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中最具匠心的描寫,莫過于孫悟空頭上的標志性裝備:“緊箍兒”。“緊箍兒”是觀音用來幫助唐僧束縛孫悟空的秘密武器,因為只要唐僧念起咒語,孫悟空就會頭痛欲裂在地上打滾兒,然后不得不對師父唯命是從。
其實在《西游記》中,除了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兒”,還有兩個“箍兒”——“金箍兒”和“禁箍兒”。
這三個“箍兒”從哪里來的呢?書中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中,講得很清楚——觀音要去尋找取經人,如來便送了她五件寶貝:“錦襕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另外就是“金緊禁”這三個“箍兒”。
如來說,這三個“箍兒”,雖然模樣相似,但用處各不相同。如來在給了觀音三個“箍兒”以及三篇咒語后,又告訴她如果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就勸他學好,跟取經人做徒弟。倘若不服從管教,就把這“箍兒”戴在他頭上,念起咒來,保管他乖乖聽話。
根據如來的講述,這三個“箍兒”的懲罰效果差不多,都是讓人“眼漲頭痛,腦門皆裂”的,任你銅頭鐵臂,也會疼得滿地打滾兒。
而這三個“箍兒”的歸宿,眾所周知,“緊箍兒”戴到了孫悟空頭上,“禁箍兒”套住了黑熊精,“金箍兒”則圈住了紅孩兒。
難道這三個“箍兒”是觀音隨機分配的嗎?當然不是!因為如來明確說了,這三個“箍兒”是有區別的。那不同在哪兒呢?按照《唐僧取經念詞寶卷》的設定,“金緊禁”三個“箍兒”,寓意著戒除“貪嗔癡”三毒,也被稱為“三垢”“三火”。
所謂貪,顧名思義,就是貪婪、貪心。看見喜歡的東西,就會違背初心,忘記原則,非得到不可,甚至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否則,心便不甘,情就不愿。
這一點,在黑熊怪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黑熊怪原是忠于佛法的一頭靈獸,并無害人之心,而且他的出場原本也是去救火的,但當他看到“錦襕袈裟”這么一件寶物時,就瞬間起了貪欲,忘記自己來干嗎了!于是,黑熊怪趁火打劫,將袈裟“順”走,據為己有。
黑熊怪的行為正對應著“三毒”中的貪,因此觀音給他戴上了“禁箍兒”,因為“禁”,就是禁止,就是除滅貪欲的用處。
通過戴上禁箍兒,黑熊怪的貪欲被禁錮,無法自由行動,進而不再為惡。
所謂嗔,即嗔恨、嗔怒。只要沒被滿足,就會大發脾氣,失去理智,意氣用事。
這一點,明顯體現在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身上。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本是一塊頑石化成的靈猴,心性不定,脾氣暴躁,容易動怒,不受管束。對于不順眼、不順心的事情,他一律掄起棒子打砸,從不顧后果。
孫悟空的種種行為正對應了“三毒”中的嗔。所以,觀音給他戴上了“緊箍兒”,因為“緊”字,便是克服暴躁、安定心智的意思,表示要拴住悟空那顆躁動不安的心,所以“緊箍咒”在《西游記》里還有一個大名,叫“定心真言”。
所謂癡,就是是非不明,善惡不分。之所以不明、不分、不辨,就是因為缺少智慧,愚昧無知。
這一點,正好對應了“圣嬰大王”紅孩兒。原著中稱紅孩兒:野性十足,沒有被教化。他膽大到連觀音的蓮花寶座都搶,但被困住后就開始求饒,而被放開后卻又叫著要比試一番。可見其雖修煉多年,卻非常幼稚與無知。
或許是“三毒”中的癡最難消除,所以觀音將最厲害的“金箍兒”留給了紅孩兒。為什么說“金箍兒”最厲害呢?這其實從原著中不難看出:觀音將箍兒迎風一晃,叫聲“變!”即變作五個箍兒,往童子身上拋了去,喝聲“著!”一個套在他頭頂上,兩個套在他左右手上,兩個套在他左右腳上;而當觀音念起“金箍兒咒”時,紅孩兒則痛得“搓耳柔(揉)腮,攢蹄打滾”。
由此可見,“金箍兒”不僅可以分作五個用,而且痛感更難以忍受。
因為“金箍兒”的“金”字,代表金屬利器,有除野性的作用。同時,金又代表智慧,還有辟邪、斧正的意義,因此戴上“金箍兒”,便可以馴化紅孩兒身上的野性,根除他的愚昧無知。
所謂“貪嗔癡”,其實是人心的不良表現形式,需要克服,正所謂“息(熄)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所以,黑熊精需要戴上“禁箍兒”來戒掉外物的誘惑,孫悟空需要戴上“緊箍兒”來安定自己的內心,而紅孩兒則需要戴上“金箍兒”來修持自身的智慧。
正因如此,三個受了“箍兒”的角色,最終都修成了正果:一個成了普陀山的守山大神,一個成了斗戰勝佛,一個成了善財童子。
如果聯系實際,其實這三個“箍兒”也可以看成我們行動的法則,不管是為人,還是處事,我們都應該主動戴上,而且還要常念“咒兒”,直到感覺不到“箍兒”的存在的時候,也就修成了“正果”。
就像孫悟空最后成佛,叫觀音拿走折磨他的“緊箍兒”時,觀音卻讓他摸摸頭看看——他才發現早就沒有了。
我想,黑熊怪和紅孩兒,包括我們頭上的“箍兒”,也該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