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讀范文
張照堂——歲月的朋友
◎吉普賽
在臺灣攝影界,張照堂是宗師級人物。他的職業生涯綿延60年,領域從電影、電視、紀錄片、實驗電影、靜態攝影一直延伸到編輯、策展和影像教育。2010年以后,他出版的書籍、展出的作品多以歲月為主題,《歲月風景》《歲月潛越》《歲月定格》,他說這兩個字寫起來很好看,念起來也很好聽,“對我來說好像一個很親切的朋友的名字。”
張照堂出生于1943年,開始攝影是因為初中時哥哥借給他一臺相機?!跋鄼C是一個可以直接掌握、用起來比較順手的工具,隨時可以代替我的眼睛,看很多東西?!碑敃r家里的陽臺是面矮墻,夕陽照過來,墻上的人影只有一半,他舉起相機給自己拍了兩張?!斑@就是所謂的現代感的誕生吧——沒有頭的影子,在白墻上,形成一個很簡單的意象?!?/p>
從此,張照堂就愛上了攝影,盡管后來念的是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但他卻沒選擇做建筑師或者工程師。卡夫卡、加繆、達利已經把他變成了一個文藝青年。22歲,他與攝影師鄭桑溪共同舉辦了臺灣第一個現代攝影展;23歲,他以洛夫詩作《石室之死亡》第一章為主題發表的攝影裝置作品,成了臺灣最早的觀念藝術作品之一。他作品中的凜冽、肅殺乃至對死亡、虛無的凝視,挑戰著傳統攝影界對美的認知。如詩人洛夫所言:“張照堂的悲劇精神透過攝影機的鏡頭直接而犀利地擊中了我們的內心,開始使我們戰栗,繼而使我們感動,最后使我們落入沉思的緘默。”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張照堂也開始嘗試紀錄片創作和電影攝影。臺灣電影新浪潮風起云涌之際,張照堂亦是重要推手。他強調真實背后的寓意,認為影像的意義不在于直接呈現什么,而在于能激發什么?!跋嗥吮磉_一張風景或一個人物故事,它還有很多很多的想象力,可以讓你去遨游?!?4歲之后,張照堂開始從事影像教育,任教于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片研究所,同時兼任多所新聞傳播學院的客座教授。學生拍得好,他不吝提攜,拍得不好,他也從不留情面?!八囆g不能勉強,我教學生不用客套?!?/p>
近年來,張照堂常在海峽兩岸做展覽,每每遇到觀眾問他想表達什么,他都覺得尷尬無奈。1990年以后,他就覺得照片要講自己的話。“我的目的性沒有那么明顯,我的目的性就是追求自己個體精神上的一種開放、自由?!?/p>
2017年接受采訪時,張照堂已經感覺時日無多。他說自己變成了一只喪失生命力的野獸,正被關進一個房子里。2024年4月2日晚11點,張照堂在臺北去世,享年81歲。
(選自《人物周刊》2024年第10期)
亮點借鑒
報道新聞人物時,既要立足于真實的人物事跡,又要挖掘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質,這樣才能塑造出鮮活、生動且打動人心的人物形象。
本文在寫作中,有以下亮點可供大家學習借鑒:
1.事實準確。文中對張照堂舉辦第一個現代攝影展、發表攝影裝置作品、從事影像教育等重要時間節點都介紹得準確具體,內容真實可信。
2.內容翔實。這篇報道先介紹了張照堂的作品主題,接著介紹他從事攝影的緣起,然后分四個階段具體介紹他創作理念的發展變化。第一階段:22至23歲創作起始階段的成就和特點;舉辦臺灣第一個現代攝影展;發表最早的觀念藝術作品,具有悲劇精神。第二階段:介紹他的紀錄片創作和電影攝影,強調真實背后的寓意。第三階段:講他54歲后的影像教育,強調藝術不能勉強。第四階段:講他1990年后的創作,追求自己個體精神上的開放、自由。
3.詳略得當。報道主要介紹了張照堂創作理念的發展變化,三、四段為寫作重點,因為這兩段主要介紹了他創作起始階段和從事電影攝影、影像教育的經歷。這一時間段是他創作的高峰期,創作理念和方向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作品的主題、創作的緣起、去世前的采訪則是次要內容,交代得就簡略些。這樣的安排詳略得當,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