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元宇宙的倫理風險及其應對

2024-07-10 10:41:04田少波田野

田少波 田野

摘?要: 元宇宙的關鍵特征是基于多技術匯聚而形成的數字化空間,而該技術匯聚性特征會導致元宇宙呈現數字空間的隱私風險、主體性的解構之憂、意識的能動性消解和真實與虛擬的邊界消散。由此作者試圖引入預知性技術倫理(ATE)方法,并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負責任創新的方法以及預先防范的設計原則予以風險應對的輔助補充,在技術生命早期以及尚未根植社會生活內部的階段提出可行性風險防范路徑,進而達到應對元宇宙倫理風險的目標。

關鍵詞: 元宇宙; 預知性技術倫理(ATE); 倫理風險; 風險應對

中圖分類號: B82-057?文獻標識碼: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2.002

2021年,虛擬現實(VR)和數字空間經歷了重大變革,元宇宙的出現引發了廣泛關注并成為技術進步的一部分。在大數據和算法技術的普及下,人類生活逐漸被數據化,形成了一種基于數據庫治理的控制社會,這被認為是智能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數字-生命政治學[1]。元宇宙帶來的生存性危險源于其作為多技術匯聚形成的虛擬空間,智能化的趨勢加劇了對技術可能對人類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的社會憂慮,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奇點論”提出人工智能可能成為具有高度智能和敵視人類欲望的自主行動者后,這種憂慮變得更加嚴重。在這樣一個顛覆性科技躍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建立理性的是非觀念,確保在未來高級人工智能時代不可避免地到來后人類的思想自由權和隱私權得到保障,避免技術被用作犯罪工具,并且理性面對和反思元宇宙對人的感知、記憶和意志的影響。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如何保障數字移民與數字難民的權利等問題?;陬A知性技術倫理的思想武器,以前瞻性的視角進入技術生命的早期階段,提出應對元宇宙技術倫理風險的可行性路徑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需要技術開發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努力,還需要哲學家、倫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等多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共同探討和解決這些問題,以確保技術的健康發展,保護人類的福祉和尊嚴。

一、 元宇宙的倫理風險特性

隨著數字技術、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一個由數字代碼構成的虛擬世界正在形成,由此演變的元宇宙世界不能簡單視為現實世界的復制體,而是成為日常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對傳統的倫理秩序提出挑戰。元宇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反映了人類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歷史發展趨勢。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融合,生產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特征開始融入更多生活元素,以虛擬空間為主導的未來生活方式涌現于大眾視野,以虛擬移民而形成的元宇宙生活引領著科技的發展。這種融合與引領在元宇宙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行為和互動方式影響著現實生活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態,進而引發了關于現實與虛擬、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倫理問題。

(一) 數字空間的隱私風險

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生存亦即數字化的現實性主要是指現實的不斷數字化,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造出現實世界,現實與虛擬的融合,在本體論上實現了空間延展。周圍世界不斷向身體匯聚具身,身體不斷向周圍世界延展,世界不斷人化,成為人的有機化的無機身體。由此可見,數字化空間的拓展以及技術具身性所帶來的整體性生活的遷移,實則也是倫理共同體的遷移,倫理共同體的遷移意味著倫理風險的數字化轉變。柏拉圖的《理想國》提出過蓋吉斯之戒(the Ring of Gyges)的故事以捍衛正義原則[2]。認為隱私問題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問題,強調隱私的重要性且關系到自我生存和自我實現。

元宇宙實現了空間的延展,出現了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交互,使得元宇宙中可能會出現隱私侵犯問題。有學者把隱私的本質理解為從個體關涉自我的特殊(價值)的活動并闡釋為“個體”(自我)、“特殊”(價值)和“活動”三個維度。第一個層面是個體層面,意指隱私是建立在從自我意識覺醒的意味上而發展出的人自立為主體并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3]。主體意識到覺醒并由之帶來人格的形成與確立,尊嚴和自由變為人們主動追求和維護的內容,隱私觀念由此出現。

元宇宙是一個集多種技術于一體的系統,因此諸技術的漏洞和內在缺陷也可能被元宇宙繼承,這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算法歧視、大數據隱私泄露、盜竊虛擬貨幣等。隨著多種技術的融合,現有的技術風險可能在元宇宙中被放大和加劇,形成更加嚴重的影響。同時,在物理和數字空間中未曾出現的新型威脅也可能出現,如虛擬跟蹤和間諜活動等[4]。尤其體現為虛擬宇宙中涉及的個人數據可以更加細粒度地前所未有地無處不在,構建現實世界的數字副本,這為私人大數據犯罪開辟了新的視野[5]。為了構建虛擬場景,用戶將不可避免地使用配備傳感器的AR/VR可穿戴設備,這些設備全方位地收集包括腦電波模式、面部表情、眼動、手勢、語音及生物識別信息在內的數據,同時也監測周邊環境。這將意味著,為了在虛擬世界中實現唯一性識別,使用的耳機、VR眼鏡或其他相關設備可能會被惡意利用,用以追蹤用戶的實際位置[6]。最終,黑客能夠通過系統缺陷和設備漏洞作為突破口,侵入家庭電器及其他實體設備,從而危及個人安全。黑客甚至可能針對電網、高速鐵路和供水等關鍵基礎設施發起高級持續性威脅(APT)攻擊[7]。

