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1988年2月,鄧小平在杭州西湖
2024年是鄧小平誕辰120周年。鄧小平生前曾多次親自指導浙江工作,浙江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鄧小平息息相關。
指導浙江省委工作。1926年底,鄧小平離開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回國。1927年6月底抵達武漢,任中共中央秘書。10月,黨中央機關遷往上海。年底,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因上海距浙江省會杭州較近,浙江省委向中央匯報工作和得到中央的工作指導均較為便捷,來往函件也顯得較為頻繁。由于當時中央機關人手少,任務急,特別正值黨獨立自主開展武裝斗爭的起步階段,鄧小平身為中共中央秘書長(以后又成為中央事務秘書長),凡事親力親為,工作事無巨細。
1927年12月3日,浙江省委將制定的《浙江目前工農武裝暴動計劃大綱》報送中央,提出立即組織武裝暴動。12月4日,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討論了浙江省委的暴動計劃大綱,但并沒有給予支持。鄧小平列席了這次會議。12月18日,由鄧小平起草發出的中央給浙江省委的指示信指出:“各縣農暴還未發動群眾使土地革命深入,便先計算到撲攻省城,這不僅客觀事實不能做到,即在主觀上勉強去做也必是專靠幾桿槍的軍事投機行動。”
1928年1月24日,鄧小平列席中共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并做記錄。在會上,他報告了與浙江省委負責人卓蘭芳的談話經過。會議討論浙江暴動問題,作出明確指示:停止浙江不具備條件的一些暴動。2月11日,鄧小平參與起草的中央致浙江省委信《對二月份工作計劃及浙江黨的工作方針決議案的意見》中,嚴肅批評了浙江盲目組織發動暴動的錯誤,認為“事實上當時在浙江各地并無‘自發的暴動,主客觀上都不是一個全省總暴動的開始。以這樣不清楚的錯誤的決議,必然要影響到浙江的工作的”。6月1日,由鄧小平組織起草了中央致浙江省委信《對浙江目前工作的指示及對省委領導成員的安排意見》,指出:“中央深覺浙江黨的工作之極大缺點就是未能在城市尤其是工業中心區域建立黨與職工運動的基礎。前次省委擴大會議雖然糾正了‘和平發展的錯誤觀念,但自擴大會議迄今以來,全省工作還不見有很顯著的進步。”
對于5月23日浙江省委組織發動亭旁暴動一事,鄧小平列席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并做記錄。會議聽取了關于亭旁暴動的情況報告。事后,中央在給浙江省委的信中指出:這次用游擊斗爭方式去求群眾斗爭的擴大與發展,中央認為是必要而且正確的策略,但也認為,“只有軍事上的計劃與行動,反而忽視發動群眾的工作,這便失掉游擊斗爭的本意了。……這一錯誤應當明顯的指出”。
此間,鄧小平還參與了中央對浙江省委宣傳工作的指導。隨著浙江省委工作的開展,宣傳工作有了大的起色。在1928年期間,先后編印了《每周政治通訊》《湖波》《教育雜志》和《出路》等報紙和刊物。省委的宣傳刊物都按時報送中共中央,鄧小平等人曾多次對浙江省委的刊物進行指導。

