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巖巖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加、減、乘、除等運算的計算方法,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更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流傳至今,它承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一顆顆珠子計算了萬里長城的雄偉,一次次撥動引領了多項文明的問世。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核心的大數據時代快速到來,珠算這一傳統計算方式受到了巨大沖擊,漸漸被遺忘。
1979年,國家成立了珠算心算協會,成立后的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積極倡導實驗教學。所謂珠心算,即珠算式心算,是在珠算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大約在14世紀,珠心算在我國就已經被廣泛應用,如明代唐順之、清代時曰醇善算的有關記載足可以證明。
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弘揚珠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好珠心算教學,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夯實珠算基礎,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一個剛剛入學的孩童來說,小小的算盤并不能支撐他們長久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枯燥的指法和技巧練習,大多數學生沒有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但是,在授課的時候運用多媒體教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特別是在第一堂課教學時,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上出示了一個謎語:“四四方方一只盤,冰糖葫蘆十多串,天天喜歡別人打,加減乘除都會算。”謎語中的糖葫蘆和小方盤形象極了,吸引了學生們的全部注意力,也讓小算盤給學生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在之后學習指法“1111+1111、3333-3333”這類練習時,嚴苛的手指姿勢、單一的機械訓練使學生們實在提不起精神。因而,筆者結合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演示教學,展示出靈動的畫面,讓學生們看到一顆顆小珠子像糖豆一樣跳躍在屏幕上,并讓學生比一比誰跳得更快,學生們立刻來了興致。借助多媒體做這樣的游戲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與此同時,在教學偏難一點的進位加、退位減時,抽象的數字符號對學生來說既不容易學會,又容易混淆,長此以往,學生們便沒了學習的欲望。此時,更需要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清晰演示。借助這種教學方法,既讓學生們掌握了計算方法,理解了計算算理和口訣,又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營造心算氛圍,依托教學軟件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珠算基礎后,就可以開展心算教學了。這時學生們的頭腦中雖然已初步形成算盤的模型,但常規的計算方法不能挖掘出他們的潛力。以往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會絞盡腦汁地變換計算形式,通過教師念、學生聽、再心算的方式計算出結果。然而,這會因為教師念的速度快慢有差異,不但比較不出學生的真實計算水平,還會造成課堂上你一言我一語的混亂場面,影響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此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的助力下利用課件創設比賽情境,進行聽心算、閃電心算練習活動。當屏幕中出現“ready go”字樣時,學生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5秒、3秒、1秒過后,一場緊張刺激的“PK賽”便開始了。
競賽是發酵學生學習效果的催化劑,是挖掘學生學習潛力的加速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久而久之,學生們樂于思考、善于動腦、勤于鉆研、敢于挑戰、認真專注的學習習慣自然會得到極大地提升。
三、打造珠心算平臺,依靠電子設備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
學習珠心算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學好珠心算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們掌握更多的計算方法。當然,有人會問,在當下的信息化時代,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還需要這種傳統老舊的計算方式嗎?當多位數加多位數的計算題出現時,是計算器算得快,還是算盤算得快?眾多的多位數加減混合計算題出現時,例如,“2537+6819-5340+2516+709”和“8956+3274+8510-5987+1246”,又如何呢?
記得在一次比賽前的準備訓練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筆者在班級舉行了一次計算器PK小算盤的熱身賽,結果顯而易見,當然是小算盤更勝一籌。這讓學生們了解了珠心算的計算速度,認可了珠心算的計算魅力,比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堅定了學生們的學習自信。這也必將促使學生們帶著這種自信努力投入到各學科的學習中,對他們以后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算盤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珠算凝聚著世代華夏兒女的經驗與智慧,值得我們巧借創新“活水”,融入科技之光,為其賦能,使其重新“活”起來。要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就要以更博大的胸懷,積極廣泛地融合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在文化創新這條道路上,雖然有艱難坎坷,但我們應該一往無前,勇毅前行。對珠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弘揚來說,廣大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只有推動珠心算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珠算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