Sun Microsystems的首席執行官Scott McNealy曾說:“你已經擁有零隱私”。在經歷了智能革命之后,虛擬空間的隱私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因為機器人的能力已從單純的監控升級到能夠對人類實施拘留[8]。這一進步帶來了所謂的“電子圓形監獄”風險,源自邊沁提出的圓形監獄理念[9]。在邊沁的“圓形監獄”里,他認為“圓形監獄”可以應用于任何一種機構,每個人在每時每刻都被觀察,即使不能實現,也要讓被監控者認為自己處在一種被監控的狀態中[10]。因此,在元宇宙中,人們的每一步都留下不可抹除的數字足跡,尤其是當這些足跡被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時。然而,進入元宇宙并不等同于放棄隱私;相反,由于元宇宙將信譽和信用度商品化,隱私并不會簡單地消失,而是轉變成一種新形式的“監獄”。元宇宙本質上是一種假設,認為所有事物的運作都預設了某種形式的機制。這種機制是數字化的,基于生物或物理算法,可以用數字語言描述事物的形態和過程。這一點類似于伽利略所說的自然界的數字化,即用數學語言描述世界。在這樣的框架下,生命、意識乃至心理狀態都可以被數字化并通過計算機算法表達。雖然這種表達提高了透明度,但也使得數據隱私面臨持續的威脅。

(二) 主體性的解構之憂

我國當代科幻作家劉慈欣提出了一個關于人類未來的預言,認為元宇宙可能會引導人類走向一條死胡同,他的主要觀點是:人類的未來應當是探索和拓展到星際文明,但如果在達到這一目標之前,人類已經創造出高度逼真的虛擬現實(VR)世界,那么人們可能會長期沉迷于這個虛擬的宇宙中,從而忽視了真實世界和星際探索的重要性。這種沉迷于VR的現象如果發生,將是對人類未來的一場災難,因為它可能會阻礙或延緩人類向外探索宇宙和實現星際文明的進程。元宇宙由此構成一種“精神毒藥”的現象——完全沉浸式的虛擬生活可能導致一系列心理和社會問題,包括過度的自我中心、感官過度放縱、身份認同的模糊以及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失衡。這個結論反映了其對技術發展可能導致的人類價值和其目標偏離的擔憂。

自近代以來,主體性哲學開始出現轉向。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就明確地將物體的存在性直接指向了主體,并強調從主體的觀念中尋找真理??档逻M一步區分了客觀實在與理想實在:客觀實在是人們可以意向的、在感官經驗中給定的對象,而理想實在則指向存在于意向性中的指稱,而非直接的感官模型,這表明對象的客觀存在性與主體的感覺密切相關。因此,虛擬世界中的感覺性存在反映了西方理性主義實在論的傳統。元宇宙通過各種傳感器(如AR技術)與物理對象交互,從技術上引發了一種后符號主義的通信現象。雖然物理世界的感知覺與虛擬世界的感知覺具有等同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完全相同,而是通過技術使得物理世界的感覺效應和虛擬世界的感覺效應可以實現一種等效性。元宇宙的主體性承諾是通過人類的感知和認知效果來定義其存在的現象。感覺性的存在建立在人機交互過程中,通過交互產生心理感覺,進而產生感覺性的存在。這表明元宇宙可以創造出能夠實現感覺性存在的空間。然而,技術生成的空間對人的主體性構成挑戰,特別是在人與技術的博弈中,人的主體性逐步被削弱。在人機交互中,人異化了自己,例如,現實世界中的婚姻制度等世俗倫理無法完全映射到虛擬空間中;傳統的面對面社交被轉化為虛擬空間中“化身”所進行的交互,這被視為一種“精神毒藥”。這樣的轉變會導致人類走向巨大且非線性的不確定性道路,從而解構對未來的預測和展望。在這樣的背景下,理解和應對元宇宙帶來的倫理和哲學挑戰變得尤為重要。我們需要對這一新興領域進行深入的哲學反思和倫理審視,以確保技術的發展既符合人類的長遠利益,又尊重個體的主體性與尊嚴。

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感知通常通過視網膜上的二維圖像實現,而技術發展已能創造出一種幻覺,使人們感覺到這些二維圖像是三維場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雖然移動的透視圖像不是真正的立體圖像,但它們可以產生三維效果。蘇澤蘭提出,通過模擬觀察過程,記錄人頭部的實時運動,并讓計算機圖像跟隨頭部方位的變化進行調整,用戶便能在心理層面上產生三維圖景的感知。元宇宙空間正是利用這種技術提供沉浸感和空間感,但一個人長時間在虛擬空間活動可能導致其罹患認知后遺癥:這包括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不斷轉換時產生的反應時間延長、認知疲勞、注意力下降和思維表象化,這些現象可能掩蓋了人類本身的感官體驗和生物主體性。Myron Krueger的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一個參與者在房間里來回走動,計算機可以通過感覺性地板的反映來實時地跟隨參與者的腳步,參與者在房間的位置被用來控制視頻投影上顯示的一個互動圖形場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里,參與者只要在房子里走動,他就可以從屏幕上得到許多近似變化的特殊感覺。這種實驗展示了人的物理運動和計算機自動反應之間的感知反饋通道,是一個逐步從外部客體感知到情感生成的過程。然而,這種虛擬空間的交互體驗可能帶來副作用,長時間沉浸可能導致人們在結束虛擬體驗后仍深陷于虛擬情感的價值中,并可能通過移情效應影響現實生活,形成不健康的共情反應,導致情感痛苦和倦怠。

