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娥



茶橙癭螨[Acaphylla theae Watt],屬蜱螨目,癭螨科,危害的目標主要是成葉和幼嫩芽葉,螨數量少時表現不明顯,數量較多時,被害葉片色黃綠,主脈紅褐色,芽葉萎縮,嚴重時枝葉干枯呈銅紅色,狀如火燒,葉片易于落葉,對茶葉產品質量影響很大,且使茶葉嚴重減產,已成為當前茶園危害程度最重的害蟲之一。
日照茶區每年有5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2個發生高峰,這與七、八月降雨多有關,暴雨常造成種群數量的下降,而雨量小、雨日多、時晴時雨則有利于其生長繁殖。茶橙癭螨卵產于葉背,多在葉脈兩側或凹陷處,幼若螨均在葉背棲息,其主要癥狀也出現在葉片背面,葉片正面癥狀不明顯,而且茶橙癭螨個體太小,成螨長約0.14mm,普通茶農使用肉眼無法觀察,而適宜氣象條件下,茶橙癭螨適應能力強、繁殖周期短、速度快,如果不及時發現,經常貽誤防治時期。根據調查,聯苯菊酯在市售茶葉中檢出率最高。蟲螨腈又名溴蟲腈,在葉面滲透性強,有一定的內吸作用,且具有殺蟲譜廣、防效高、持效長、安全的特點[1]。克螨特也稱丙炔螨特,是低毒廣譜性有機硫殺螨劑,在茶園禁用三氯殺螨醇后,是一種較好的替 代殺螨劑,防治茶橙癭螨應用較多,除蟲菊素主要用于防治茶小綠葉蟬, 對螨類的效果尚不明了。
本研究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便于普通茶農掌握田間診斷技術,建立芽下二葉上茶橙癭螨數量與田間癥狀關系的對應表格,對茶橙癭螨實行精準防控;二是確定適合日照茶區使用的低毒化學農藥和植物源農藥,為普通茶園、有機茶園科學用藥提供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點:日照市東港區后村鎮皂戶溝茶園,位于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后村鎮。茶樹品種為黃山群體,種植時間為2013年;茶樹采用雙行區田式栽培,茶叢平均高度70cm,每叢茶樹2株,叢距20cm,大行距120cm、小行距30cm。生產季節采摘茶樹一芽一、二葉為主。
試驗儀器:SZ61變焦體視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株式會社生產;電子數顯卡尺,桂林量具刃具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剪刀;鑷子等。
試驗藥品:2.5%聯苯菊酯EC,濟南天邦化工有限公司生產;24%蟲螨腈SC,山東濰坊雙星農藥有限公司生產;73%炔螨特EC,江蘇東寶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5%除蟲菊素EW,云南南寶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一)茶橙癭螨數量與田間癥狀關系試驗
2021年5月至6月茶橙癭螨為害盛期,選擇位置不同類型茶園三塊,用“Z”字形10點取樣法,每個點用剪刀和鑷子取芽下二葉10張,在田間用變焦體視顯微鏡觀測記錄單葉茶橙癭螨蟲數、葉片正面癥狀、背面癥狀,并用卡尺測量每個葉片背面主脈兩側褐色部分長度。參照螨情指數調查法[2],將螨情指數分為六級(0 級無蟲,1 級 1~10頭,5 級 11~50 頭,10 級 51~100 頭,20 級 101~200頭,30 級 201 頭以上)。將茶橙癭螨數量與田間癥狀關系制作表格。
(二)茶橙癭螨防治藥效試驗
試驗設四個處理。處理一:2.5%聯苯菊酯EC2000倍;處理二:24%蟲螨腈SC3000倍;處理三:73%炔螨特EC2000倍;處理四:1.5%除蟲菊素EW800倍;另設清水對照 (CK)。
茶橙癭螨田間始盛期(2021年8月21日),上午8:30用體視顯微鏡調查芽下第二葉葉背茶橙癭螨藥前蟲口基數,當日下午,使用16型手動背負式噴霧器進行茶樹葉片正反面施藥一次,藥液用量為675kg/hm2。試驗期間平均氣溫 23.4 ℃,其間5d有陰天,無降雨,無特殊天氣情況。
藥后1d、3d、7d、14d分別調查并記錄1次茶橙癭螨蟲數(每小區采用“Z”字形10點取樣法,每個樣點隨機采集芽下第二葉20張,用體視顯微鏡調查葉背茶橙癭螨殘留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3,4],并進行方差分析。計算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活蟲數-施藥后活蟲數)/施藥前活蟲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數據的基本處理、繪圖應用Excel;多重比較采用SPSS 17.0數據處理軟件(Tukey HSD檢驗法)。
