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蘇雅

摘 要:藝術行業的繁榮離不開高素質的藝術人才。基礎音樂素養教育作為當代高校藝術專業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本文以舞蹈編導專業為例,結合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島的背景,分析普通高校舞蹈編導專業教育現狀,從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基礎實踐技能及創新思維能力三個方面探索課程建設的基本模式,探討其教育教學提升策略。
關鍵詞:基礎音樂素養;舞蹈編導;普通高校;海南
自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島以來,旅游業發展水平日益提高,海南省旅游的演繹形式漸趨多樣化。為了滿足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海南本土文化的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為海南高校藝術類專業帶來重要的發展機遇。舞蹈編導是藝術類專業中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有別于傳統舞蹈專業,舞蹈編導主要側重于舞蹈導演及劇本創作者的學習與培養,創作者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對現有舞蹈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因此,舞蹈編導專業的教學重點是舞蹈編導的能力培養。然而,舞蹈編導專業的課程安排往往集中在基本功練習等舞蹈相關能力的訓練上,忽略了基礎音樂素養的培育,導致學生的藝術表演水準以及對作品理解與創作能力欠佳。所以,基礎音樂素養教育教學是培養海南高校藝術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舞蹈編導專業在海南省普通高校的教育現狀分析
(一)學生基礎存在差異
舞蹈編導專業大多根據各地區藝術類省統考成績分批錄取或采取藝術類校招考試的形式招收學生,海南省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且沒有專業的音樂舞蹈院校,所以海南省藝術生源主要是經過高考選拔的高中生,其專業能力與經濟發達地區知名院校存在一定差異,各高校招收的舞蹈類學生之間也存在差異。[1]尤其是很多學生技能學習時間較短、基礎較差,甚至有部分學生此前未曾接觸過藝術,只因文化課成績不理想轉而突擊舞蹈專業,使得舞蹈專業學生整體素質差距較為明顯。與音樂舞蹈專業院校相比,在之后的課程學習中,普通高等院校學生會面臨更多的挑戰。他們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解決舞蹈基本功問題,還需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這也使得舞蹈編導專業發展受到了阻礙。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藝術類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尤其是具有編創類型專業的學生。根據相關數據資料,舞蹈編導因專業的特殊性,有些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過于繁雜,學生不僅要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基本功訓練課程、編導理論與技術課程以及素材課程等舞蹈相關技能,同時還要學習播音主持、藝術概論等大量邊緣學科課程。這樣既不能突出專業特色,也不符合培養高級專業舞蹈人才的要求。[2]還有部分高校專業劃分過于細致,課程安排單一集中,不利于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與海南省當下對復合型能力人才的需求相悖。
(三)藝術實踐過程不足
舞蹈編導專業的教學,主要對學生教授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自主設計、編排直至表演整部舞蹈作品。其中,藝術實踐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目前,大部分高校舞蹈專業的藝術實踐安排不足以滿足實際需求,尤其是在舞蹈編排實踐方面,在課內實踐中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常將網絡視頻的舞蹈動作生搬硬套在自己的作品上,且校外實踐活動多數由教師獨立完成,學生自身的舞蹈編導能力本就不足,再加上缺乏團隊意識,學生參與編排的意識低,更不利于學生舞蹈創作能力的提升。
二、基礎音樂素養教育對舞蹈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一)培養音樂基礎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音樂素養是指一個人通過訓練與培養所獲得的音樂藝術修為、音樂藝術表演水準,以及音樂理解與創作等能力,它是衡量音樂人才培養與成長的重要標準。[3]近年來,我國舞蹈專業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音樂相關課程逐步進入舞蹈專業學生的課堂。大部分高校普遍側重于樂理、藝術概論等單一音樂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教師們在教學方法上不僅缺少與舞蹈專業內容的結合,還忽略了視唱練耳、合唱、音樂作品鑒賞等實踐型課程的教授,導致音樂課程內容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
