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公司是靠商業模式賺錢的,比如Uber(優步)和滴滴,幾乎不擁有出租車,卻是市場上最大的出租車公司;比如airbnb(愛彼迎),未持有一家酒店,卻是全球最大的酒店租賃平臺,規模超過了所有酒店連鎖集團;再比如阿里巴巴,即便淘寶上多數商品都不屬于阿里巴巴,但并不妨礙它成為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這些企業連產品都沒有,僅憑創新的商業模式就能賺錢。這就是商業模式的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是商業模式?
理論界對此話題做了很多研究,并形成了多個流派。我將其歸納為2、3、4、6、9幾個模型。
先介紹最簡單的一個流派:2要素模型。
什么是2要素模型?這一模型強調,商業模式的本質在于構建一種交易結構,該結構需確保顧客和企業雙方均能獲得價值,從而構成最基礎、最直觀的商業模式。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3要素模型。3要素模型強調,任何一個商業模式都要研究至少3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為哪類人群提供何種價值?有人或許認為這個問題過于抽象,聲稱他們為客戶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或以客戶為中心,滿足客戶所有需求。然而,這些都不是具體、明確的客戶價值。比如,你開了一家瑜伽館,你提供的價值應該是具體的瑜伽練習服務。
第二個問題:憑什么是你?你的瑜伽館經營得有聲有色,可為什么是你經營得不錯,別人不行嗎?是因為你恰好發現了一個潛在客戶特別多的地方嗎?還是因為你的瑜伽教練非常專業?又或是你擁有獨特而高效的運營方法?無論如何,你必定具備某種獨特的資源和能力,才能把瑜伽館經營得有聲有色。這個答案,唯有你最清楚。
第三個問題,你的收入來源是什么?或者說,你的利潤從何而來?若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明確,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因為你獨特的能力吸引了瑜伽愛好者光顧,他們自然愿意為此付費。因此,要想賺錢,必須先回答前兩個問題,你才有機會回答第三個問題。很多人誤以為商業模式就是盈利模式。但實際上,盈利模式只是商業模式的一部分。
接下來,我們進一步了解4要素模型。這一模型源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務學院客座教授三谷宏治的著作《商業模式全史》。與之前的3要素模型相似,4要素模型也圍繞幾個核心問題展開:你的客戶是誰?你為他們提供何種價值?你如何盈利?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這四個問題的答案分別對應著四個要素:顧客、價值提供、盈利方式以及戰略/資源。4要素模型并非僅僅是3要素模型的細化,其真正貢獻在于它提出了“總價值創造”的概念。
總價值創造意味著,企業不僅應關注客戶,還需考慮供應商、渠道、門店等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只有當所有相關方都能獲得價值時,才能實現真正的總價值創造。
例如,傳統工藝從100斤花生中榨取25斤油,而通過技術改進,你能榨出40斤油,多出的15斤即為新增價值。為實現總價值創造,可以將部分新增價值分享給消費者和合作伙伴:給消費者5斤油,讓他們用相同價格獲取更多油量,從而吸引他們選擇你的產品;再給合作伙伴5斤油,就有更多人愿意幫你賣油;最后5斤油留給自己,這是對你技術改進的合理回報。
有人說,這并非總價值創造,而只是將創造的價值(如15斤油)分配給消費者和合作伙伴。然而,這種分配帶來了更多的消費者和銷量,從而使得整體收益大幅增加。例如,原本每年銷售3噸油,現在可能增至30噸甚至300噸。這正是4要素模型所強調的總價值創造或全局性增量的體現,即通過優化價值分配,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6要素模型由魏煒教授提出,他定義商業模式為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此模型第一要素是定位,即為目標客戶提供何種價值。確定定位后,需搭建業務系統去實施。在此過程中,應利用關鍵資源和核心競爭力,厘清現金流結構,確立盈利模式,最終實現企業價值。
最后,我們來介紹9要素模型。這一模型由亞歷山大·奧斯特瓦德和伊夫·皮尼厄在他們的著作《商業模式新生代》中提出。簡單來說,該模型通過回答以下九個問題來構建商業模式:1.你的客戶是誰、如何細分?2.你和客戶關系是怎么樣的?3.你通過哪些渠道能找到這些客戶?4.你為這些客戶提供何種價值?5.你通過哪些關鍵業務給客戶提供價值?6.你的核心資源是什么?7.你的合作伙伴都有誰?8.你的收入來源是什么?9.你的成本結構是什么?這九個要素共同構成了商業模式的全面框架。
前四個問題對應3要素模型中的客戶價值;中間三個問題反映3要素模型里的資源能力;而最后兩個問題則涉及盈利方式。
回到最初的問題,究竟何為商業模式?其實,所謂的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如果企業家欲進行商業模式創新,那么我建議你,以實現總價值創造為目標,即創造全局性增量。
任何成功的商業模式都應致力于帶來整體價值的提升,若無全局性增量,所謂的商業模式創新,只不過是資金在各方之間的簡單轉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