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敏君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花園小學校長,廣東省蔡敏勝名校長工作室學員,2022年“國培計劃”第十六期全國小學優秀校長高級研究班學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研究生指導教師,東莞市城市學院客座教授,第六批香港語文教學顧問;廣東省優秀少先隊工作者,廣東省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廣東省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東莞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第四期東莞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東莞市東城街道婦聯執委工作室主持人;東莞市優秀教師、三八紅旗手、優秀社會科學工作者、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教學先進個人,東莞市小語會理事、教育學會理事,東莞市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東城街道師德標兵,東城街道優秀黨員,東城花園新村社區兼職婦聯副主席。
“學校的頂層設計, 就是明確學校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 在創新辦學理念、理清辦學思路、找準辦學定位、提高教育質量上做文章, 找準學校發展的關鍵點, 突破學校發展的制約點, 促進學校又好又快發展。”李敏君的一番話,體現出她的實干性格。從一線教學到教育管理,從教學方法的提煉到教育理念的提出,她穩扎穩打、求實創新。而今,她更是融會貫通,帶領花園小學師生走在“童話教育”的大道上。
“童話教育”理念萌芽
回想起當初來到花園小學時的情景,李敏君至今記憶猶新。從當年的小姑娘成長為如今的學校負責人,她和花園小學已經相伴走過了29年。作為建校“元老”之一,她的成長足跡和花園小學的發展軌跡密不可分。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她保持學習、不斷實踐。她的課堂,師生間充滿靈性的互動,高效、有趣是學生們最直觀的感受。
2009年,受廣東省教育廳委托,李敏君作為東莞市唯一代表隨“赴港交流團”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以普通話教授中文”交流及協作工作。這一趟交流學習,讓她第一次接觸到繪本閱讀教學。
李敏君至今依然記得,她接觸的第一本繪本是《好餓的小白熊》。完成第一節繪本課教學后,她徹底陷入繪本閱讀教學中一發不可收拾。2010年,結束赴港交流旅程的李敏君,向當時的校長申請到低年級任教,嘗試從低年級開始推廣繪本閱讀教學。
“我愛閱讀,更愛閱讀繪本。它使我用一顆童心來閱讀的同時,也讀懂了孩子們的童心。”李敏君表示。繪本閱讀教學讓她更加明確,“蹲下來”從兒童的視角去看世界,從兒童的高度去設計教學,放低門檻與學生溝通。“平時的閱讀教學與繪本閱讀教學存在最大的區別是,語文課堂教學是‘寓教于理、于智、于德;而繪本閱讀教學是‘寓教于樂、于情、于美,兩者之間是互補關系。”她表示。
在東莞市,李敏君成為小學階段推廣繪本閱讀的第一人。從“童心”到“童話”,自那時起,“童話教育”理念便開始在她的內心萌芽。
“每一個兒童都有其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特長,需要被激發,被點燃。我們要讓孩子在花園小學學習的時光,成為他們人生當中一段溫暖而美好的記憶;讓孩子通過在花園小學學習,成為一個真實、善良、健康、快樂,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李敏君說道。
事實上,花園小學自建校以來,先后梳理出“園文化”“源文化”等文化理念,稱呼雖有不同,但其核心要義都是對“真、善、美”的內在追求。李敏君提出的“童話教育”,也是對“真、善、美”的繼承和發展。
基于“童話教育”理念,李敏君提煉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即童話花園,人人都是主角。她說,花園小學之所以打造“童話教育”文化,就是要把學校辦成一座童話中的花園,要把孩子帶進美麗的童話故事,讓每個人都是花園童話中的主角。面向未來,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在童話中滲透勇敢、好奇、探索、善良等優秀品質的培養,讓他們在“真、善、美”的滋潤下健康成長,走向美好的明天。
