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土良
摘要:當前,盡管各類新興媒體層出不窮,微信公眾號依然是網民獲取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基于寧波15所高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對其開設情況、內容發布、傳播效果等現狀進行研究分析發現,雖然每個賬號都保持了一定活躍度,但在內容表達、隊伍建設、互動參與等方面普遍存在問題。因此,本文提出打造優質精品內容、提升社交傳播效能、建設融媒體隊伍等方面建議,切實提高高校自身傳播影響力,進而在同類院校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寧波高校;高校公眾號影響力
引言
騰訊2023年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賬戶數達13.43億,同比增長2%[1]。微信已經成為國內使用人數最多的即時通信社交軟件。基于微信社交關系鏈的一種應用形態,微信公眾號也是目前熱門的新媒體之一。高校作為知識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場所,如何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的優勢,提高學校影響力,傳播學校形象和文化,賦能網絡育人新生態,是值得深思、探討和研究的話題。
1. 寧波高校微信公眾號現狀與特點
本文對寧波15所高校(不含部隊院校、在籌高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統計分析,整體把握其建設現狀,并分析其特點。
1.1 開設情況:起步早,類型集中
從時間上看,騰訊微信公眾號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線,2012年9月,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即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是寧波市開通微信公眾號最早的高校。隨后三年間,共有11所高校陸續開通微信公眾號。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現有訂閱號開通時間為2019年4月,其前期運營同名服務號近5年,后重新注冊現賬號。寧波高校涉足微信公眾號進行對外宣傳起步較早,在浙江省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從賬號類型看,14所高校在開通時選擇了訂閱號,主要基于高校新聞多,訂閱號1天群發1次、1次可發多條的功能能夠滿足其所需。寧波開放大學選擇服務號是由于其作為一所成人高校,全日制在校生少,服務號每月4條群發次數可以滿足基本需求,同時,服務號還具有更強的業務服務功能。寧波15所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具體開設情況如表1所示。
1.2 內容發布:定位明,覆蓋面廣
每一個微信公眾號都具備特定的受眾群體和調性,根據自身情況特點持續輸出內容。寧波高校微信公眾號都以校名為昵稱,以校徽為頭像,并進行了認證,彰顯了權威性,具有極高辨識度。從微信公眾號簡介來看,主要功能涵蓋了資訊發布、校園服務、文化傳播、形象展示、情感聯絡等,涉及領域較廣,且都是師生校友關心的重要內容,其他網友也可以直觀感受到學校傳遞出的信息和樹立起的形象,是輔助招生的有效手段。
1.3 傳播效果:高閱讀量內容少,差異較大
作為目前最直接的可量化數據,閱讀量是直觀反映文章傳播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據統計,15個樣本賬號2023年發布的文章,單篇閱讀量達到“10W+”的僅2篇,數量偏少。
清博智能的微信傳播指數(WCI)是綜合考慮多個維度指標和科學分配權重后得到的傳播數據,具有較高的可信度[2]。
通過對15個樣本賬號年度數據分析,發現各高校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力存在較大差異。第一,本科高校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指數顯著高于高職院校,原因在于本科高校學生數量遠多于高職院校,學生互動參與感也偏強,如寧波大學,每月的WCI指數均維持在1000左右。學校辦學層次越高、知名度越高,其賬號內容越容易被平臺算法推介,從而疊加更大傳播力,產生更廣輻射力[3]。第二,高校二級矩陣賬號開設越多,校級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就相對削弱。除個別“頭部”學校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突出以外,其他高校會因數量繁多的二級賬號影響,學生無暇關注,或只關注所在分院賬號消息。
2. 寧波高校微信公眾號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近年來,寧波高校微信公眾號取得了不少成果和榮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
2.1 表達困境:優質內容待深耕
“內容為王”永不過時。一是原創內容偏少,部分微信公眾號所發內容只是對官網新聞進行簡單轉載,缺乏創意性的原創內容,無法讓受眾印象深刻,難以提高自身關注度,從根本上說是內容生產機制的問題。二是敘事語言相對傳統,面對“Z世代”大學生,缺乏貼近青年學生的語言習慣,新聞敘事語言不夠新穎,難以產生共鳴。三是技術賦能水平不高,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媒介形式迭代更新,但絕大多數賬號還停留在文字、圖片上,在需要多種先進技術支撐的元宇宙領域缺乏探索應用。
2.2 人員困境:運營隊伍待強化
雖然寧波高校配備專崗專責的工作人員負責微信公眾號日常運營,但仍面臨不少挑戰。一是人才結構不合理,超過一半的工作人員非傳媒相關專業畢業,理論知識較缺乏,分管領導年齡普遍偏大,注重求穩,忽視創新。二是高職院校學生團隊青黃不接,高職學生在校時間短,大一進入團隊學習,大二剛剛上手,就面臨著大三頂崗實習的情況,如此反復。三是缺乏考核激勵機制,例如,教師產出現象級“破圈”內容,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沒有幫助,對學生的選題策劃、創新創意采用,沒有相關獎勵激勵。
2.3 參與困境:互動服務待提高
研究發現,有些高校微信公眾號互動及服務能力缺失。一方面是未開放留言區,推送完畢即等于完成工作任務,導致互動性不強,學生信息反饋不及時,久而久之,用戶黏性逐漸降低。有些開放了留言區,但對學生的各種訴求、觀點不予以回應互動,無法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傳播模式。另一方面,高校自定義菜單更新滯后,有些校歷還是上一學年的,有些服務端口已經失效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的體驗感。
3. 提升寧波高校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建議