1949年4月,鄧小平在研究渡江作戰的會議上
研究渡江戰役后杭州市委安排。杭州是1949年渡江戰役后較早解放的重要城市之一,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中共杭州市委。新中國成立后杭州市委新舊組織交替的成功與否,將成為浙江省乃至南方各基層建立黨組織的范例。1949年5月14日,鄧小平起草了華東局對浙江省委關于成立新杭州市委報告的批復,指出:“對杭州新舊交替的決議很好,已轉中央。望本次精神,完滿的達成組織上和思想上的會師,團結全體黨員建設新杭州。你們在會師問題有何具體經驗,有些什么問題如何解決的,望經過若干時間之后作一次總結報告。同時你們應在新舊市委交替之際,將原杭州秘密黨的組織狀況,作一詳細報告。”
在杭州參與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外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8月7日,鄧小平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從1954年至1966年,他曾13次來到浙江,參加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央會議,參與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出席重要外事活動。
1953年12月27日,毛澤東帶著憲法起草小組的幾個成員抵達杭州,開始著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根據毛澤東的安排,1954年3月5日,鄧小平到達杭州,參加毛澤東主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初稿的修改工作。在杭州的起草小組對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對三讀稿所提修改意見十分重視,經過認真研究、討論,在3月9日寫出四讀稿,提供給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討論、修改。3月14日,鄧小平回到北京。這是有記載的鄧小平第一次浙江行。
1957年鄧小平兩次到訪杭州。7月5日,在杭州,向毛澤東匯報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情況,并一起研究關于蘇共中央全會的問題。10月22至23日,在杭州同毛澤東等人商議毛澤東赴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勝利慶典活動的準備工作,并討論印度共產黨總書記高士來信提出的幾個問題。
1959年4月6日下午,鄧小平由上海乘火車抵達杭州。當天,他與劉少奇、周恩來一起研究中共八屆七中全會公報和周恩來準備在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稿。4月7日、8日,鄧小平在杭州飯店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周恩來準備在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稿。4月7日、9日晚,他還參加了毛澤東在杭州劉莊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討論修改《政府工作報告》和《關于人民公社的十三個問題》。
1959年10月21日,中印邊境西段空喀山口發生武裝沖突。11月28日和29日下午,毛澤東在杭州南屏游泳池召集鄧小平等人開會,主要討論對尼赫魯11月16日來信的復信等問題。11月30日至12月4日,鄧小平出席毛澤東在杭州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后通稱為杭州會議),討論中蘇關系、中印關系以及近期發生的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等問題。鄧小平在會上指出:凡是受到反華排華事件影響的華僑,愿意回國的,我們歡迎。但要對有關國家講清楚,華僑的財產不能侵犯。這符合國際法,我們理直氣壯。
1961年4月24日,鄧小平陪同由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副主席凱萊齊率領的政府經濟代表團抵達杭州。25日上午,毛澤東在杭州會見了凱萊齊。同日上午,鄧小平收到毛澤東的一封信:“請你起草一個召開中央工作會議的通知。”主要是針對當前農村中的若干關鍵問題進行討論。于是,鄧小平即與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共同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召開中央工作會議的通知》。《通知》要求:“到會各同志利用此時對農村工作若干關鍵性的問題:食堂、糧食、供給制、三級管理、柴山、三包一獎、耕畜歸大隊小隊、一二類縣社堅決整風退賠、恢復手工業、供銷社以及其他問題,進行重點調查,切實了解情況,向群眾尋求真理,一個個得出答案,以便討論,使五月會議能比較徹底地解決問題”。25日晚,鄧小平和周恩來、田家英到毛澤東在杭州的住處開會,討論5月中央工作會議通知稿。毛澤東同他們談了自己在閱看大量調查材料之后對農村工作形成的一些新的看法。26日下午,鄧小平回到北京。
協調處理舟嵊地區的領導體制問題。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中共中央召開中央工作會議(七千人大會)的間隙,1月29日中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鄧小平在北京飯店召開了一個有關浙江工作的小型會議,專題研究加強舟嵊地區黨政軍統一領導問題。
浙江的舟山群島和嵊泗列島(嵊泗縣)簡稱舟嵊地區。新中國成立初期至1953年6月,嵊泗縣隸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10月,撤銷舟山專區,并將撤銷的原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四縣轄區合并建立舟山縣,由省直接管轄(1960年11月,嵊泗劃歸上海市管轄)。解放軍舟嵊要塞區成立后,所轄五個守備區分別駐守定海、普陀、岱山、衢山、嵊泗,基本按原一個縣設一個守備區的要求布防。由于黨政與軍事體制的不順,各方面工作協調較難,給整個舟山群島的漁業生產、交通運輸等都帶來了不便。

1949年5月14日,鄧小平起草的中共中央華東局關于成立新杭州市委的批復
1960年2月,南京軍區黨委鑒于舟山群島重要的戰略地位,建議舟山要以國防建設為主,實行軍民聯防、軍民聯建、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緊密結合,軍事上它應該成為一個特殊地區,并就陸海軍和地方政府如何實施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等重大問題,專題報告中央軍委。鄧小平指出,舟嵊地處國防前線,對保衛上海、杭州灣和長江口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軍隊領導體制與地方黨政管理體制不統一的問題必須得到解決,原則是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實行平時統一經濟建設,戰時統一指揮的體制。并強調,大家都要有全局觀念。
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和鄧小平的指示,2月21日,中共浙江省委向中央提出恢復舟山專區的報告。4月12日,中共中央予以批復同意,正式恢復舟山專區及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從上海市劃入)四縣,撤銷原舟山縣建制,并增設大衢縣。地、縣委的主要負責人均由駐軍領導兼任。1987年,舟山地區改為舟山市。舟山地委和專區的恢復,對于鞏固國防,加強軍政軍民團結和發展舟山地區的工農漁業促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重視寧波發展。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十分重視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的作用。1981年7月6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晤了香港環球航運集團主席包玉剛一行。鄧小平感謝包玉剛為國內建設獻計出力的愛國行為,包玉剛對改革開放政策表示非常擁護。
1984年5月,在總結四個經濟特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中央作出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城市的決定。8月1日,鄧小平在北戴河再次與包玉剛會見,談話中,鄧小平講出了一個對寧波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要加快寧波改革開放的步伐,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當包玉剛決定捐資創辦寧波大學并準備利用北侖港優勢興辦北侖鋼廠時,鄧小平表示支持,并督促有關方面把這件事辦好。1985年9月26日,鄧小平為寧波大學題寫校名。
鼓勵浙江“翻兩番有希望”。早在1979年12月,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了對20世紀中國整個現代化建設藍圖的構想:到2000年,我們要達到小康水平。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確定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戰略目標: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1983年2月9日,鄧小平乘專列從蘇州來到杭州。鄧小平到住處后,與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書記鐵瑛,省委書記兼省長李豐平,以及省委領導王芳、薛駒等座談。鄧小平說:“這次,我在蘇州看到的情況很好……江蘇從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時間里,產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達到翻兩番的目標。浙江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在聽到浙江省委負責人表示翻兩番不成問題時,他說:浙江能否多翻一點呢?
2月16日上午,鄧小平又一次聽取鐵瑛、李豐平等匯報。再次談到翻兩番問題時說:翻兩番是不是靠得住?現在是多少?到2000年是多少?到那時要多少電?你們的收入在全國占第幾位?……你們省哪個地方收入高些?……到本世紀末,江蘇說可以達到每人3000美元。你們少說也應該2000多美元。現在是500多美元,翻兩番應該有2000。在談到科技、教育問題時說:現在大學招生增加一倍也可以,教師有,就是要蓋點房子。干部、職工要輪訓,文化水平要提高。……談話間充滿著對浙江的殷殷期望。
支持金溫鐵路建設。浙西南大部分是山區,開通鐵路一直是當地人民的期盼。新中國成立后,金溫鐵路建設在經歷了三上三下后,仍遲遲建不起來。1984年5月,在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浙江代表又一次提出了建設金華至溫州鐵路的建議。鄧小平批示:“金溫鐵路要列入議事日程。”