基礎音樂素養是一門綜合性音樂培養課程。它以基礎樂理、基礎視唱練耳內容為基礎,以培養大學生音樂素養為導向,與合唱指揮、基礎和聲、基礎鋼琴、歌曲寫作等實踐類音樂活動科學融合,將接觸各類歌舞劇、音樂劇作品作為出發點,在欣賞中吸取編舞經驗,提升音樂素質。加強高校舞蹈編導專業學生基礎音樂素養的培養,可以鼓勵學生了解音樂與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蘊,改善普通高校生源學生專業能力不足和綜合素養較低的現狀。
(二)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提升學生就業率
如今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整體要求不斷提高,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是當今各高校教育發展的趨勢。海南省近幾年調查數據顯示,舞蹈編導專業學生就業面較為寬泛。在中小學音樂教育、文藝演出活動、企事業單位及社區中都迫切需要引進既有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又有良好的編導和舞蹈表演能力的專業人才來教學或組織各類活動。[4]其中,因為舞蹈教師的工作性質相對穩定且社會地位較高,所以舞蹈教師成為畢業生就業首選。
在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黎苗族舞蹈文化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開展基礎音樂素養教育是以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實踐技能及創新思維能力三個方面為基礎,助力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創業的重要舉措。對舞蹈編導畢業生的就業傾向進行歸納總結,構建音樂與舞蹈素養培養核心體系,探索適用于海南省社會經濟背景下的舞蹈人才培養基礎課程,不斷拓展畢業生在海南本土的就業渠道,提升海南傳統舞蹈影響力。
(三)培育團隊協作意識,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舞蹈藝術作品在創作、編排、表演的過程中涉及諸多能力需求,如思維創新能力、空間掌控能力、編排演出能力等,學生在最初很難做到兼具各項能力。舞蹈作為一門綜合型藝術,更注重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所以培育團隊協作意識是提升舞蹈編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舞蹈編導作為以實踐為主的專業,培育學生音樂素養也需要在實踐中進行。以合唱技能訓練方式為例,教師通過課堂小組活動樹立學生的團隊意識,團隊合作中除了技能方面的互相配合,還需要參與者情感方面有所共鳴,結合所選擇的合唱歌曲設計對應的表演動作,在日常訓練與排練中促進各成員自我改進。這不僅增強了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同時間接培養了學生的模仿力、情感表達及形象思維等綜合實踐能力。
三、基礎音樂素養課程的設計探索
(一)初級階段——音樂基礎理論知識
基礎樂理和視唱練耳是音樂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決定著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的深淺程度,對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都有較大的影響。[5]初級階段課程設置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樂理、視唱、練耳相關內容,主要是針對節奏與節拍、音高、音程、和弦等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尤其在視唱練耳課程中加入簡單的二聲部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在系統理解并掌握音樂表現各要素的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做好合唱及鋼琴演奏課程的銜接,為后續基礎音樂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中級階段——音樂基礎實踐技能
學生在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后已經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將進入中級階段。該階段課程設置在大二第一學期,開設合唱與和聲、鋼琴基礎技能演奏等實踐課程內容,主要是對學生基本的識譜能力、彈唱能力以及對作品節奏、強弱、音準等基本音樂元素判斷的培養。其中,合唱課程根據學生聲音條件分組(3或4人為一組),課堂教學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形式開展,實踐教學從二聲部逐漸過渡到四聲部,剛開始教學時設置的難易程度不要過難,而應以培養興趣及團隊配合能力為主,之后根據作品需求設計相應的動作;理論教學需要添加基礎和聲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在了解主調音樂作品及復調音樂作品的同時,體會縱向和聲及橫向旋律進入點,由此提高團隊各成員協作能力,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形象思維的潛力,提高情感的表達能力。
