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地震之后,民間應急救援力量最初之所以發展起來,是因為中國承擔法定救援職能的消防當時還無法承擔這樣的山野救援。比如,在2014年9月,國內共有108支藍天救援隊。而到當下,這個數字是接近1000支。隨著中國應急行業的發展,特別是應急管理部在2018年成立,民間救援組織發展的草莽時代已經過去,他們也開始尋找自己新的定位。其中一個發展方向是屬地化,配合當地應急系統,扎根社區。許多民間救援隊已經開始這么做了。
2023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以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以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以社會力量為輔助的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是應急救援的主力軍,以前主要是滅火,現在承擔全災種、大應急的綜合救援任務。
目前,6個國家區域救援中心已全部開工。應急管理部還統籌抓好各類救援力量建設,依托企業建成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102支,輻射全國礦山、危化品、隧道施工等高危行業領域。建成工程搶險救援專業隊7支,將2300余支、4.9萬余人的社會應急隊伍納入應急救援力量體系,規范社會應急力量發展。為了應對復雜場景救援需要,從難強化訓練演練、從快強化力量預置、從嚴強化應急準備。

比如深圳市公益救援隊現在擁有超過690名隊員和逾900名志愿者,原本就是一個主要服務深圳本地的民間救援組織。目前,深圳市公益救援隊已經和深圳11個行政區當中的7個區的應急管理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打算往街道、社區扎根,讓每個街道都有公益救援隊的隊員在,遇到情況能夠做到第一時間響應。
民間救援組織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國際化,比如2024年4月土耳其地震期間,已經有很多中國民間救援隊走出去了。不少志愿者都表示,中國社會應急力量往海外走,在海外發生重大災情時,中國救援人的不缺位,也是在彰顯中國的形象、傳遞民間的友誼。
不過,在民間救援組織尋找新定位的過程中,一些亂象也出現了。網絡上也經常會出現相關的曝光帖,直指現在在大災救援現場,常會出現一些不具備專業技能的隊伍,在網上買幾件衣服,買個沖鋒舟,就跑到了救災現場,“越幫越忙,就是添亂”。
曾有一位救援隊的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內的2300多支民間救援隊當中,非常專業的救援隊伍不超過10%,而大災的現場救援工作,只有專業救援隊才有能力承擔,其他的只能承擔一些普通的社區服務。
但是,民間救援力量的專業和非專業,或者說,專業和業余,要如何劃分和評判呢?
2022年底,應急管理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的意見》,其中包括探索把民間救援組織納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救援隊伍等共享共用的聯合培訓演練,未來還會繼續推動社會應急力量分類分級工作。
比如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應急管理部便在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濮陽實訓演練基地舉辦了2023年全國骨干社會應急力量培訓班。重點圍繞當前應急管理社會動員相關政策措施解讀以及建筑物倒塌、山地、水上搜救3個專業方向技能培訓,采取理論講解與實操作業、案例分享與專題研討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實施,使參訓學員了解掌握重特大災害搶險救援參與流程,熟悉平臺系統功能作用、掌握專業救援技能操作要領,提升社會應急力量的綜合救援素養與能力。
此次培訓有來自全國的137支社會應急力量、150名骨干隊員參加。未來,這也將是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