在虛擬環境中,真實的事件或行為通常與成功的活動相關聯,從而使感知行動的耦合成為理解元宇宙存在的一個關鍵因素。元宇宙中的耦合,即“化身”作為行動主體的虛擬耦合,容易導致身份認同危機。這種危機主要體現在虛擬化身作為虛擬空間中的身份認知主體與實際存在的肉身之間的外在形態和內在屬性的差異。生命體的存在與對象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而感知活動是一個整體過程,即感知者利用感知系統去感知環境中的對象。感知產生的意識不僅僅是大腦思考的過程,也不局限于生物結構的生態水平。感知者對客體的感知受到其自身行為的影響,因此,客體的感知必須在行動的背景下理解。換言之,感知問題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這里的環境是指生物體周邊的事物,但它并不等同于物理世界。吉布森的生態心理學在元宇宙中的應用意味著,只要虛擬環境具有足夠的感覺保真度,參與者可以將足夠的注意力資源分配給它,并最終“放棄懷疑”,將這一虛擬環境視為實際存在的地方,從而產生存在感。然而,這種難以區分真假的沉浸感可能導致人格解體。長期處于虛擬空間的體驗可能會使主體對自己的思想、感覺和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疏離或失真感,從而在現實中產生幻覺,乃至喪失個體的能動性。因此,理解并妥善處理元宇宙帶來的這些倫理和心理風險是推進其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 意識的能動性消解風險

胡塞爾在吸收并融合了威廉·詹姆士在《心理學原理》中提出的“意識流”理論后,形成了自己關于邊緣域和內在時間意識流的思維框架。隨著其思考的深入,胡塞爾進入到現象學階段并提出了“生活世界”等理論。邊緣域學說的核心在于,一切事物成為意向對象之前,在邊緣域中就已存在著一種非對象化的潛在意義生成。邊緣域可以視作是外在感知、內在時間或整體性生活世界的一個狀態,其中充滿了未被特定化為具體對象或有確定特性存在的各種可能性,這導致了一種模糊和不確定的生成過程。在現象學中,意向活動的根本動力或綜合被認為源自這種邊緣的前客體狀態。胡塞爾越來越認識到前客體邊緣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他未能完全“正視”它,也未將其視為最真實的存在和意義源泉。相反,他傾向于將其視為一種過渡、準備和邊緣的角色。對胡塞爾來說,最真實的是先驗的主體性,即意識的收斂點。在他的觀點中,任何意義都必須依附于意向對象,意識總是關于某個特定的意向對象(“某物”)的。胡塞爾所說的“每個意識都是意向的”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意識構造對象的能力,二是意識指向對象的能力。[11]

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強調了意識的主體性和意向性,即意識總是關于“某物”的,這個“某物”就是意識的對象。在這個框架下,經驗圍繞著自我構建,自我是經驗的源泉,所有的認知都來源于自我。意識不僅是接收信息的被動過程,而且是主動構造和理解世界的過程。這種活動是動態的,是自我與對象之間不斷發生的連接活動。然而,元宇宙和腦機接口的出現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意識的數字化。在元宇宙中,人的意識可以通過技術干預被操縱,以達到更深層次的沉浸感。這種干預可能包括對感官的直接刺激,從而改變人們對世界的感知和理解。這意味著意識不再完全是主體的內在體驗,而是可以被數字化、被傳輸和操縱的。當意識被數字化時,它的能動性和意向性可能會被削弱。在數字空間中,意識的對象——即“某物”——可能不再是實在的,而是被其他人創造的數字信號。例如,用“熱”的物理事實就能夠對“熱”進行重新定義,在新的定義中,數字化的“意識還原物”到場,把意識指向某物的主觀能動性消解了,意識變為被動性的接受被還原為數字信號的內容。這可能導致意識的被動性,人們接收的內容是由他人生成的,失去了與實在世界的交互性。進一步地,這意味著意識的私密性和不可顯現性也會被侵犯,并轉變為可傳輸的電信號。這種轉變對意義的實現有重大影響。在傳統的胡塞爾現象學意義上,意義是通過主體與客觀世界的互動過程而建立的,但在數字化的元宇宙中,意義可能完全依賴于電信號的輸入,這可能會導致在對實在的刻畫過程中意義的消散?,F實世界的價值和意義是多元化的,它們通過實踐和個人的獨特經驗而實現,這種實在性是保證其價值性的關鍵。當這種實在性被技術介入和替代時,我們必須重新考慮意識、經驗和意義在數字化世界中的本質。

(四) 真實與虛擬的邊界消散風險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元宇宙具有多重實現現象。所謂多重實現,是指元宇宙的屬性在附隨的基礎集中能夠找到多個與之相對應的基本性質,這些基本性質對于元宇宙屬性的實現來講常常是冗余的。元宇宙的不可分辨性和不對稱性意味著只要符合一定的編碼規則,同一物理載體可以產生不同的元宇宙現象,而不同的物理載體是可以產生同樣性質的元宇宙現象。這意味著存在著多個與物理世界對應的元宇宙。

多重元宇宙現象導致了多重數字身份的產生,這些身份和“化身”構成并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推動著世界的不斷發展。這些“化身”的行動背后,是對主體統一性和實在性的預設。這里的“主體實在性”意味著個體的真實存在被認為是不言而喻的,同時,一個共享和參與的世界也被視為存在。然而,區分點在于,現實物理世界中發生的事件是外在的,與人們處于一種“彼在”(他者存在)的狀態,而虛擬空間則是“具身”的,即直接與個人的身份和存在融為一體。隨著虛擬空間不斷地向個體的身體和意識匯聚,它逐漸消融了傳統意義上的“彼在”預設。這種消融意味著虛擬空間的體驗與現實世界的體驗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個體在虛擬世界中的行動和存在感覺起來越來越像是在現實世界中的行動和存在。這種現象帶來了對身份、存在和現實性概念的深刻思考,挑戰了我們理解世界和自我認識的傳統方式。例如,2019年有研究人員通過刺激老鼠視覺皮層的神經細胞,使老鼠的大腦中產生了一種幻覺。研究人員訓練小鼠在看見條紋的黑色刺激時,就去舔一下那個果汁管,小鼠很快就學會了;往小鼠腦袋里植入病毒,病毒可以控制小鼠的行為,盡管小鼠周圍黑暗,沒有條紋刺激存在,但小鼠也就會自動地去舔這個水管。在視覺辨別過程中探測了小鼠新皮層,以毫米級的精度實現了對跨越大皮層提及的個別指定的神經元的控制[12]。這一實驗不僅展示了對大腦皮層中個別神經元的精確控制,也預示了未來技術發展的可能性,即不需要真實的感官輸入,技術裝置也能讓我們感知外部世界,這項研究表明的技術發展對元宇宙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隨著技術的成熟,我們可能會越來越多地經歷從虛擬到現實的無縫過渡,這種“浸蘊感”會逐漸成為我們體驗世界的常態。然而,這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和哲學問題。當真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我們對于“真實性”的理解可能會逐漸消散。我們的身體可能只是被動地接收感覺輸入,而失去了對這些感覺背后實在性的考量。拒絕實在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拒絕了世界的真理。這種技術進步雖然令人興奮,但也應當引起我們對未來元宇宙世界中“實在性”的思考,尤其是對倫理風險的嚴肅考量。

