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財富觀得到了顯著提升,逐漸認識到財富不應被個人或少數人獨占,而應倡導先富帶動后富,通過合作與分享使全社會受益。這種共生共享的財富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存與支持,并主張每個人都應平等地享有分享社會公有財富的權利和機會。然而,私有財富觀念在一般人心中仍根深蒂固,往往只有實現了財務自由后,人們才會對公有財富有更深的體會,否則可能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想法。與此不同,真正樹立公有財富觀的人,才能以更寬廣的視野和底氣看待財富。
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財富的內涵正在迅速變化。如今,代表財富的不再僅僅是物質必需品或金錢,而是數字和符號。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早就指出,在現代經濟中,知識已成為真正的資本和首要的財富。我深信,讀書是獲取知識財富的途徑,而思考的積累則是智慧財富的源泉。在當前的信息化6.0時代,互聯網、大數據、流量等更成為特殊的公有財富。雖然電腦和手機可以是私人財產,但如果沒有網絡信號、光纜基站等公共設施的支撐,它們便失去了實用價值。科技財富每三年就更新一次,預計在未來100年內將增長至現在的十倍、百倍,成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連接紐帶。生活在一個公有財富豐富的社會中是最幸福的,因為我們不僅擁有公共財富的精神股份,還能分享到公有財富的物質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