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知識的寶庫,閱讀不僅能增長見識,還能陶冶情操。文字的高雅如清風拂過,讓平淡的日子充滿書香。“讀”是延續,是感悟,是拓展,是心之所向。讀后感作為一種文學表達方式,不僅是讀書體驗的一部分,也是文學賞析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分享讀者對書籍的理解和思考。
一、何為讀后感
讀后感是我們與書籍的對話,是情感與文字的交流,是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通過撰寫讀后感,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涵,感受文字的魅力。它記錄了我們的成長和思考,將閱讀的點滴體驗轉化為珍貴的財富,用生活感悟去閱讀,用閱讀所得去生活。
“讀”是“感”的基礎,“感”則是“讀”的深化和提升。“讀”是起始,“感”是核心。所謂“感”,可以源自書中領悟的深刻道理或思想,可以是由書中內容激發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閱讀產生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閱讀形成的對社會某些不良現象的批評與諷刺。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汲取知識,了解故事,感受情感,與作者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這是“讀”的過程。而“感”則是我們的情感反饋,是思考的成果,是對書中所述事件、思想、人物的理解和評價。
二、寫好讀后感的要求
1.讀好原文
“讀后感”中的“感”是由“讀”引發的。閱讀若流于表面,感受自然不會深刻。只有認真閱讀,才能產生深刻的感受。
我們只有全神貫注,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字背后的情感,才能形成真實而深刻的感悟。讀后感正是這種深刻閱讀的結果,它反映了我們對書籍內涵的理解和回應,是精神上的體驗與啟發。
閱讀議論文,關鍵在于理解其論點,即作者的見解和主張,并思考這些觀點給我們的啟發。同時,還需領會作者使用的論據和得出的結論。基于這些,我們可以深入思考和評估,形成見解和觀點。閱讀記敘文時,要了解其主要情節,尋找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和觸動的內容,探究這些內容為何感人,進而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題。通過記敘文中的細節描寫、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我們能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深度閱讀記敘文要求我們不僅要理解故事的情節,還要挖掘其中的深層含義、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探索文章與自身情感和思考的連接點。
2.展開聯想形式
寫讀后感時,聯想是有效的表達手段,能豐富作文內容。聯想的形式多種多樣,每種形式都能為讀后感的創作帶來獨特的視角和見解。如果能與書籍中的情節產生共鳴,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便可以產生聯想。然而,有時我們可能對書中的某個情節或觀點持有不同看法,便可以反向聯想,表達不同意見,增強讀后感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展開聯想,讀后感可以更具深度和廣度,同時也能展示讀者與原著之間的互動。
三、讀后感的寫作技巧
1.仔細閱讀,筆記隨行
要想讀后感寫作出彩,閱讀便不能漫無目的。我們要帶著目的和思考意識閱讀,做好筆記,記錄主要角色、情節及其傳達的信息。觀察主要角色在每個階段的變化,通過他們的動作、眼神、心理活動等判斷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情節發展,以及如何支持或反映主題。
同時,我們還要掌握作者的寫作風格,注意修辭的運用、語言特點和敘事方式,并及時記錄自己的想法、文中引人入勝的句子。這些筆記有助于我們回顧閱讀體驗,在寫讀后感時提供具體的例證。
2.輻射開去,緊抓樞紐
(1)相似點
寫讀后感時,可以確定一個主題或觀點,不僅要體現對書中內容的深刻理解,還要涵蓋并輻射到其他相關方面,從而突出主題。這個主題可以是書中的某個主要角色的成長與發展。
寫散文集的讀后感,找出作品間的相似點至關重要。因此,應仔細分析每篇散文,找到它們之間的共通處。例如,如果多篇散文都探討了自然之美,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關于生命、美和自然的哲學思考。若沒有明顯的共通元素,可以提出一個新的主題,可以是情感、態度或者思考方式,并通過每篇散文中的內容支持和豐富這一主題。以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為例,這部作品給人的直觀感受是“靜”。我們可以圍繞“靜”這一中心,從三個層次分析讀后感:首先是文字之靜,深入探討劉亮程如何通過平靜而細膩的文字營造靜謐的氛圍;其次是風景之靜,分析他在書中描繪的自然風景,如花鳥魚蟲、風雪云雨等;最后是心境之靜,探討劉亮程的心態,研究他對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通過文字表達從容和淡然。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分析,能更全面地展現劉亮程的思想世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部作品。
(2)矛盾點
《呼蘭河傳》是一部小說,也是作家蕭紅的回憶錄,以孩子的視角描寫了童年。在小說中,盡管現實令人心碎,如小團圓媳婦12歲被迫嫁人,豆蔻年華卻慘遭婆婆毒打,但是好在祖父能給予她溫暖。對于蕭紅而言,祖父的后院是她的天堂,是呼蘭河的凈土,充滿了光明和美好的回憶。
