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學法指的是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融合視域安排教學活動,充分理解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聯性,并優化教學內容。微寫作作為網絡時代新興的文學形式,側重于以小見大地表達對熟悉或感興趣的人物、事件、社會現象等的見解,融合了閱讀收獲、多種媒體元素、生活感悟。教師可以借助融合視域,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參加微寫作活動,打造讀寫結合的課堂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整合類,積累知識素材
1.群文閱讀,比較藝術手法
融合式教學旨在知識的融合,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整合各類學習資料,并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融入作文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總結同類型作品所運用的不同藝術手法,然后在微寫作中借鑒,以提升寫作能力。
可以整合《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作品,參與群文閱讀活動。第一步,整合歸納作品中的好詞佳句,標注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在微寫作中用簡短的語言評價這種藝術手法的好處。第二步,在充分收集整合的基礎上,組織仿寫活動,讓學生選擇一種寫作手法,掌握其特點,并在微寫作中運用。第三步,整合歸納同伴的作品,觀察是否能從同伴的作品中得到啟發,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通過整理好詞佳句、總結手法、自主寫作這一系列活動,學生掌握了多種文本寫作的特殊形式,并將它們融合起來,運用到寫作中,力求寫出富有意境、獨具特色的微作品。
2.轉換文體,達到融會貫通
在整合類微寫作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歸納閱讀同一類文體的作品,分析總結它們的特點,并對比分析其他文體的異同點。學生融會貫通后,可以參加改寫文體的微寫作活動,以鞏固掌握的文體知識。
例如,《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都是說明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這些作品參加變換文體的微寫作活動。第一步,整理歸納,總結說明文的寫作特點,并填寫到表格中。第二步,閱讀一些能展現中國傳統橋梁或者園林的散文作品,歸納散文的寫作特點,并將總結的結果填寫到表格中,清晰展示兩者的不同。第三步,將《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改寫成散文,并深入思考,分析兩者的不同。
在整合類微寫作活動中,學生能融合不同的文體,并在仿寫中總結歸納它們的結構、語言特點,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體的理解和認識,增強以讀促寫的教學效果。
3.依托名著,傳承傳統文化
依托名著,融合傳統文化,組織學生參與整合類微寫作,是有效的訓練方法。學生通過閱讀名著了解傳統文化,還可以了解更多相關知識,并在整理融合這些知識后寫作,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例如,閱讀《富貴不能淫》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后,教師可以組織整合類微寫作。第一步,學生自主閱讀《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作品,總結歸納儒家學說的主要觀點,并分析孔子、孟子等儒家學者的觀點有何不同。第二步,結合整理的結果寫作微作品,可以使用記敘文的手法,記錄生活中的瑣事,并探討這些事件是如何印證儒家學說的某個觀點的。或者,可以運用議論文的寫作手法,討論如何在當代社會中貫徹儒家哲學思想,以及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結合。
在名著讀寫活動中,學生可以深入理解名著,整合各種傳統文化知識,并自主寫作,從而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審美能力。
二、鑒賞類,提升學科素養
1.以小見大,理解文本主題
融合式教學要求融合學科素養,教師應積極組織鑒賞類微寫作活動,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許多作品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智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作微作品,表達對文本的理解,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風格。這種活動能啟迪學生的心靈,增強文化他們的自信。
以《紫藤蘿瀑布》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作鑒賞類微作品。學生應先思考作者從哪些角度描寫了紫藤蘿,并探討作者想要通過紫藤蘿傳達的精神世界。最后,可以探討這種寫作手法的好處,以及它給自己帶來的啟發。如一名學生在微寫作中提到:“《紫藤蘿瀑布》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從表面看,作者描繪了紫藤蘿,實際上,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這種寫作手法具有以小見大的效果。作者用關鍵語句,升華了整篇文章的主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在鑒賞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仿寫,寫出以小見大的點題文字。
在微寫作中,學生應從小事、小人物中獲得啟發,寫出深刻的人生感悟,深挖文章主題,提升鑒賞能力。
2.點面結合,分析語言風格
在鑒賞類微寫作中,學生可以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既要關注個別字詞的巧妙之處,也要理解整體寫作的獨特創意,深入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這樣能實現點面結合,全面提升表達能力。