在數字空間中,特別是在元宇宙這樣的復雜互動環境中,交互風險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特別是數據篡改和虛假數據注入的風險。第一,關于數據篡改攻擊的虛擬侵害,在元宇宙的三元世界和子元宇宙之間的數據通信需要完整性特征,以有效檢測任何未經授權的修改。攻擊者可能在數據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進行修改、偽造、替換或刪除操作,以此干擾用戶、虛擬角色或實體的正?;顒印4送?,其還可能通過偽造日志文件或消息摘要結果來隱藏其犯罪痕跡,從而避免被發現[13]。第二,對于虛假數據注入攻擊的威脅而言,攻擊者可以注入虛假信息[14],例如,利用錯誤消息和指令來操縱元宇宙系統。人工智能輔助內容創建雖然可以增強用戶的沉浸感,但攻擊者可以在AI訓練期間注入惡意樣本或梯度,生成有偏差的AI模型。這種攻擊返回的錯誤反饋或指令不僅威脅虛擬環境的安全,甚至還可能危及物理設備和人身安全。例如,虛假的電壓過高反饋可能導致可穿戴XR設備的損壞。在極端情況下,一些虛擬游戲中,被篡改的身體感知(如痛覺放大)甚至可能導致人類用戶的身體傷害或死亡[15]。這些風險突顯了在設計和維護元宇宙及其組成部分時,需要對安全措施和倫理標準給予極高的重視。保護用戶免受這些潛在威脅的影響,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以及維護一個健康、安全的虛擬環境,是元宇宙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預知性技術倫理之方法論

(一) 層次和框架

荷蘭技術哲學家柏瑞(Philip Brey)提出的預知性技術倫理Anticipatory Technology Ethics(簡稱ATE)是一種聚焦于新興技術生命周期早期階段的實踐倫理方法,旨在提前預測和評估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影響。ATE框架特別強調流程的完整性、方法的豐富性以及技術描述與倫理價值、原則的互嵌[16]。ATE的分析流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和步驟:

1.分析層次。在技術層次上,研究技術本身的特性、功能和內在邏輯,識別與技術直接相關的內在倫理問題,如隱私、安全和可訪問性;在人工物層次上,考慮技術如何被具體化為實際的產品或服務,以及這些人工物可能引發的間接倫理問題和特殊風險;在應用層次上,研究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可能產生的各種效果,包括預期使用的倫理問題、使用者非預期的倫理問題以及對利益相關者(除使用者外)的非預期結果。

2.預測方法。采用多種預測工具和方法來預測技術發展的趨勢、可能的應用場景和潛在的社會影響。這些方法可能包括趨勢分析、情景規劃、專家訪談和模擬。

3.倫理分析。就社會、文化和個人價值的影響而言,倫理分析旨在識別和解決技術發展可能引發的倫理沖突和困境。

ATE的方法特征在于它不僅提供了一種系統的分析框架,而且還鼓勵使用多樣化的方法來全面理解技術的復雜性和多維性。通過這種方式,ATE旨在提前識別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和社會問題,為制定相應的政策、設計原則和行為準則提供指導。這種方法有助于確保技術的發展不僅符合技術創新的目標,而且也符合社會倫理和價值觀。

(二) 實施和運用

在技術倫理領域,預知性技術倫理(ATE)是一個綜合性方法,旨在預測和評估新興技術的潛在影響和倫理問題。ATE在方法階段采取的措施包括:

1.技術預期階段,在這一階段,ATE結合了多種不同類型的方法來獲得關于技術的經驗性描述。這些方法可能包括定量分析、趨勢預測、專家訪談等,旨在理解和描述技術的當前狀態及其可能的發展方向。

2.倫理問題識別階段,在這一階段,ATE采用客觀價值列表的方法,預判式地識別出特定技術在特定時期可能關涉的倫理價值和原則。通過比較技術預期和倫理預期,ATE力求實現技術與倫理的互嵌,即在技術發展的同時考慮倫理約束和指導。

柏瑞的預知性技術倫理強調了實踐導向,主張將倫理分析的結果推薦給技術實踐者應用。這種方法論認為,僅僅通過考察技術本身的功能性元素是不足以完全理解技術未來的。相反,真正理解技術的未來需要綜合考慮其社會背景和重要個體的影響。由此看來,“多視角方法論”(Multiple Perspectives)是一種用于理解技術未來發展的方法。它基于這樣一個觀點:決策者在危機時刻往往因視角過于狹窄而無法作出最佳決策。通過采用多視角方法論,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和理解技術,這樣不僅包括技術本身的功能性元素,還包括技術的社會背景、文化影響和潛在的個體行為。這種方法強調了在技術發展過程中考慮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倫理因素的重要性。