此外,小說中雖有許多悲劇性的情節和人物命運,但在悲劇背后,也顯露出堅強的生命力。例如,馮歪嘴子雖然名字不雅,但內心正直,他不愿受傳統封建觀念的束縛,勇敢追求愛情和婚姻,表現了堅韌和勇氣。盡管妻子早逝,但他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將兩個兒子拉扯大。這與那些冷漠的旁觀者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可被稱為具有光明品質的人。
3.擬定標題,闡釋精髓
標題猶如一個人的外貌,第一眼望去“落落大方、神秘優雅”,不禁讓人想要靠近,想要一探究竟。標題不僅承載著文章的核心觀點,也是讀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
擬定簡潔有力且引人入勝的標題,讀后感便成功了一半。擬題應追求獨特、新穎,引發讀者的好奇心,突出文章的獨特視角,這樣讀者更愿意深入探索這篇文章。
(1)意境氣氛入標題
有時,書中的某種意境、氛圍或情感會深深吸引讀者,成為構思讀后感標題的出發點。例如,閱讀《呼蘭河傳》時,如果讀者被其荒涼與凄涼的氛圍所感染,便可以激發寫作靈感。
標題應精確反映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要感受和情感體驗。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簡單而富有表現力的標題,如“呼蘭河的荒涼與凄涼”,不僅能準確傳達讀者的情感,還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從書中的意境、氛圍或情感出發,擬定貼切的標題,讀者可以更容易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感受,這有助于建立讀者與作者之間更深刻的聯系,讓讀后感更有吸引力。因此,擬定恰當的標題是讀后感寫作的關鍵環節,能賦予文章獨特的魅力。
(2)化用名著中的名句
有學生喜愛《從文自傳》中沈從文先生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及他的名言:“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寫讀后感時,可以引用這句名言。例如:
閱讀《從文自傳》后,我仿佛穿越時光,親歷沈從文先生那無拘無束的童年。他的名言“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深深觸動了我。沈從文先生的經歷讓我明白,智慧不僅源自課堂和書本,更潛藏于生活的日常點滴中。
通過引用沈從文先生的名言,讀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觀點,進而產生深深的共鳴。
4.亮明觀點,促進發展
引出“讀”的內容后,應對其進行深入評析。這包括對所引內容的直接分析,或從現象到本質、從個別到一般地深入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進行一番分析,然后順理成章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并用簡潔的句子明確表達。這樣的句子即“觀點句”,代表了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首先,評析引用內容時,可以闡述這段內容在故事情節中的作用,如它如何推動情節發展,以及對主要角色的影響。通過分析,讀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觀點。
然后,分析時,探討這段文字背后可能隱藏的深層含義、主題或象征意義。同時,可以將特定情節和角色的特點與作品的主題或中心思想聯系起來,表達更廣泛的意義。
其次,對于書中包含的富有寓意的元素,如隱喻、象征或比喻,應特別關注。應解釋這些元素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義,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文本的深層次信息。
此外,在分析引用內容后,應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簡潔明了的句子表達出來。這個觀點句將成為讀后感的中心論點,指引全文的內容和結構。
最后,確保觀點句與作品主題和情感關系緊密,觀點句應該表達個人感受,同時與作品的整體情感和主題保持關聯。
5.聯系實際,縱橫拓展
寫讀后感,應避免僅停留在對事件的事實描述或泛泛討論上。單純的事實描述會使讀后感顯得膚淺,缺少深度。同時,避免僅對故事情節或書中的特定事件進行表面描述。泛泛而談會讓文章缺少獨特性和針對性,導致讀后感的觀點模糊,沒有吸引力。因此,動筆之前,務必深入閱讀并透徹理解文章,認真分析書中的人物語言、文章結構、情節鋪設等,通過深度分析和具體例子支持自己的觀點,構建一篇有理有據的讀后感。此外,讀后感應緊密聯系實際,將文字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將從書中獲得的感悟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或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既可以從小處入手,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觀點,也可以從大處著眼,探討書籍如何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或文化現象。
總之,讀后感是對書籍的致敬,是與文學作品互動與對話的方式。寫讀后感要運用技巧,這種有益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作品。通過仔細閱讀、深入思考和精心撰寫,我們能從中體會閱讀的樂趣,讓書香點綴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