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美國《生活》雜志曾評選4位在1000-1999年之間對中國歷史進程及中外關系產生重大影響的外國人,馬可·波羅就是其中之一。
17歲踏上東方之旅
1254年,馬可·波羅出生在一個威尼斯富商家庭。母親早逝,父親尼科洛和叔父瑪竇長期在外經商,馬可被家族親戚們撫養長大,從小接受了良好教育,閱讀了許多古典名著。
馬可的父親和叔父曾長期留居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之后,兩兄弟來到港口城市索爾達亞(今烏克蘭蘇達克)居住。自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來,君士坦丁堡一直處于拉丁人的控制之下,1261年,君士坦丁堡重新被拜占庭征服。時局動蕩,回家之路道阻且長,因此,尼科洛和瑪竇轉向東方,開始從事絲綢、寶石、毛皮、香料等貿易。
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呆了3年后,他們在蒙古帝國使團的鼓勵下前往蒙古帝國,覲見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他們在那里受到優待,忽必烈對西方諸事頗感興趣,垂詢甚多,涉及國土治理、司法訴訟、戰爭、庶務以及教會等風俗。一年后,忽必烈派他們回到歐洲,令其將一封信轉交教皇克萊門特四世。信中,忽必烈請教皇派100名博學之人到東方,給他的子民傳授西方知識,此外還希望獲得耶路撒冷圣墓的燈油。
1269年,尼科洛和瑪竇返回威尼斯,馬可這個時候已經15歲了。兩年后,尼科洛和瑪竇帶上17歲的馬可乘船開啟東方之旅,應忽必烈的要求,他們從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帶上一些燈油。新當選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世命他們攜帶禮物和文書前往中國,還給他們配了兩名同行修士。由于沒有找到稱心的船只,他們選擇走陸上貿易線,途經亞美尼亞、波斯和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在接下來的3年里,他們長途跋涉,穿越沙漠、高山隘口,走過各種崎嶇地形,沿途遇到形形色色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人。1275年5月,波羅一家抵達了元上都忽必烈夏宮(位于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金蓮川草原上),忽必烈則派出皇家護衛隊迎接。
被忽必烈委以重任
波羅一行人謙恭有禮地拜見忽必烈,將教皇所授文書以及耶路撒冷的圣油奉上,忽必烈熱情款待,并對馬可的到來表示歡迎。此后的日子里,忽必烈又將波羅一家帶入元大都(今北京),馬可開始熟悉中國風俗、語言,以及書法、戰術,認為東方的戰術“精練至不可思議”。見馬可這個年輕人“甚聰明,凡事皆能領會”,忽必烈開始重用他,“見他學問精進,儀態端方之時”,命他為官方使節出使。忽必烈喜歡搜羅各地風俗人情,馬可便格外留意出使途中的奇聞軼事和風土習俗,仔細記錄以便返回匯報。
歸來謁見之時,馬可詳細報告見聞,忽必烈及其下屬都驚異不已,紛紛稱贊。在忽必烈身邊的十幾年里,馬可經常奉命出使往來各地,足跡到達緬甸、印度多地。“他人既聰明,又能揣知大汗之一切嗜好。” 忽必烈對他青眼有加,提供優渥待遇。
忽必烈年近七旬時,波斯君主阿魯渾之妃逝去,派使者前來中國請賜蒙古貴族之女為妃。忽必烈賜婚闊闊真公主,命波羅一家護送公主前往波斯。他們此行選擇了海路,攜帶忽必烈轉致教皇和歐洲君主的書信,以及600多名隨從自泉州登船出發。出發3個月后抵達爪哇,在印度洋上航行18個月后抵達波斯目的地。但他們到達時,阿魯渾已去世,闊闊真公主嫁給了阿魯渾之子。
1295年,波羅一家途經黑海到達君士坦丁堡,之后終于返回家鄉威尼斯。當時威尼斯正與鄰近的熱那亞發生激烈沖突,馬可參加了對熱那亞的戰事,在指揮一艘威尼斯船作戰時被敵方軍隊俘虜。隨后,他被囚禁在熱那亞,獄中遇到一個名叫拉斯蒂切羅的獄友。此人來自比薩,是一位浪漫小說作家。在交談中,拉斯蒂切羅很快被馬可講述的關于遙遠東方的故事吸引,鼓勵馬可將自己的冒險故事口述給他聽,他則運用自己的文筆描繪出一個“童話般的世界”,《馬可·波羅游記》就這樣誕生了——“那樣的遙遠,土地是那樣的遼闊無邊,既文明又富庶,遠遠超過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歐洲”。
1299年夏天,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戰爭結束,馬可與其他戰俘被一同釋放。馬可回到了威尼斯,娶了一位名女子為妻,并與她生了3個女兒。他再沒有出遠門,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威尼斯,直到1324年1月去世。據傳,馬可臨終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只說出了我所見的一半!”他在游記中早已事先聲明:“有些事情沒有見過,而是從值得信任的人那里聽來的。因此,那些見過的事即說見過,其余的都是聽來的。”
關于馬可曾擔任元代的高官,中國方面的方志史料均未有記載。不過,1865年,一位法國漢學家考證認為,《元史》上記載的一位名叫“孛羅”的高官有可能就是馬可·波羅。
(摘自《環球時報》信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