(三)高級階段——音樂創新思維能力
豐富的形象思維和創新能力是舞蹈編導中的重要內容。形象思維能將音樂、動作及情感有效融合,為完美的舞蹈演繹奠定良好的基礎[6];創新能力是利用想象力將故事的情節與人物的情感通過舞蹈動作表達出來。舞蹈藝術動作從設計、編排到演出,其整個過程都離不開創新思維能力。高級階段課程設置在大二第二學期,開設中外音樂鑒賞與歌曲創作等課程內容。中外音樂鑒賞課程主要側重學習音樂劇、歌舞劇的作品,不僅讓學生了解中西方音樂作品旋律、主題思想及風格等音樂要素,還開拓了學生音樂與舞蹈領域的視野,學生可通過劇目內展示的藝術作品,學習、研究及模仿演員的表情和動作,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歌曲創作課程可以將前兩個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綜合檢驗,在提升分析與創作歌曲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基礎音樂素養課程的教育教學提升策略
(一)從鑒賞角度出發,解決課程設置枯燥的問題
培養音樂綜合素養能力的前提就是要在藝術領域里讓學生學會體驗和鑒賞音樂的美感,而不是把學生的演唱束縛在文字與音符上。因此,鑒賞音樂作品是基礎音樂素養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雖然只有在高級階段的課程里明確設置鑒賞內容,但是這不影響其他課程也需要鑒賞教學。以基礎樂理為例,普通的樂理課程都是單一理論授課,對舞蹈編導的學生而言,可以先從熟悉的舞蹈作品片段開始講授節奏節拍,或結合視唱練耳內容,嘗試先實踐再理論,在音樂素養培養之初樹立好學生的正確審美觀,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能根據作品中的音樂要素,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及情感風格。
(二)注重海南本土文化傳承
近年來,全國各高校逐漸注重研究當地本土文化的教育,而海南省舞蹈編導專業的在校生,普遍缺乏對海南傳統文化即黎苗族舞蹈文化的認知。然而在海南省各大景區、中小學教育、相關企業的文藝演出活動中,舞蹈專業的人才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因此,無論是在理論知識的教學上還是在實踐技能教學過程中,都需要增添一些海南本土音樂文化內容。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將儋州調聲、疍民民歌及黎苗族代表性旋律加入其中;鑒賞教學可設置海南本土文化專欄,以黎苗族歌舞劇為主要鑒賞內容,教師課后帶領學生參與特色舞蹈的編排等活動。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
多媒體設備的運用是各高校音樂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的操作,一般用于展示演示文稿及B站等平臺視頻,播放優美的音樂和有趣的畫面,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Sibelius是一款功能強大的音樂軟件,運用它可以有效改變基礎音樂素養課程教學方式的單一性現狀,促使舞蹈編導專業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知識。例如,部分學生存在識譜和聽音脫節現象,教師可將旋律或和弦輸入譜面內,根據學生情況調節播放位置或速度,采取邊聽邊看的方式,學生在課后把握不住節奏音高時,也可自行反復播放學習。
五、結 語
綜上所述,基礎音樂素養的培育對舞蹈編導專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既符合海南省培養舞蹈專業人才的需求,又為促進學生音樂知識及文化學習、創新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了新策略。普通高校舞蹈編導專業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學校和學生自身特點,優化基礎音樂素養教學路徑,培育以音樂與舞蹈為一體的創新思維模式,為海南舞蹈編導就業方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亞學院音樂學院)
基金項目:三亞學院第二批課程考核改革試點項目“基礎音樂素養”(項目編號:SYJGKH2023049)。
參考文獻
[1] 李羨.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省舞蹈編導人才培養思考[J].黃河之聲,2016(8):118-120.
[2] 劉波.普通高校舞蹈編導專業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J].藝海,2017(5):52-54.
[3] 閆梅.高校音樂藝術專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評《大學生音樂素養拓展與訓練》[J].中國教育學刊,2021(9):111.
[4] 宋玉紅.地方高校舞蹈編導專業設置芻議[J].藝術探索,2010(1):81-82,151.
[5] 喬國輝.對高校音樂專業《基礎樂理》課程教學現狀的分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4):228-229.
[6] 何華.音樂專業培養學生舞蹈編導能力的幾點建議[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5(10):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