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菊
改革開放幾十年,廣大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相對于城市經濟來說,差距依然很大。
一、現行農村現狀
一是農業結構布局不合理。耕作方式落后,生產工具技術含量較低,種植品種單一,且產量質量不高。土地不能實行連片規模化耕種,農業機械化作業受限,增加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農產品價格低廉,土地經濟效益不高,農民務農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導致部分土地閑置、拋荒。
二是農村土地隨意耕種。不能使農村經濟形成“地標”“原產地”的效應。“我的土地我做主”,導致農作物無序種植現象大量存在。
三是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種地不掙錢成為農民共識,大批青壯年農民工進城打工,打工一月的收入抵農田一年的收入,留守的是大批的老年人和婦女兒童。隨著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年輕農民對種植技術日益淡化。父母教育孩子好好讀書長大后考這個編制進那個企業,沒有哪個父母會教育孩子長大后回家種地,根本原因在于農民收入低,幸福指數低,缺乏社會保障。
四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灌溉方式落后,節水功能不足,對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較弱。
五是農村基本生活設施配套不完善。道路建設質量不高,寬度不夠,運載能力較弱。水、電、氣、通信網絡設施比較落后,自來水設施不夠完善,農民生活用水質量得不到保障。電力設施承載能力較差,滿足不了大型工程項目建設的需求,一些大型企業項目難以在農村落地。通訊網絡不發達,農民對農業現代信息的需求難以滿足。
六是農村科技水平狀況差。農村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轉化率相對較低,基層農技推廣部門體制機制沒有完全理清,職責不明,缺乏相應的基層農技人員激勵機制,農民需求信息缺乏反饋機制,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農技推廣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需要。
七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城鄉差距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劇而越來越明顯。農村教育投入不足,公共服務水平不高,醫療、養老保險等制度不健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二、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宏觀微觀調控,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中國土地的主要構成是平原、丘陵、梯田、沙漠等,在宏觀上要求糧食主產區及糧食大省,要保證基礎農作物的產出,加強農業機械化投入,增加和保護基礎農作物收購價格,加大基礎農作物的補貼。對于偏遠山區和交通不便的地區,增加林果、木材的種植和品種的改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原品牌的基礎上進行品種的升級優化,突出當地農業特色,保證當地農民創收。
(二)激發農民對農業發展的熱情。農業的發展對于人口眾多的我國是重中之重,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是保證基本糧食產量的根本。針對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建議國家在加強技術和資金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提高農民社會地位等方面,多向農業、農村傾斜,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出臺相關政策,讓一大批素質高、懂技術、懂文化的農民工回鄉創業,帶動農村經濟振興。增加合作社補貼力度,引導農民用專業合作社的方式代替傳統的“口糧田”“自留地”,通過增加現代化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方式,推動農機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三)完善農村土地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實踐證明,中央提出的土地流轉、土地承包策略是完全正確的,關鍵是落到實處。要建立穩定的土地承包關系,有序推進土地流轉,為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供有利條件。給予農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轉的企業和個人政策扶持和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源頭產業,增加品牌效應,做到生產銷售一條龍。在生產源頭過程中,企業應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嚴格控制農作物的農藥添加,真正實現綠色無公害。
(四)加大對農村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到農村落戶,改變單一的生產加工方式,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擴大市場銷售范圍,增加企業資金投入,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和生產經營范圍,形成產供銷一體化、技術升級、產品種類增加的經營機制。
(五)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水利基本建設這個重點,圍繞提高節水、供水和防洪減災能力,構建大、中、小結合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鞏固提高農村安全飲水保障水平。
(六)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一是加大政府投入,通過創建“鄉鄉通”“村村通”“戶戶通”的方式改善農民出行條件。加大農村道路設施建設力度,提高道路質量,拓寬路面,提高運載能力。二是著力推進農村電網提檔升級,推動大規模農村項目盡快落地。三是政府要以方便土地耕種為核心,加強農村長遠規劃建設,包括舊村拆遷改造,合村并居,化零為整,保證小區的水、電、暖、醫療、教育等設施配套齊全。
(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一方面,要強化農業產品和農業副產品的品牌化和源頭化。政府和農業部門要對當地農業資源進行合理評估,選擇、培育特色,因勢利導,提出可行性種植建議,利用當地優勢打造品牌農產品,引導當地農業參與市場競爭。另一方面,要促進生態旅游的發展,充分挖掘農業農村資源蘊藏的價值優勢,把農業與休閑旅游、美食民俗、文化傳承、康養養生等產業融合起來,推動農業多元化發展,實現農業全鏈條提檔升級,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八)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農民文化素質和農業生產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原因。政府要加大對農民教育培訓的宣傳力度,要增加專項經費投入,安排好培訓班次,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講奉獻的農業復合型實用人才。同時加強對受訓農民的政策宣傳、項目推介、技術指導等跟蹤服務,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增強農民的致富本領。
(作者單位:沂水縣四十里堡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