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家寶

編者按:2024年1月,在中宣部傳媒監管局的指導下,中國報業協會、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和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聯合開展了“全民閱讀·閱讀與媒體”系列主題活動。在主辦單位的指導下,《課堂內外》(中國好老師)雜志具體承辦其分支活動之一“好老師讀報講報”主題遴選活動。活動開展以來,一線教師積極參與,涌現了大量優秀作品。為讓更多教師感受讀報講報的價值和魅力,“教育筆記”欄目將重點展示活動中的優秀作品,與大家共讀共享。
飄著墨香的報紙,對開張的打開方式,在新聞時事中思考,在優美文字中徜徉,也許是短暫的安靜,卻能夠補給心靈營養。讀報有利于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儲備,了解社會、教育的最新動態,從而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為此,讀報應是工作中一種需要、一種享受、一種力量、一種生活。
最是讀報能致遠,腹有報香氣自華。由于我的職業需求,一直以來我都抱著“選我所愛,愛我所選”的態度去讀《中國教育報》。因為《中國教育報》是教育部主辦的教育媒體日報,主要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理論和指導,傳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信息和經驗,分享教育家的智慧,它還為教師開辟了一條拓寬自己教育視野的新途徑。
在拜讀《中國教育報》時,我學會了享受它給我帶來的這份豐盛美食。我采用“泛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工作需求閱讀《中國教育報》,哪些內容瀏覽吞咽,哪些需要細心咀嚼,慢慢消化,我都仔細斟酌,高效地給自己匱乏的頭腦補充營養。《中國教育報》現已是我的良師益友,因拜讀而益智,因拜讀而成長。
泛讀,可博覽內容知大意而益智。2002年,羅山縣被確定為河南省新課程改革實驗區,8月,我從龍山鄉教育管理站調到羅山縣教育體育局教學研究室任數學教研員。面對全縣23個鄉鎮的學校,我像醫生那樣“臨床診斷”,即通過“口問”“耳聽”“眼看”等一系列診斷行為,到學校了解情況,進課堂發現問題,針對農村學校教師年齡結構較大、專業水平偏低、教學方法陳舊、一切憑“經驗”教學等特點,對癥下藥。在我看來,新一輪課程改革要健康發展,迫在眉睫的任務是要對農村學校的教師進行培訓,送理念、送方法,為農村教師“充電”。
于是我自費訂閱《中國教育報》,它的欄目眾多,內容豐富,所以我先采取“泛讀”的方法,敏銳地選取有用的內容,做上標記、做簡要的筆記并寫上日期,果斷地舍棄無用、不必要的內容,這樣能用較少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益。讀報給予我很多的啟發和靈感,讓我的教育理念悄無聲息地發生了變化,讓我的培訓內容變得大氣和深遠,讓我的目光變得更加敏銳和細致。
精讀,可吸收精華品其味而成長。“精讀”是讀報的一種重要策略,也就是斟字酌句,一絲不茍地閱讀,品其味,獲取精華,為自己所“專”。在每天精讀《中國教育報》過程中,我把自己急需的重要知識,記下日期、標題和主要內容。有時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內化知識內容,撰寫讀報感悟,借它山之石,攻其之玉,把間接經驗變為直接經驗,由外因轉化為內因,經過內化為我所用,以精讀《中國教育報》所獲得的知識增強我的智慧。
2011年版課程標準堅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在保持原版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對理念、目標、內容等做了一些重要的修訂。閱讀《中國教育報》,我得以知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并根據最新的政策要求及時轉變我的教研方向。根據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嘗試構建了“自主嘗試‘三環節教學模式”。此模式起步于《中國教育報》所報道邱學華專家的“嘗試教學法”教育理念,成功于《運用嘗試教育思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研究》成果。其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以民主合作為基礎的現代教學思想,強調主體發現問題,積極探究,追求創新的心理趨向。
我以“自主學習”為靈魂,以“學法”導引為主線,以“因材施教”促使各層次學生智能水平的整體推進為宗旨,形成了一個有利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發展的教學流程。這一研究成果得到專家的認可,《詮釋自主嘗試“三環節”教學模式》一文,在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2014年1月《基礎教育參考》期刊發表。
離開三尺講臺后,我不把退休當成事業的終點,而是在新生活中找到新的起點,不忘為黨育人初心,牢記為國育人使命。《中國教育報》讓我愛不釋手,讀它,把我的精神世界變得豐滿充實,以享受的心境對待教研,讓我有化壓力為動力的勇氣和決心。《中國教育報》的每一篇報道、每一行標題、每一段文字、每一張照片,都包含著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彰顯著黨媒的公信力——為讀者服務,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讀《中國教育報》可獲真知,拓展了我的教育視野,因益智成為我專業成長的加油站,我的生活也在閱讀中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