二、結果與分析
(一)茶橙癭螨數量與田間癥狀關系試驗
茶橙癭螨種群數量與葉片癥狀對應關系見表1。根據表1,當茶橙癭螨種群數量為0級和1級時,單葉螨數小于10頭/葉, 芽下二葉葉背、新稍都沒有癥狀;當茶橙癭螨種群數量為5級時,單葉螨數11~50頭/葉, 芽下二葉葉背靠近葉柄的主脈兩側有1cm呈褐色,新梢生長變慢;當茶橙癭螨種群數量為10級時,單葉螨數51~100頭/葉, 芽下二葉葉背靠近葉柄的主脈兩側有2.5cm呈褐色、新梢生長變慢;當茶橙癭螨種群數量為20級時,單葉螨數101~200頭/葉, 芽下二葉葉背整個主脈兩側、靠近主脈的側脈呈褐色、新梢停止生長,失去光澤;當茶橙癭螨種群數量為30級時,單葉螨數大于201頭/葉,芽下二葉整個葉片背面呈黑褐、靠近主脈的側脈呈褐色,新梢完全停止生長,葉片變黃,失去光澤。
根據表1的葉片癥狀可以看出,不同數量的茶橙癭螨,在新梢和葉片背面的癥狀不同。隨著葉片背面茶橙癭螨數量的增加,新梢從無明顯癥狀、到生長變慢、停止生長,最后完全停止生長,葉片變黃,失去光澤。隨著葉片背面茶橙癭螨數量的增加,芽下二葉葉背癥狀,從靠近葉柄的主脈兩側有1cm呈褐色、到靠近葉柄的主脈兩側有2.5cm呈褐色,最后整個葉片背面呈黑褐色。因此,普通茶農可以不使用顯微鏡,依據癥狀芽下二葉葉背癥狀、新梢癥狀,就可以判斷茶橙癭螨數量,便于及時防治。
(二)茶橙癭螨防治藥效試驗
表2是各處理的活蟲數和蟲口減退率數值。表3是根據表1計算出的不同農藥對茶橙癭螨的防治效果。根據表3數據,不同處理對茶橙癭螨的防治效果差異顯著。
2.5%聯苯菊酯EC2000倍對茶橙癭螨防效最差,防效最高的時候(藥后1d)未超過50%。從藥后7d開始已經沒有防效,說明2.5%聯苯菊酯EC2000倍不適合用于防治茶橙癭螨。
24%蟲螨腈SC3000倍對茶橙癭螨速效性低于73%炔螨特EC2000倍,藥后1d防效66.54%,但是對茶橙癭螨防效較為持久,藥后3d、7d、14d防效分別達到76.79%、70.74%、70.72%。
73%炔螨特EC2000倍對茶橙癭螨速效性較好,藥后1d、3d防效分別達到70.92%、67.72%,但是后期防效逐漸降低,藥后10d防效61.23%,藥后14d防效59.44%。
1.5%除蟲菊素EW800倍液對茶橙癭螨速效性較差,藥后1d、3d防效分別僅為26.02%、48.44%,但是后期有一定防效,藥后14d防效達到66.48%,超過了73%炔螨特EC2000倍。
三、結論與討論
普通茶農沒有顯微鏡,無法準確掌握葉片茶橙癭螨數量,但是可以依據茶樹新梢和芽下二葉葉背癥狀,判斷茶樹上茶橙癭螨數范圍,便于及時采取控制措施。
蟲螨腈對茶樹螨類有較好防效,是茶園藥劑更替的推薦用藥[5,6],普通茶園使用24%蟲螨腈SC對茶橙癭螨防效持久;這與劉豐靜等人的試驗結果一致[7],其主要原因是蟲螨腈耐雨水沖泡[8,9],茶橙癭螨發生始盛期于茶蓬葉正反面均勻噴霧,但為延緩害蟲產生抗藥性,提倡與其他農藥交替使用。73%炔螨特EC速效性較好,但持久性差。有機茶園不能使用化學農藥,但是可以使用1.5%除蟲菊素EW防治茶橙癭螨,但除蟲菊素發揮殺蟲效果較慢,應提前用藥。
試驗所用噴霧器械均為手動噴霧器,噴施時主要噴施到葉面正面,也可能是試驗所用藥劑防治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徐尚成,蔣木庚.溴蟲腈的研究與開發進展[J].農藥,2003,42(2):7-10.
[2]殷坤山,唐美君.介紹幾種簡便的茶橙癭螨分級調查方法[J].中國茶葉,2011,33(05):30-31.
[3]洪海林,饒漾萍,丁坤明,等.兩種殺蟲劑防治茶橙癭螨藥效試驗初報[J].湖北農業科學,2012,20(10):4527-4528.
[4]李紅,姚建華,賽麗蔓,等.5種殺蟲劑防治枸杞銹螨藥效試驗初報[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1,32(8):52-55.
[5]羅宗秀,蘇亮,陳宗懋.茶園農藥須注意更新換代[J].中國茶葉,2018,40(3):36-38.
[6]郭華偉,姚惠明,唐美君,等.植保無人機噴施蟲螨腈防治茶小綠葉蟬評價[J].中國茶葉,2021,43(04):41-43.
[7]劉豐靜,李慧玲,王定鋒,等.240g/L帕力特懸浮劑防治茶橙癭螨試驗[J].福建茶葉,2014,36(06):24-25.
[8]王春梅,葉玉龍,劉躍云,等.四川省宜賓市茶園非水溶性農藥帕力特藥效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5):6692-6693,6696.
[9]孫國強,陸貽通.溴蟲腈農藥的作用機理、應用及開發前景[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7):69-71.(作者單位:日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