多視角方法論旨在確保在考慮技術時采用更廣泛的視角,它是對技術決定論的有效對策,因為它強迫人們考慮技術作為技術-社會系統的一部分。這種方法論特別適用于構建專家小組討論、發展場景和未來愿景,以及協助規劃未來技術路徑。它使用三種視角:

其一是技術視角。這種視角假定技術可以被理解為一套本體論上較低層次的功能組件的組合。這在諸如工廠這樣的限定環境中效果很好,但當技術的操作更多地受到人的影響時,這種方法的效果就會減弱。對于廣泛應用于社會多個部門的“寬泛”技術而言,技術視角會遇到困難。

其二是組織視角。雖然技術視角專注于技術的功能特性,尤其是在工具層面,但組織視角主要關注社會中的權力動態。它認識到技術的使用方式,特別是其倫理影響,顯著受到使用它的組織和周圍其他組織的反應的影響。因此,組織視角聚焦于部署和使用的過程,允許考慮諸如在創建技術時預算與特性之間的沖突,或組織權力結構與治理要求之間的沖突。

其三是個人視角。個人視角考慮影響力人物的角色。這使得重要個體,如發明家或投資者,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成為可能。對于規劃路線圖和其他對未來路徑的預測來說,個人視角認識到技術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有影響力個體的影響,如果不是被決定的話。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托馬斯·愛迪生發明電燈泡。在發明了電燈泡本身之后,他將注意力轉向了它的商業化。愛迪生需要一種不僅負擔得起,而且容易獲得的為電燈泡供電的方式。因此,他創建了電力工業。

多視角方法論強調了在理解技術及其未來發展路徑時,需要超越單純的技術功能,考慮技術與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復雜互動。

在評估階段,柏瑞提出預知性技術倫理檢查表,分為損害和風險,即健康和身體傷害、疼痛和痛苦、心理傷害、對人類能力的傷害、環境傷害、對社會的傷害;權利,即自由、自主、人的尊嚴、隱私、財產、其他基本人權、動物權益;公正(分配),即公平、不歧視、社會包容;福祉和共同利益,即支持幸福和健康以及知識等、支持必要的社會制度和結構、支持民主和民主制度、支持文化和文化多樣性。

在技術分析階段,納入前瞻性技術分析的方法。柏瑞在SIENNA項目中討論一些適合于研究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前瞻性方法論[17]。雖然有許多眾所周知的方法(如專家小組、文獻綜述和文獻計量分析)適用于任何階段,但文中列出的方法論特別適合于前瞻性分析。這些方法論可以從這些常見方法中提取數據或與之互動。SIENNA的目的不是提供執行任何方法論的詳細指導,而是建議一些特別適合每個步驟要求的前瞻性方法論。討論的方法論被選中是因為它們相對簡單,不需要專門的培訓,特別適合于倫理分析,并且可以用于任何規模的項目,包括單個研究者的工作。同時,大多數方法論可以進行高度復雜的操作,因此也非常適合大型項目。換句話說,SIENNA試圖識別最適合盡可能廣泛項目范圍的方法論。表1列出了推薦用于SIENNA倫理分析方法的每個步驟的方法論。

三、 基于預知性技術倫理方法的風險應對路徑

技術的社會作用由決定性的演化為統治性的,技術的解放力量轉而成了解放的桎梏。隨著技術主導愿景的逐步顯現,公眾見證了一個重要轉變,即傳統的權威國家統治正逐步讓步于技術管理的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所謂的“技術治理”概念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現代社會中技術的決定性作用(即統治的意義);其二是遵循技術理性的社會治理模式(即管理的意義),通常,誕生于先前之上,并進一步強化其基礎。預知性技術治理作為一種關鍵的社會實踐,其影響力和架構正在全面而持續地發展。在這個新興的現實框架中,必須進行深入的哲學思考。當我們借助技術主義時,如果技術理性被廣泛審視社會領域,試圖將現代社會塑造成一個“科學之城”,那么,我們可能不得不面臨所謂的“社會風險”的出現。因此,我們需要在技術生命早期來思考倫理風險應對的可行性路徑。

(一) 預知性技術倫理分析

技術的雙重性是指其既有潛力帶來的巨大利益,也有可能引發嚴重的不良后果,這一點在當今社會尤為突出。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在不斷進步,同時也積累了潛在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威脅到人類的安全、尊嚴和隱私。在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即使是在技術構想期,倫理風險就已經存在,但往往由于研發主體缺乏足夠的前瞻性思考和道德指引,這些風險可能在社會或使用者中滲透,并造成不可預測的影響。荷蘭技術哲學家柏瑞提出的預知性技術倫理(ATE)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ATE旨在技術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即研發階段,就進行前瞻性的分析、預測和識別技術潛在的倫理風險。這種方法基于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強調了從技術構想的開始就負責任地考慮倫理影響的重要性。ATE的核心特質包括:(1)前瞻性——提前識別并考慮技術可能引發的倫理和社會問題;(2)預測性——利用各種工具和方法預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可能的應用場景;(3)控制性——通過早期的干預控制潛在風險,確保技術發展符合倫理標準和社會價值;(4)實踐性——將倫理分析的結果應用于實際的技術設計和政策制定過程中。通過這種方法,ATE不僅幫助研發者和決策者理解技術的復雜性和多維性,而且還提供了一種系統的方式來提前處理和減輕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和社會沖突。這有助于促進技術的負責任使用和創新,并確保在技術進步的同時也能保障和促進人類的福祉和社會正義。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和合成生物學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其影響的可控性和管理能力的擔憂也日益加劇。倫理評估和倫理影響評估成為了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關方處理研究和創新的倫理影響的關鍵工具。柏瑞在SIENNA項目中提出的前瞻性倫理分析的六步方法是對這些擔憂的直接回應,旨在提前識別和處理潛在的倫理問題[17]。第一步,明確倫理分析的主體、目的和范圍;第二步,倫理分析主體的分層;第三步,倫理分析主體的描述;第四步,識別潛在影響和利益相關者;第五步,倫理問題分析;第六步,倫理決策的評估和建議。

