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涌
沈陽第一機床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機械工業部重點骨干企業之一,是當時我國最大的車床制造廠。在國民經濟恢復和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它為國家的機械工業恢復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前世今生
沈陽第一機床廠是在滿洲三菱機器株式會社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滿洲三菱機器株式會社是日本財閥三菱機器集團所屬的一個修配性質的機器廠,始建于1935年,是一個典型的殖民地企業,其資本由日本三菱財團提供,產品為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和軍事侵略服務。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工廠的全部技術資料和檔案均被日本侵略者帶走。光復后,蘇軍接管工廠,又先后6次把工廠的主要機器設備運走,設備損失達90%以上。1946年4月,國民政府經濟部東北區特派員駐沈陽辦公處接管了工廠,并將其改名為“經濟部沈陽第四機器廠”。1947年6月,工廠定名為“資源委員會中央有限公司沈陽機器廠”。由于腐敗的當局,非但沒能進行生產,反而變賣了工廠設備。到沈陽解放時,工廠完全處于癱瘓狀態。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11月21日,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經濟處委派趙一鵬為軍事代表,接管沈陽機器廠。面對千瘡百孔的工廠,翻身做主人的工人階級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與廣大干部、技術人員一起,以空前的熱情投身于工廠的恢復與建設之中。1949年6月,工廠更名為沈陽第一機器廠。不久,工廠調進了百余臺蘇聯機床。工人們一邊維修千瘡百孔的廠房、機器,一邊利用調進的蘇聯設備試制成功了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六尺皮帶車床。這種車床8月開始正式生產,共生產了100多臺,為生產槍械,消滅國民黨軍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新中國機械工業由此起步。
1950年年初,沈陽第一機器廠開始生產結構較復雜的111A型全齒輪車床,全年完成149臺。1951年,試制生產3736型650毫米牛頭刨床,全年完成45臺。1952年4月,開始試制生產直徑630毫米(C630)型普通車床,年底試制成功兩臺樣機。所有這些生產和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也為工廠在“一五”時期改擴建奠定了基礎。
改建擴建
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沈陽第一機器廠也在這一年正式更名為沈陽第一機床廠。作為由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的沈陽第一機床廠,立即進行了改擴建。
1953年5月,沈陽第一機床廠改擴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這是工廠發展的歷史轉折點,它不僅關系著工廠生產建設的蓬勃發展,而且關系著國家機器工業的進步飛躍。在施工工地上,工人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建設工作之中,到處呈現出一派緊張的大干景象。工人們的勞動熱情激勵著干部、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深入到工地,與工人一起大干苦干,工程技術人員埋頭鉆研設計方案,充分展示了建設者的主人翁責任感和頑強拼搏精神。同年9月,沈陽第一機床廠進行了大批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其中一號機械加工車間作為重點工程,任務最為艱巨。在缺乏實踐經驗的情況下,工人們向蘇聯專家虛心求教,奮發圖強,終于掌握了精密機床高難度的設備安裝技術,僅用3個月時間就順利完成了安裝任務。
1953年12月,東北工業部機械局領導和蘇聯專家先后來廠里檢查指導工作,高度贊揚了技術人員和工人們的工作成果。同時,也發現了在基建、準備、生產三個方面存在著計劃脫節的問題,要求把三方面計劃緊密結合起來,制訂出一個整體計劃。1954年2月,廠領導接受了上級指示與專家的建議,組成編制計劃小組,根據“基建服從生產需要,生產應大力支援基建”這一原則,確定了總的方針:以生產1A62車床為中心,將全廠的基建和生產準備組織起來。自此,沈陽第一機床廠改擴建工程實現了從基建施工向生產準備和投入生產的重點的轉變。
1A62車床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生產的精密度最好、效能最大和轉速最高的工作母機、萬能機床。它的用途很廣泛,可以車削平面、圓面、斜面、螺絲內徑及鉆孔等,一般的大、中、小部件都可以加工。按照我國當時的技術和裝備水平,是生產不了這種產品的。蘇聯專家提供了1A62車床的工藝文件和裝備設計,小部分重要的設備由蘇聯制造好送到工廠。為爭取早日生產出1A62車床,工廠組織技術骨干學習新的操作技術,領會專家設計和技術上的優越性,然后再傳授給工人們,普及技術知識。同時,還邀請專家專題授課,到車間親手指導工人操作,邊干邊檢查,出現問題及時解決,通過現場實習和必要的演習方法,達到使工人消化理解的目的。工人們忘我地學習工作,搶時間、爭進度,加速了生產進程。1955年4月,1A62車床樣機開始試制。8月,1A62車床試制成功。接著,投入小批量試制,先后投入80臺份,試制產品全部合格,質量優良。
正式投產
隨著最新式機床產品的試制成功,基建工程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1955年12月,由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等有關方面組成的驗收委員會來到沈陽第一機床廠進行驗收檢查。聽取了沈陽第一機床廠改擴建情況的報告及各專業組的復查報告,并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實地考察和抽查車床試驗等大量工作后,驗收委員會得出結論:沈陽第一機床廠改擴建工程在“邊生產邊改建”的復雜情況下,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改擴建任務,建設速度是快的;設計中充分利用了原有基礎,經濟上合理,施工中注意了節約,為國家節省了資金;工程設計采用了頭等的技術裝備、先進的工藝和生產組織,完全符合現代化的技術水平;工程質量符合設計要求與質量標準,經操作證明,全部工程已能滿足大批生產的要求。因此,沈陽第一機床廠改擴建工程驗收合格,工程質量是優等的。12月29日,沈陽第一機床廠舉行隆重的開工剪彩典禮,全場掌聲雷動,鞭炮齊鳴,工廠上下沸騰了,所有機器全部開動,沈陽第一機床廠從此正式投入生產。
1956年2月6日,《人民日報》登載了題為“改建后的沈陽第一機床廠”的報道,指出:“沈陽第一機床廠是我國開始五年計劃以來第一個改建成功的工作母機制造廠,它標志著我國機械工業的巨大躍進。”
沈陽第一機床廠改擴建工程的勝利竣工,雄辯地證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完全有能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機器工業,從此結束了中國機器制造一窮二白的落后的歷史。沈陽,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機床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