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大約有1 200萬心衰患者,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心衰對健康的危害非常大,可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活動受限、體液潴留、血栓栓塞、心律失常等。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危及生命。本文就心衰護理的相關知識進行科普,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視。
什么是心衰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指因各種因素引發的心臟泵血功能受損,造成心排血量難以滿足身體組織基本代謝所需的病癥。
心衰的病因
(1)心肌病變:主要分為原發性心肌損害和繼發性心肌損害。原發性心肌損害包括心肌梗死、免疫性反應、炎癥、心肌致密化不全等;繼發性心肌損害包括甲亢、糖尿病、結締組織病、心肌淀粉樣變性等。
(2)心臟負荷過重:指一些會造成患者心臟負荷過重的疾病,分為兩種類型,即壓力負荷過大和容量負荷過大。壓力負荷過大包括主動脈瓣狹窄、肺動脈高壓、高血壓等,容易負荷過大包括甲亢、慢性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心臟瓣膜關閉不全等。
(3)心室前負荷不足:主要是縮窄性心包炎、限制性心包炎、心臟壓塞、二尖瓣狹窄等疾病。
心衰的誘發因素
(1)感染:感染是心衰常見的誘因,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會加重肺淤血,嚴重時引發或加重心衰病癥。
(2)心律失常:心動快速、心房快速顫動等,都可能造成心排出量降低,增加心肌耗氧,誘發或者加重心衰。此外,嚴重的心動過緩會降低心排出量,也有一定概率引發心衰。
(3)肺栓塞:一些長期臥床、長久不動的患者比較容易患上深靜脈血栓,并進一步引發肺栓塞,加重右心室負荷,導致右心衰。
(4)過度勞累:多見于長期從事重勞力工作的群體,加之攝入食鹽過多、暴飲暴食、情緒波動等不利因素影響,會造成血流動力學變化,誘發心衰。
(5)妊娠與分娩:對于圍產期心肌病或者有基礎心臟病的孕婦,妊娠、分娩會加重心臟負荷,誘發心力衰竭。
(6)貧血、出血:部分慢性貧血患者可能出現高排出量性心力衰竭;而大量出血,會造成低排量與反射性心率加快,引發心力衰竭。
(7)輸液過快、過多:可引發急性肺水腫,電解質紊亂,亦會誘發、加重心力衰竭,多見于低血鎂、低血鉀、低血鈉等異常狀況。
心力衰竭的護理
減少誘發因素影響
平時,心衰患者與普通人無較大差異,往往是接觸到誘發因素而發病。因此,要緩解心力衰竭帶來的負面影響,要明確誘發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規避。
具體來說,要做到:通過醫院檢查、日常觀察等確定誘發因素,進行針對性預防;在流行性感冒高發、季節變化時,減量減少外出次數,不去人員密集的場所,若必須外出,需全程佩戴口罩;根據天氣情況,適當增減衣物;在出現發熱、嗓子發炎等感冒表現時,要及時治療。
注意衛生
保持室內整潔,護理人員每日清掃室內環境,但要避免激起揚塵,可先使用吸塵器,再用濕拖布拖洗,最后用干拖布拖一遍。患者衣物需要時常更換,如夏季每日更換,冬季每2~3 d更換1次內衣、內褲,并進行仔細清洗、消毒。患者床單被罩要每周更換、清洗,并在太陽下暴曬。室內每隔2 h通風1次,若天氣轉冷,可減少通風時間,并注意患者保暖。監督患者做好衛生工作,如飯前便后洗手。
勞逸結合
對于重癥、急性期心衰患者,要以臥床休息為主,減少運動。護理人員可幫助患者每隔2 h翻1次身,或者結合實際在床上做些簡單運動,比如伸手、抬腿。在病情緩解,并在征求醫生同意后,可下床圍著床沿或扶墻簡單走動,但注意必須有護理人員陪同,避免出現意外。
對于輕型心衰患者,可做些簡單的有氧運動,如騎車、打太極拳、散步、氣功等,但也要控制運動量,每周2~3 d,每天0.5~1 h即可。當感覺疲勞、心慌時,需要立即停止運動。若癥狀沒有得到緩解,要及時就醫,后續適當減少運動量。建議輕型心衰患者在運動時最好能有人陪護,備好急救藥物。陪護人員需提前了解一些關于心衰的急救知識,在察覺到患者狀態異常而又難以自我干預時,及時提供幫助,避免病情惡化。
合理飲食
心衰發展到中后期,患者會存在營養缺乏、失衡的情況,在此可為其提供優富含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肉、肉末蒸蛋、禽蛋、瘦肉等。日常可多吃些熱量含量低、纖維素含量高的粗糧,如玉米、小麥等,有利于胃腸道蠕動;適當吃些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瓜果,如櫻桃、獼猴桃、橘子、梨子、蘋果等。盡量少吃或者不吃不易消化、高熱量、高脂、高鹽的食物,如臘肉、腌肉、腌魚等,以及比較堅硬、油炸類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可能引發胃腸道反應,加重心衰癥狀;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嚴禁食用,如火鍋、燒烤、生魚片等;濃茶、碳酸飲料、咖啡要盡量戒掉。在飲食方式上,為避免給腸胃帶來較大負擔,建議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則,控制每餐進食量,一天安排6~8餐。
心理護理
心衰患者普遍缺乏生活信心,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要做好心理護理。日常生活中,應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幫助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建立良好的關系;鼓勵患者敞開心扉,在遇到不解的問題時能夠及時訴說,而非一直沉默,郁結于心;發揮患者家屬、朋友的作用,邀請患者定期聚會、外出游玩;當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時,要及時進行開導,必要時咨詢心理醫生。此外,在患者情況有所好轉時,可適時普及一些相關知識,提升其信心,并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
謹遵醫囑正確用藥
很多患者因對心衰缺乏足夠的了解,會根據自己的身體變化用藥,比如隨意停藥、換藥等,造成病情反復或加重。故護理人員應謹遵醫囑,提醒患者正確用藥,并要熟悉各類藥物的應用方法,如地黃類藥物、利尿劑、血管擴張劑、轉換酶抑制劑等,包括每日用藥時間、用藥量。在患者表示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后,需在醫生指導下確定新的用藥方案,以此保持病情穩定。
定期復查
心衰病情的治療是長期性的,故要定期到醫院檢查。一般是按照每3個月1次的頻率到醫院檢查心電圖、心功能,醫生會對病情進行評估,調整治療方案,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此外,護理人員也可以利用專業工具,對患者情況加以監測。如患者出現倦怠乏力、咳嗽咳痰、夜間憋尿、氣短等,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