元宇宙作為一種新興的、復雜的技術現象,蘊含著多方面的倫理風險,如數字空間的隱私風險、數字空間的迷失風險、意識的能動性風險和數字空間的交互風險等。借鑒Philip Brey在SIENNA項目中提出的六步前瞻性倫理分析方法,我們可以這樣思考應對元宇宙的倫理風險:

1.明確倫理分析的主體、目的和范圍

主體:元宇宙的技術平臺、內容、用戶行為和社會影響;

目的:識別和解決元宇宙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倫理問題,促進其健康、公正和安全的發展;

范圍:包括技術實現、應用場景、用戶交互、數據處理、社會影響等方面。

2.倫理分析主體的分層

技術層次:分析元宇宙的技術架構、算法、接口等內在特性;

人工物層次:探討元宇宙中的虛擬環境、資產、角色、化身等構建元素;

應用層次:研究元宇宙在教育、娛樂、社交、商業等領域的具體應用。

3.倫理分析主體的描述

描述元宇宙的技術特性、用戶群體、交互方式、數據流動等;從技術、文化、社會等多維度全面理解元宇宙的構成和運作。

4.識別潛在影響和利益相關者

分析元宇宙對個人隱私、數據安全、心理健康、社會關系等的影響;識別受影響的利益相關者,包括用戶、開發者、商業伙伴、政府機構等。

5.倫理風險分析

討論元宇宙可能引發的倫理風險,如數字空間的隱私風險、主體性的解構之憂、意識的能動性風險和真實與虛擬的邊界消散風險等。分析這些倫理問題的根源、表現形式和可能的后果。

6.倫理決策的評估和建議

根據前面的分析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技術調整和行為準則。設計和實施監管機制、用戶教育、技術創新等多種措施,并輔以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基于負責任創新的方法、預先防范的設計原則以減輕或解決倫理風險。

通過這六步方法,我們可以更系統、更全面地理解元宇宙的復雜性和倫理挑戰,并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元宇宙技術的負責任使用和創新,也有助于保護用戶的利益和社會的福祉。

(二) 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Human-Centered Design)最初由唐·諾曼等專家提出,強調在設計過程和決策中積極吸納用戶參與[18]。本文考慮將此方法應用于元宇宙構建,肇因于其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深遠影響。初步計劃意在讓所有關鍵成員(開發者、監管機構、用戶及內容創作者)共同參與元宇宙的設計與實現。元宇宙是一個開放、多元、包容的虛擬空間,人們能在此自由互動、參與活動、進行交易。隨著元宇宙的演進,它將積累大量用戶個人信息,如偏好、行為習慣和溝通方式。鑒于隱私是用戶不可剝奪的權利,開發者需實施堅固的隱私和安全措施,確保個人信息不被未經授權的訪問或濫用。這包括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來守護用戶數據,并實行嚴格的數據訪問控制,確保只有授權人員能接觸到用戶信息。此外,元宇宙作為新一代互聯網環境,亦需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維護數據隱私與安全,這些法律應具備靈活性和適應性,以順應元宇宙快速的發展步伐[19]。

在應對元宇宙技術倫理問題特別是隱私問題上,一種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社交克隆”,即在元宇宙中為每個用戶創建多個克隆體,以迷惑和防范追蹤者;還有一種隱私策略是綜合利用虛擬克隆、私人復制、人體模型、頭像鎖定、偽裝、傳送和隱形等技術;其他隱私方案包括提供定期改變“化身”的外觀來偽裝用戶,使攻擊者更難瞄準特定個人,并使化身在被跟蹤時暫時隱形[20]。社交元宇宙的隱私框架應結合多種方案,讓用戶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合的隱私設置。與此同時,用戶所在國家的私人管轄權也應該適用于元宇宙,特別是對于元宇宙中的社交關系。Lo認為加拿大的個人信息保護和電子文檔法案(PIPEDA)應該成為虛擬社交網絡(例如“第二人生”)中的隱私法[21]。同時,考慮所有模塊都是可互換的,并將使用當前的技術,例如使用區塊鏈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來管理元宇宙中做出的任何決策(例如,更改有關用戶不當行為的當前政策)。元宇宙的所有活躍部分(包括代碼)都應對任何平臺成員透明和可理解,這可以在決策過程中(使用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進行投票)減少復雜性。模塊化的方法使元宇宙能夠提供一個分散、開放、可持續和互操作的系統[22]。最終,我們強調,智能系統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的需求和福祉為首要考量。

(三) 基于負責任創新的方法

倫理學確實深刻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無論這些關系發生在物理世界還是虛擬世界。在元宇宙這樣的虛擬環境中,人們作為虛擬化身參與互動,其行為和相互作用仍然涉及到現實世界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在技術發展過程中,責任倫理是重要一點,技術的發展指向是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最高目的的,但忽略了倫理道德的一面。因此,元宇宙的發展必須加入責任倫理的考量,提醒人們對后果和行為進行考量負責,責任與倫理環境連接起來,“誰對倫理環境的負面作用最大,就必須受到相應的譴責和懲罰”[23]。以下是在考慮元宇宙倫理風險時應注意的幾個關鍵點:

1.倫理連續性。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道德和倫理是連續的。在虛擬世界中的行為,盡管在形式上可能與現實世界不同,但仍然涉及到現實世界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結構。因此,虛擬世界內的行為也應該受到與現實世界相似倫理標準的約束。