以《安塞腰鼓》為例,可以圍繞作品寫作鑒賞類微作品。應先找出作品中的關鍵字詞,并在微寫作中重點分析,探討其巧妙之處。如一名學生圍繞“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一句寫作,提出:“這段文字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山崖比喻成鼓,生動地描繪出壯闊豪邁的場景,讓讀者感受到大氣磅礴、壯懷激烈的氣氛。”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點到面,在鑒賞中整體評價《安塞腰鼓》的語言風格。最后,學生可以基于鑒賞的收獲,思考如何在自主寫作中由點到面,調整字詞,形成自己的風格。
語言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鑒賞類微寫作中深入分析,找出字句的精妙點,再擴大到文章整體布局和語言風格,理解其巧妙之處。這樣的微寫作有助于實現點面結合,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3.品評表達,闡述不同見解
寫鑒賞類微作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品評,大膽表達獨特見解。教師需適當引導,讓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并感受文本,尋找更為新穎獨特的賞析角度,以寫出不同見解。
以《故鄉》一文為例,教師可以融合閱讀,設計微寫作活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評價該作品。在寫作角度方面,可以從人物形象、情節發展、文章結構、語言特點等方面評價。在評價方向方面,可以表達欣賞、贊美,也可以表達不理解、批評。在拓展思考方面,可以從本文出發,豐富品評內容。如可以結合魯迅的其他作品,分析魯迅筆下的農民類型及其性格特點。還可以采用對比評價的方法,將《故鄉》和《社戲》等作品進行對比,探討兩者的閱讀感受差異,以及個人喜好。這樣的設計能讓微寫作活動更加多元化,學生的觀點也更具多樣性。
在鑒賞類微寫作中,學生在評價中寫出了獨特感受,形成了審美觀念,這有助于他們在自主寫作中展現獨創性。
三、發散類,展現個性風采
1.合理銜接,設置懸念
融合式教學要求體現思維的融合,教師可以組織發散類微寫作,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現思維的獨創性。然后,通過整合交流,學生可以從同伴的作品中得到啟發,提升作文水平。
例如,閱讀《賣炭翁》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文章的轉折點,設計懸念,將故事引向其他的發展方向。要寫出意想不到的情節,同時確保銜接合理。教師應鼓勵學生從情節變化和添加人物兩個角度寫作。以“情節變化”為例,一名學生在微寫作中寫了賣炭翁回家后,發現家人舍不得用炭取暖,都凍死了。他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了悲慘的生活。以“添加人物”為例,一名學生寫了黃衣使者白衫兒的行為被監察御史看到,監察御史將炭還給了賣炭翁。他選擇用大團圓的結局表現劇情的轉折。
通過交流討論,學生認識到在寫作過程中要突破思維的局限性,從多個角度入手寫作,讓文章富有懸念,在合乎情理的基礎上寫出不同的情節。
2.推測情節,邏輯合理
結合閱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猜讀活動,圍繞作品中情節的轉折點,猜測后續會如何發展,并寫作微作品。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的邏輯推理方式,寫出不同的情節,展現思維的發散性。
以《故鄉》一文為例,教師可以打造讀寫融合的課堂,組織學生發散思維,設想閏土和“我”分開后,發生了哪些事情,兩個人的人生有哪些變化。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的推理方式,看看可能會發生什么結果,并將其寫入作文中。如利用因果推理法,可以分析閏土和“我”生活的環境的不同,思考這些環境變化是否會對人物的生活造成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寫作。在交流中,學生發現自己能將不同的邏輯推理方式融合在一起,設計出不同的情節。
學生要打開思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生成推理,然后創新表達,讓思維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和廣闊性。
3.補充留白,化虛為實
補充文章的留白處,不僅是發散性微寫作的重要方法,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經典文章巧妙利用留白,能引發讀者的無限遐想,如省略情節、暗示人物心理、使用含蓄的語言等。學生可以深入挖掘這些留白,發揮想象力,化虛為實,展開寫作。
在讀寫融合的課堂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秋天的懷念》,尋找描述母親情感和心理狀態的留白處,并嘗試補充完整,之后交流彼此的觀點。如針對“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母親此時的內心活動;又比如,“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可以讓學生探討母親對這些詞匯敏感背后的心理。學生可以通過心理細節描寫,填補這些空白。如:“母親想:孩子不能奔跑,要是聽到‘跑’,他該多難受啊。”在交流中,學生可能會發現,雖然大家的思考方向一致,但具體寫作角度各不相同,可以從不同角度描寫母親的心理活動,以展現思維的發散性。
通過留白進行創造性補寫,學生不僅能化虛為實、化簡為詳,還能提升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可以在互動交流中分享和融合彼此的想法,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內涵。
學者沈建軍在其論著《微型寫作課程實踐研究》中提出,微型寫作課程應實現言語技能和語言生命的高度融合。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融合視域,融合閱讀和寫作教學,設計整合類、鑒賞類、發散類等多種微寫作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有效結合閱讀成果,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提高讀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