1960年5月22日,鄧小平(左排后二)在杭州南屏游泳池參加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

1963年5月22日,鄧小平陪同毛澤東在杭州會見新西蘭共產黨總書記威爾科克斯
在鄧小平的親自關懷下,在各方面的支持下,金溫鐵路的建設有了實質性進展。1992年,溫州決定發動社會力量,借鑒中外合資經驗及到海外籌資等辦法,建設中外合資的金溫鐵路。1998年,全長251.5公里的金溫鐵路終于建成。這條鐵路填補了浙贛線以東至沿海10萬平方公里的鐵路網空白,打開了華東地區內地到沿海的通道,也標志著中國第一條合資鐵路的正式開通。
“一個浙江變成了三個浙江”。1988年1月28日至2月10日,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又一次來到杭州。五年前,他曾在這里和浙江省的領導同志談“翻兩番”的問題。如今,他要親眼看一看浙江發生了哪些變化,“翻兩番”的目標到底能不能實現。
1988年1月29日,鄧小平與浙江省委書記薛駒和省委副書記沈祖倫談話。在聽到浙江省五年工農業總產值增長一倍多,人均收入也翻了一番多時,鄧小平說,一個浙江變成三個浙江。在聽到浙江經濟發展首先得益于鄉鎮企業的大發展時說,這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是農民自己的創造。鄉鎮企業要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把市場當作一種手段,也可以搞社會主義經濟。在談話中,鄧小平還詢問了寧波市利用外資辦大學,建鋼廠和北侖港的建設情況,并指出要學會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人家來投資,只要是好的,能帶動我們工業發展的,我們應該讓他們得利多些,才有競爭力。

鄧小平為寧波大學題寫校名
“要珍惜這個好的發展機遇”。1992年春天,88歲高齡的鄧小平視察南方,沿途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提出了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發展是硬道理”等光輝思想。10月,中共十四大召開,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至1992年底,在浙江省工業經濟中,民營經濟已占到88%。在全省財政收入中,民營企業占了一半以上。在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占188家。
1992年12月15日,鄧小平再次抵達杭州。鄧小平對前去迎接的浙江省領導說,像杭州這樣的風景旅游城市,在世界上可是不多的。鄧小平還詳細詢問了每年來杭州的境外游客數量,以及創匯情況。在得知近年到杭州的境外旅客增加了很多,有了巨大創收后,他十分高興。
在接下來幾天的參觀里,鄧小平對浙江省近幾年經濟發展的情況予以充分肯定。在省委領導匯報寧波的快速發展時,鄧小平說:“10年前,我就號召世界上的‘寧波幫來寧波、浙江投資搞建設,那個包玉剛,勁頭就很大。我還要盧緒章來當你們的顧問。”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后來回憶這次談話時提道:“小平同志在游艇上的談話,有四點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二是一定要把經濟搞上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三是在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四是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我們要冷靜觀察,沉著應付,少說多做,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這樣才能在處理復雜多變的國際事務中有更多的發言權。”

1983年2月,鄧小平在西湖邊與群眾在一起
鄧小平在杭州期間,每天都要抽出幾個小時的時間讀文件。浙江省委辦公廳編了一份《浙江簡介》送給鄧小平閱看。鄧小平看后說:“搞得不錯。”

1992年12月15日,鄧小平乘專列抵達杭州
1993年1月4日,鄧小平離開杭州前,要接見浙江省黨政軍領導和老同志。省委主要領導陪他前往會見廳。李澤民回憶說:“在途中的走廊上,小平同志大聲對我說,‘我很關注浙江的發展。浙江的發展勢頭是不錯的。要珍惜這個好的發展機遇,保持好的發展勢頭。”在即將離開浙江的汽車上,他又一次對李澤民說:“你們送的一些材料我看過了,浙江的發展勢頭不錯,浙江大有希望。”(責任編輯 崔立仁)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原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