縱觀寧波高校微信公眾號,平臺構建、風格定位、排版編輯等方面都趨于成熟,建議從內容、互動、人才隊伍等方面著手,提升賬號自身傳播影響力。
3.1 把握熱點,打造優質精品內容
微信公眾號高頻率推送不等于高質量內容,優質的精品內容仍然是吸引受眾、提升影響力的制勝法寶。
第一,注重選題,加強策劃。浙江省教育廳在浙江省全面加強“三支隊伍”建設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要引導每一所高校堅持特色發展、提升育才質量[4]。高校微信公眾號受眾明確、特點明顯,寧波高校要結合自身特色做好選題策劃,立足本地傳播的同時,在同類院校中發揮輻射作用。
第二,加強原創,鼓勵創新。微信公眾號不能只做沒有靈魂的“搬運工”和“傳話筒”,從內容看,要緊跟時政熱點和網絡話題進行創作,強化內容可視化、本地化、個性化表達,產生更多符合互聯網傳播特點的原創作品;從標題而言,要以新意吸引受眾,但不能以“標題黨”博取眼球;從技術看,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AI等技術輔助內容生產、運營管理等環節。
第三,改進文風,語態變革。“浙江宣傳”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用新的文風和打法,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把問題講透徹、思路理清楚、觀點講明白[5]。“Z世代”大學生是自帶互聯網基因、極具“網感”的一代,想要吸引他們的關注并實現傳播效應,一方面內容和話語要接地氣、年輕化,把大道理、專業名詞、前沿術語等轉化為他們看得懂、聽得進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擺正態度,以個性化格調、平等共享的態度追求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語態。2023年11月6日,浙江萬里學院一條標題為《好冷》,正文為“記得添衣”四個字的內容,就達到1.7萬閱讀量,學生還結合傳播學知識進行交流探討,既做到了溫馨提示,也達到了傳播效果[6]。
3.2 加強互動,提升社交傳播效能
新媒體傳播的一大特征就是互動,互動是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播鏈條不可或缺的一環[7]。
首先,要用好微信公眾號自帶的留言和回復功能,及時審核、篩選并顯示富有創見的留言,當然也不能刻意只“精選好的”。
其次,要學習新媒體表達的娛樂性和互動性,回復留言時適當使用“網言網語”,加強情感傳播,實現與受眾的情感共鳴,從而增強粉絲黏合度。例如,2023年10月29日,寧波大學《大門落成啟用!寧波大學向江,向南,向未來!》一文,校友留言表示勾起了對母校的回憶,官微喊他們“回家看看”。再則要關注私信、留言中的學生訴求,對常見問題設置自動應答關鍵詞,定期或集中答復較為復雜熱門的問題,開發自定義菜單,根據學生實際需求提供“指尖上的服務”。
最后,評論區并不是“法外之地”,既要充分尊重學生表達的多元性,也要防止評論區出現不當言辭,通過經營評論區,增加師生的參與感、歸屬感,助力內容出圈。
3.3 激發活力,推動融媒體隊伍建設
做好新媒體工作,關鍵在人、在隊伍。第一,在選優配強上下功夫,選拔有專業學習經歷,或有新媒體實踐背景的青年教師負責微信公眾號運營,指導融媒體團隊,吸納校內業務過硬的年輕人充實到“兼職”崗位,選優配強“領頭團隊”,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分享沙龍等活動,提升團隊能力水平。
第二,在融媒體建設上增添活力,大學生是新媒體運營主力軍,同時也更懂得同齡人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生產更多貼近大學生校園生活的融媒產品。一方面借鑒社會媒體的融媒體改革經驗,有效整合校內媒體資源,保障必備的硬件設施,確保日常運轉;另一方面要健全梯隊化培養機制,根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培養,迅速提升技術技能,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考慮讓優秀的學生留校參加頂崗實習,繼續指導隊伍。
第三,在管理激勵上出實招,劃撥專項經費支持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創作和課題研究。對教師而言,學校相關部門要將優秀網絡作品納入科研成果統計,激發教師內生動力;對學生而言,要為他們搭建平臺,及時推薦優秀作品到社會媒體刊發展示,推薦到相關單位實習工作,建立以流量、質量、影響等為核心的考核體系,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優評獎,不斷激發工作熱情。
結語
高校微信公眾號既是學校發布新聞通知的主要平臺,也是聯系和服務師生校友的重要渠道,已經成為網絡育人的載體之一,對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寧波各高校要繼續用好微信公眾號這一新媒體,圍繞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中心工作,進行優質內容的創作,加強互動傳播,建強運營隊伍,力爭制作出更多師生、校友及網民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作品,更好地向社會展現學校的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騰訊公布二零二三年全年及第四季業績[EB/OL].(2024-03-20)[2024-04-05].https://static.www.tencent.com/uploads/2024/03/20/28fde3c13055712b43ca0598092ece2c.pdf.
[2]孔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信息傳播效果和運營策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7):745-753.
[3]李艷馨,郝玥.高校微信公眾號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3):82-87.
[4]成為人才向往之地!浙江全面加強“三支隊伍”建設[EB/OL].(2024-03-21)[2024-04-05].https://mp.weixin.qq.com/s/OLVaDs_s8MbOvuNv810i-A.
[5]羅朋,李小龍.轉文風巧敘事強互動——政務新媒體“浙江宣傳”的出圈密碼[J].中國記者,2022(12):61-64.
[6]浙江萬里學院.好冷[EB/OL](2023-11-06)[2024-04-05].https://mp.weixin.qq.com/s/tvSvq40AGgjMM8KHSH8FWg.
[7]新媒體互動“七大招”[EB/OL].(2022-11-21)[2024-04-05].https://mp.weixin.qq.com/s/a3gk37-ttfAl792HJ3ik4A.
作者簡介:張土良,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