2.知情同意。米夏·H·維爾納認為責任在技術倫理中起著核心作用[24],用戶應基于充分的信息和自由意志參與虛擬世界。這要求元宇宙平臺提供透明的信息,尊重用戶的選擇和隱私,并確保用戶明白他們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

3.技術治理。技術的決定性和統治性作用日益增長,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向技術治理轉變。這要求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利用技術來促進公正、安全和可持續的社會發展,而不是讓技術的發展失去控制,成為束縛人類的桎梏。

4.社會風險。技術帶來的“社會風險”不可避免。這要求我們預先思考和評估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但不限于隱私侵犯、數據安全、身份盜用和社會分裂等。

5.倫理風險應對的可行性路徑。在技術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思考倫理風險并提出應對策略至關重要,這可能包括制定倫理準則、建立監管機構、進行倫理審查、開展用戶教育和提高公眾意識等。

在應對元宇宙的倫理風險時,需要多學科的合作,包括技術開發者、倫理學家、法律專家、政策制定者和用戶等。只有通過集體努力,我們才能確保元宇宙的發展不僅技術先進,而且倫理可持續,為所有人創造一個安全、公正和包容的虛擬環境。

但是在今天,技術已經發展到能改造人的精神和身體,因此這就必須要對技術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個被要求的對象是廣泛的,它涵蓋政府、技術從業者、企業家、資本,等等。皮特·克羅斯(Peter Kroes)和安東尼·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在討論技術人工物時指出:“技術人工物具有雙重屬性,技術人工物既是具有物質性的實體,又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客體,前者必須符合物理的、自然規律;后者與人的意向性相關,其功能可以被善使用,也可以被惡使用,人們會對其做出規范性判斷?!盵25]以意向性植入為切入點的基于負責任創新的方法指向的是元宇宙技術設計研發相關的諸對象,因為諸對象的意向性投射在技術設計研發的過程中,技術人工物的形成蘊含著價值性的意味[26]。如果我們將人的倫理道德拓展到技術物,將技術納入人的倫理分析范圍,那么,基于意向性這樣一種主體與外在世界交遇的能力,設計者在元宇宙技術設計之初帶著在先的人文理念與之交遇之后,元宇宙內部此時蘊涵著應然的倫理理念。

(四) 預先防范的設計原則

在分析元宇宙倫理風險治理的可能性之前,我們可以研究在線社交媒體和游戲平臺目前采用的管理方式以及它們對用戶的社會影響[27]。這些平臺的用戶面臨不當行為、垃圾信息、騷擾以及與平臺其他用戶之間的沖突等問題[28]。在線社區在規模擴大時會面臨一些挑戰,而管理員(最初是社區的其他成員)無法滿足評論和控制社區成員不當行為的需求。在一些大型的社交網絡中,已經加入了自動化工具來控制不當行為(例如,封禁不適當的帖子)。這些平臺還依賴其他成員的舉報來管理垃圾信息和其他成員的錯誤發帖。同樣,大型多人在線游戲的玩家形成社區,以自我管理其他玩家的不當行為(例如,竊取其他玩家的數字資產,發送垃圾信息)[29]。因此,本文可以試圖借鑒當前在線社交和多用戶游戲平臺的方法用于規范元宇宙。我們可以將元宇宙的軟件代碼類比為自然法則的物理規律,其中代碼可以限制元宇宙的形態以及代碼塑造在線環境和用戶行為[30]。首先,政府部門、開發者和相關倫理委員會可以決定在線平臺中包含哪些功能。其次,區塊鏈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在元宇宙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種分布式、不可篡改的賬本,用于記錄元宇宙中的交易和活動[31]。這種去中心化的方法有助于增加透明度、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是一種組織形式,其決策過程由智能合約和持有代幣的社區成員共同管理;中心化自治組織通常是扁平化和完全民主化的,每個成員都可以參與投票系統。系統還可以自動處理元宇宙中的服務,如出售資產。人們可以在在線平臺中看到中心化自治組織的真實例子,例如Decentraland和Sandbox,旨在提供元宇宙虛擬世界。在這些平臺上,用戶可以參與決策。在元宇宙中,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可以用于管理平臺的各個方面,包括治理、經濟激勵和用戶參與,持有代幣的用戶可以通過投票來影響平臺的發展方向,從而使決策過程更加民主化。通過區塊鏈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元宇宙可以實現更加開放和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減少對中央權威的依賴。這種方式可以增加平臺的透明度,減少潛在的濫用和不當行為,并使用戶更加愿意參與決策[32]。

最后,基于用戶層面而言,由于當前元宇宙技術這一實體性內容尚處在發展與監督管理體系仍未成型的階段,且存在身份認同危機與人格解體等風險,用戶在使用元宇宙相關產品時,需保持理性和高度的冷靜,基于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酌情參與。對于元宇宙會不會產生類似于精神毒品的現象,本文認為,如果個體還是獨立思考者(這里的獨立思考意指思考者自身未被某種物理性或精神性手段控制),那么這個問題就不會發生。按照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思想,主體性思想一旦確立后,即使我們面臨沉浸式的體驗,或者是虛擬人物的呈現,甚至是感覺性存在的承諾,都不會否定肉身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否定性作為人類理性的特有能力,是追問主體存在的重要方式。無論我們是通過元宇宙的感知框架,還是通過肉身感知框架,以及經驗呈現的多形態,心靈總是能夠在最深層次保持其自身的統一性。無論如何,元宇宙至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空間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種相互溝通交流的便捷性和速度會優越于其它技術形態。從更廣義的角度思考,這其實是對人類有益的。