如何辦好“童話教育”?李敏君的思路清晰而明確:講好每個人的童話故事。在她的引領帶動下,花園小學的每位學生為美好人生鋪開精彩畫卷,保持天性、留住童真。每位教師在自己的崗位中,教育好每個孩子,實現教育理想和人生價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真正走好教育路、人生路。
在她的指引下,花園小學的育人目標也很明確,即用“童話教育”滋養天真兒童。“‘童話教育培養的少年兒童,應該是勇敢善良、明理正行、全面發展的,是富于幻想、善于創新、開拓進取的,是勇于逐夢、勤勞于圓夢的。讓孩子在童話般的花園中沐浴童話教育的陽光,成為品格正、身心健、學習優、才藝佳、習慣好的天真兒童。在童話教育中保持天性、涵養靈性、享受童趣、留住童真。”李敏君說道。
凝聚家校社合力
在花園小學前不久剛開展的家長志愿者親子活動中,有這樣溫馨的一幕:涂鴉環節,孩子們在爸爸媽媽的陪同幫助下,共同為石膏娃娃涂上絢爛的色彩,共繪新年。活動中,他們共同討論,相互合作,交換意見,最后完成涂鴉作品。人群里,既有昔日強勢的父母,也有平時調皮的孩子,但這一刻,他們都在用心傾聽對方的建議,也在為完成一件好作品而相互努力。
“一直以來,我校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合作共育方面,保持著高度的重視。”李敏君的話,道出了學校出現這一幕的緣由。
家長項目化課程,是花園小學的一大特色。近年來,在李敏君的引領帶動下,學校的家校社共育如火如荼推進著。據介紹,該校實行“一年級學生成長導師制”,每名導師結對5個家庭,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的指導,另一方面與家長建立陪伴支持、協同合作的家校關系。同時,實行“2乘10法則”,即每名教師每天花2分鐘,連續10天去了解1名學生并與之建立積極關系。此外,設立“我和孩子們的那些事兒”會眾號專題報道欄目,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聽到孩子對學校和老師的贊美。
值得一提的,還有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十歲成長禮”“小小男子漢”“趣味運動會”“烹飪大賽”“趣味游園”等特色活動,學校邀請家長共同見證孩子的逐“夢”時刻,助力孩子全面發展。還有學校開設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普法欄目,促進家長“依法帶娃,科學育兒”;定期舉行“線上+線下”家長會,開展家長沙龍、入戶家訪等,積極傳遞學生的在校教育資訊。
與此同時,她牽頭成立了東莞市李敏君名校長工作室,專注于研究家校社共育主題,在完善體系建設、探索多元渠道、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共育課程體系、優化共育平臺等方面卓有成效。
除了凝聚家長合力,李敏君也注重聚合社會力量。近年來,她依托“李敏君執委工作室”,聯動東莞市東城街道辦事處婦女聯合會,以家長會工作坊為切入點,通過活動、討論、短講、辯論等多種方式,與家長共同探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共性問題,仔細推敲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痛點”和“堵點”。反思處理過程中的“亮點”和“優勢”,讓育人思路更務實、更明確。學校精心策劃并舉辦“‘慧理‘慧花,做個小當家”“‘慧整理,會生活”“親子閱讀”等工作坊主題研討活動,受到家長們的一致好評。此外,學校還致力于搭建PBL家校社“護航”項目式課程體系,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家長、社區為主體,以課程小組討論為形式,圍繞家校社共育專題進行研究,不新提高家校課程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為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成果輻射效應最大化,李敏君還積極搭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成果交流和展示平臺,通過課題研究、專題講座、經驗交流、家長崗前培訓、申辦家長學校等一系列舉措,讓更多的家長、學校和社會組織機構在學習中開拓視野,在轉化中為教育賦能。
一路走來,李敏君以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為中心,以“童話教育”為品牌,探索出新時期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不僅提升了師生、家長的獲得感、幸福感,也為區域經濟發展儲備了適應未來發展、可持續進步的創新型人才。
近年來,在她的引領帶動下,花園小學先后獲得廣東省綠色學校、東莞市園林式單位、東莞市文明學校、東莞市優秀家長學校等榮譽稱號,“童話教育”的影響力和引領力彰顯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