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周
摘 要: 國土空間規劃是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的重要手段,而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機制構建則是實現國土空間優化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首先,從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概念出發,分析了其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其次,通過對相關政策法規、理論研究和實踐案例的綜述,探討了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機制構建的思路和方法。最后,總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了未來構建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 國土空間規劃 綜合整治 生態修復 機制構建
中圖分類號: TU9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9-3567(2024)06-0065-03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chanism in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LIU Zhou
Hebei Xinjia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and Design Co., Ltd., Shijiazhuang, Hebei Province, 050000 China
Abstract: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cha‐nism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al layou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rs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ir importance and role in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Then, through a review of relevant policies, regulation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cases, it explor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chanism. Finally, it summarizes curr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build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chanis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國土空間規劃是指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確定國土開發利用總體布局、功能定位和調整方式,以及空間管控和資源環境保護政策措施的重要手段。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已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機制構建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對于實現國土空間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1.1 優化資源配置與布局
國土空間規劃應注重優化資源的配置和布局,既要確保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科學規劃和精準定位,合理布局各類資源開發利用區域,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或錯位布局造成的問題。同時,要強化資源節約利用和循環利用機制,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的實施。
1.2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將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納入核心內容。要根據各地生態環境特點,科學劃定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修復重點區域,推動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修復工作。重點關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復雜性,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和生態基因庫,提高整體生態環境質量。
1.3 強化環境治理與污染防控
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加強環境治理與污染防控工作。要建立健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新項目進行嚴格審查和評估,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型。同時,加強大氣、水域和土壤污染的監測和治理,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減少環境污染源[2]。
1.4 促進生態經濟發展
國土空間規劃需要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要鼓勵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推動資源的節約利用和循環利用。通過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2.1 綜合整治與矛盾調解
通過對國土資源利用和環境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確定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整治措施。這包括土地資源利用沖突、城鄉發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問題,通過綜合整治來調解和解決。
2.2 生態修復與恢復
針對國土空間中存在的生態環境退化、生態系統損失等問題,制訂相應的生態修復計劃和措施,恢復和改善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結構。這涉及到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資源培育等方面的工作[3]。
2.3 空間布局與優化
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的總體要求,對不同用途的空間進行科學規劃和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和空間結構。這包括城市擴張、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工作[4]。
2.4 政策法規與制度建設
為了推動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和制度機制。這包括土地管理、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規,以及相關的責任分工、監督評估等制度建設。
3.1 綠色低碳轉型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突出,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需要積極引導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節能減排等行動,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3.2 生態文明建設
重視生態系統的修復和保護,注重生態功能的恢復與提升。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需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3 區域協調與聯動
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需要跨區域的協調與聯動。在國土空間規劃中,需要加強各地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態環境的聯動治理,實現區域發展的協調和一體化。
3.4 全民參與和社會責任
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需要廣泛的社會參與和公眾支持。要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認知和意識,鼓勵公眾主動參與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中。同時,也需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共同推動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事業的發展。
3.5 創新技術與科學管理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可以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實現更高效和精準的管理。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資源評估和環境監測,指導決策和行動。同時,還需要加強科學管理,建立健全的制度機制,確保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的落地和執行[5]。
4.1 人口增長與城市化
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加快。這導致了土地利用壓力增大、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在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中,需要考慮如何平衡發展需求和環境保護,為城市提供足夠的綠地和生態空間。
4.2 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帶來了更頻繁和更強烈的自然災害,如洪水和干旱。這對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措施來應對災害風險,并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
4.3 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
隨著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加速,資源消耗量大幅增加,同時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需要解決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的問題,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減少污染物排放來保護生態系統。
4.4 生物多樣性保護
全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嚴重威脅,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需要采取措施來保護和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以維護生物多樣性。
4.5 社會參與和可持續發展
在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中,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實現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合作。同時,需要將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確保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
4.6 技術創新與應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可以依靠新技術和應用來解決一些挑戰。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可以提高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的效率和準確性。
5.1 建立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法律法規體系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城鎮規劃中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原則、目標和具體措施,并規范相關行為。同時,建立健全配套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規劃的有效執行。
5.2 強化空間管控和土地利用政策
加強城鎮國土空間的管控力度,限制亂占耕地、非法拆遷等行為,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推行精細化土地利用政策,合理布局各類城鎮功能區,優化城市空間結構。
5.3 推動城市綠化和生態修復
加大城市綠化力度,增加綠地覆蓋率和植被面積,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適應能力。同時,注重生態修復,恢復、改善受損的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濕地、水源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
5.4 強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
加強城鎮污染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環境質量。同時,推廣資源節約利用技術,降低資源消耗和浪費,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5.5 加強社會參與和公眾意見征集
建立健全的社會參與機制,鼓勵公眾參與城鎮規劃過程中的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聽取公眾意見和建議,形成多元化的決策結果,增強規劃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
5.6 加強科學研究和技術支撐
加大對城鎮規劃領域的科學研究力度,推動相關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升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技術水平和效果。同時,加強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監測評估,及時調整規劃措施,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6.1 細化規劃方案
將規劃目標分解為具體的行動計劃和措施,并將其納入到國土空間規劃之中。根據不同區域和功能要求,制訂相應的細化規劃,確保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措施的有效實施。
6.2 多方合作與協調
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需要涉及多個部門和利益相關方的合作。因此,建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加強各方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形成合力推動規劃實施。
6.3 提高資金保障
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需要大量的投資和經費支持。因此,要建立健全的資金保障機制,包括政府投入、社會資本參與以及各種融資渠道的開發,確保資金的可持續供應。
6.4 嚴格進行監督與評估
建立有效的監督與評估機制,對規劃實施過程進行監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措施。同時,加強社會監督和輿情管理,確保規劃實施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構建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機制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必然要求和時代使命。在未來的工作中,需要加強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完善,提高相關機制的執行力度,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推動市場機制和社會參與的有效運行,形成協同合作的良好局面。同時,還應加強監督和評估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糾正。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才能實現國土空間優化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倪江南.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信息化建設[J].消費導刊,2020(41):56,58.
[2]蔡海生,陳藝,查東平,等.基于主導功能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分區的原理與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 2020,36(15):261-270,325.
[3]王振強.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歷程與思考[J].消費導刊,2020(36):219.
[4]金瓊,薛梅.國土空間規劃功能定位與實施分析[J].中國房地產業,2020(22):59.
[5]蔡靜.淺議新時期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J].房地產導刊,2019(32):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