足,特別是適合塑料大棚的小型機械化種植、采收裝備技術更為欠缺。
再是設施農業機械綜合應用較少,農機農藝農信融合度低。農機種類偏少,缺乏系統性農業成套裝備在設施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設施農業綜合機械化整體效果不明顯。
三、對策建議
(一)擴大規模化種植
相對集中的園區建設可以為機械化發展提供必要的客觀條件,機械利用率高,種植戶使用意愿更強。
(二)建議政府制定優惠政策
設置一批專項資金用于設施農業的推廣示范,重點扶持開溝、覆膜、筑壟等小型單人操作的機械。同時,進一步加強宣傳,增強種植戶應用機械的意識。 建立一批投資少、見效快、各具特色的設施農業示范帶動基地。對設施項目發展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強化服務等措施,引導鼓勵設施農業向標準化建設、 規?;a、規范化管理發展,加快設施農業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大對農戶購買裝備機具的補貼力度;金融部門應圍繞設施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為農戶提供小額貸款等形式,扶持設施大棚建造、設施設備購置。
(三)加強設施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
設施農業是農業高科技的產物,囊括了當今農業先進技術的主要內容,而種植戶及現有從業人員,絕大多數文化程度、技術水平偏低,多數未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針對以上情況,建議各級農業、科技部門加大對設施農業從業人員高效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和指導力度,通過舉辦設施農業專題培訓班、召開現場演示會等形式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設施農業對場地排灌系統和交通運輸硬件配套要求較高,建議在設施農業種植區域,進一步強化配套設施基地的水、電、路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五)增強設施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高度重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培育壯大工作,進一步抓好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各項作業補貼政策實施,探索完善農機購置貸款貼息和融資租賃承租補助,推廣實施“農戶+ 合作社+ 龍頭企業”的生產方式,逐步改變當前設施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小、能力弱的現狀。
(作者單位:高唐縣農機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