四、 結?語

在技術革新的時代,哲學需要積極響應將元宇宙的倫理議題納入公共哲學討論的重要問題。伴隨元宇宙技術的演進,諸如隱私、個體認同及意識等風險在技術倫理和多學科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外,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腦機接口的運用引發了關于我們正在轉變成何種個體或社會的深刻反思和擔憂。在這樣的背景下,哲學家的深入思考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種技術進步的產物,元宇宙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思考空間和社會實體,也帶來了諸多倫理問題,引起了普遍的關注。構建有效的方法論,提出補充性解決方案,為未來的倫理研究指明方向至關重要。在智能技術盛行的今天,人們日益依賴與技術的互動,卻對潛藏其中的倫理風險知之甚少,甚至面臨著技術倫理的諸多政策空白。澄清元宇宙技術中的倫理問題,明確技術與倫理的相互作用,妥善解決由元宇宙引發的倫理風險問題,將成為未來研究的焦點。對元宇宙潛在倫理風險的深思熟慮,以及對預判性技術倫理價值和路徑的全面探索,是推動元宇宙健康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藍江.什么是生命政治[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75(01):57-67.

[2] 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7-48.

[3] 王金柱,張旭.關于“隱私”本質的活動論探析[J].哲學分析,2021,12(06):113-124,192-193.

[4] Leenes R.Privacy in the metaverse:Regulating a complex social construct in a virtual world[M]//IFIP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the Future of Ident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Boston,MA:Springer US,2007:95-112.

[5] Falchuk B,Loeb S,Neff R.The social metaverse:Battle for privacy[J].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2018,37(2):52-61.

[6] Shang J,Chen S,Wu J,et al.ARSpy:Breaking location-based multi-player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 for user location track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2020,21(2):433-447.

[7] Hu P,Li H,Fu H,et al.Dynamic defense strategy against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with insiders[C]//2015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NFOCOM).IEEE,2015:747-755.

[8] 李保艷,劉永謀.元宇宙的本質、面臨的風險與應對之策[J].科學·經濟·社會,2022,40(1):15-26.

[9] 劉大椿,成素梅,段偉文,等.智能革命與人類深度智能化前景(筆談)[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1):1-11.

[10]Jeremy Bentham.The Panopticon Writings,Miran Bovozic(ed.)[M].London:Verso,1995:34.

[11]陳凡,傅暢梅,葛勇義.技術現象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80.

[12]Marshel J H,Kim Y S,Machado T A,et al.Cortical layer-specific critical dynamics triggering perception[J].Science,2019,365(6453):eaaw5202.

[13]Su Z,Wang Y,Xu Q,et al.LVBS:Lightweight vehicular blockchain for secure data sharing in disaster rescue[J].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2020,19(1):19-32.

[14]Liang G,Weller S R,Zhao J,et al.The 2015 Ukraine blackout:Implications for false data injection attack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16,32(4):3317-3318.

[15]Wang Y,Su Z,Zhang N,et al.A survey on metaverse:Fundamentals,security,and privacy[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2022.

[16]Brey P A E.Anticipatory ethics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J].NanoEthics,2012,6(1):1-13.

[17]Brey P,King O,Jansen P,et al.Generalised methodology for ethical assess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R/OL].[2023-10-05].Deliverable reports-SIENNA (sienna-project.eu).

[18]Norman D A.Human-centered design considered harmful[J].Interactions,2005,12(4):14-19.

[19]Ning H,Wang H,Lin Y,et al.A Survey on the Metaverse:The State-of-the-Art,Technologies,Applications,and Challenges[J].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23,10(16):14671-14688.

[20]Gogolin G,Gogolin E,Kam H J.Virtual worlds and social media:Security and privacy concerns,implications,and pract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Life Research (IJALR),2014,4(1):30-42.

[21]Lo J.Second Life:Privacy in virtual worlds[J/OL].Office of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 of Canada,at http://www.priv.gc.ca/information/pub/sl_080411_e.cfm,accessed,2012,12.

[22]Fernandez C B,Hui P.Life,the metaverse and everything:An overview of privacy,ethics,and governance in metaverse[C]//2022 IEEE 4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Workshops (ICDCSW).IEEE,2022:272-277.

[23]晏輝.倫理環境的原始發生及其歸責問題[J].倫理學研究,2020(3):19-26.

[24]阿明·格倫瓦爾德.技術倫理學手冊[M].吳寧,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65.

[25]張燦.STS視域下的技術安全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94.

[26]田少波,田野.元宇宙的倫理風險與應對[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50(06):687-695.

[27]Gillespie T.Custodians of the Internet:Platforms,content moderation,and the hidden decisions that shape social media[M].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2018.

[28]Schneider N,De Filippi P,Frey S,et al.Modular politics:Toward a governance layer for online communities[J].Proceedings of the ACM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21,5(CSCW1):1-26.

[29]Humphreys S.Ruling the virtual world:Governance in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games[J].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08,11(2):149-171.

[30]Lessig L.Code: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M/OL].[2023-10-05].https://lessig.org/product/codev2.

[31]lnes S,Ubacht J,Janssen M.Blockchain in government:Benefits and implications of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sharing[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7,34(3):355-364.

[32]Fernandez C B,Hui P.Life,the metaverse and everything:An overview of privacy,ethics,and governance in metaverse[C]//2022 IEEE 4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Workshops (ICDCSW).IEEE,2022:272-277.

(責任編輯?文?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国产精品一线天|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久久黄色一级片|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免费|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一级|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久久男人资源站| 成年A级毛片| 在线视频97|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色在线|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777| 国产精品页|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女人一级毛片|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欧美有码在线|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婷婷色狠狠干| 高清免费毛片|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中国精品自拍|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777|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色综合中文|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国产91在线|日本|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毛片在线看网站| 亚洲人人视频| 自拍欧美亚洲|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精品v欧美|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a亚洲视频|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