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最近,在內蒙古自治區召開的招商引資暨誠信建設會議上,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強調,“不論是對新企業還是老企業,都要搞好全周期服務,不能張縣長引進的項目換了李縣長就不管了,甚至有意踩兩腳。新官不理舊賬,害人、害己、害企業、害地方、害百姓”。政貴有恒,治須有常。一些新官上任后,對“舊賬”不愿去理,這種扭曲的政績觀,應該得到及時糾正。
“新官不理舊賬”是頑疾,不僅造成人、財、物和寶貴時間的浪費,更寒了群眾的心,影響政府的形象。新官上任善理“舊賬”,反映的是正確的政績觀和價值觀。新官上任不僅要善于“燒火”,更要善于“接棒”。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擔當,對于工作規劃,只要是符合黨和人民事業需求的,就要多多“添柴”而不胡亂“起灶”;對于一些“壞賬”“糊涂賬”,要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弄清其產生的“因”,弄明其發展的“由”,出實招解決問題。要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在解決“舊賬”的基礎上理清工作思路,規避“雷區”,行穩致遠,作出符合實際的規劃決策,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舊賬”如何理?有的新官面對陳年舊賬,敢于介入又量力而行,能啃下一點是一點,為問題最終解決不斷夯基壘臺;有的新官面對歷史遺留問題,抓住主要矛盾,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前辦錯了就大膽糾正切實改進。“理舊賬”要去除“擊鼓傳花”的心態,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處理好舊賬,而不能再添新賬。只有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樹立良好的社會公信力,才能打造出企業發展的“沃土”、要素集聚的“磁場”、投資興業的“寶地”。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為官者只有敢理、會理、善理“舊賬”,才能干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真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