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形復雜、氣候多變,任務要求較高,基層部隊在日常訓練時常常面臨著各種意外傷害的風險。而在醫(yī)療專業(yè)人員到達現(xiàn)場之前,官兵需要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進行急救處理。在此,總結了一些常見意外傷害的急救處理方法。
外傷出血
壓迫止血
對于較小淺表創(chuàng)口,使用干凈的紗布或棉片直接在出血區(qū)域上施壓,幫助血液凝固、閉合傷口,保持壓迫直到出血停止。
包扎止血
對于較深的傷口,使用干凈的紗布或繃帶包裹傷口,在包扎時施加適當?shù)膲毫椭寡W⒁獍灰^緊,防止影響傷肢的血液循環(huán)。
填塞止血
對于腋窩、肩部、口鼻以及有組織缺損的部位出血,將干凈的棉布或紗布填入出血的空腔或缺損處,待傷口止血后覆蓋上敷料,并施加壓力包扎。
捆綁止血
如果發(fā)生肢體的大動脈出血,可以采用止血帶捆扎出血肢體的近心端。將止血帶固定在適當位置并緩慢加緊,直至出血停止。要定時松綁以防壞死,通常每隔30 min松綁1次,恢復血液循環(huán)。但不能完全放開,防止出血再次發(fā)生。
心跳驟停
判斷傷員狀況
若訓練中有官兵突然出現(xiàn)呼吸停止、神志昏迷、瞳孔散大等癥狀,應考慮心跳驟停的可能,立即撥打緊急電話或者使用無線電聯(lián)系醫(yī)療人員,明確告知情況和位置,請求支援,并確保現(xiàn)場安全,不會對傷員造成額外威脅。輕拍傷員肩部并在兩側耳邊大聲呼喊,如傷員無反應,則可判斷無意識;觸摸頸動脈搏動,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攏,置于傷員氣管正中旁開2~3 cm,觸摸頸動脈搏動時間小于10 s。同時,觀察傷員有無胸廓起伏,簡單判斷有無呼吸。如果確定沒有呼吸,需進行心肺復蘇。
心肺復蘇流程
讓心跳驟停傷員平躺在地面上,方便進行胸外按壓。急救者雙手重疊放于傷員胸骨中下段1/3,肘關節(jié)伸直,用體重垂直向下按壓胸部,按壓頻率至少100~120次/min,按壓深度至少5 cm。由于胸外按壓非常耗費體力,應進行每5個心肺復蘇循環(huán),更換一名急救者。
清除傷員口腔內(nèi)的異物后,急救者一手緊捏住傷員的鼻子,避免呼吸時空氣從鼻孔逸出,確保每次吹入的空氣能夠進入肺部;另一手應輕推傷員的下巴,保持其氣道暢通無阻;深吸一口氣后緊貼著傷員嘴巴進行吹氣,每次吹氣時間約為1 s。
持續(xù)急救
若現(xiàn)場有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盡快按照設備指示進行操作。貼上體外電極片后,根據(jù)AED操作要求進行電擊。如果傷員恢復意識和呼吸,停止心肺復蘇,并將其放在安全的側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
骨折
穩(wěn)定傷員
快速評估傷員的意識、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如果出現(xiàn)心跳停止或大出血,立即進行相應的急救措施,再固定骨折部位;讓傷員盡量平躺并保持冷靜,不要隨意移動傷肢;特別是脊柱和頸椎骨折,錯誤的移動會導致更加嚴重的損傷。
骨折固定
對于鎖骨骨折,制作T形夾板,貼在患者背后,腋下和肩胛處墊上適合的軟墊。用適當?shù)慕墡⒀亢图绮糠謩e固定在T形夾板上。對于上臂骨折,屈曲手臂于胸前,使用夾板固定上臂的內(nèi)外側,用繃帶或布條纏繞固定,并將受傷臂懸掛支撐。對于前臂骨折,保持肘部90°屈曲,使用夾板固定前臂的前后側,使用布帶包扎,然后用三角巾懸掛固定傷肢。對于大腿骨折,稍微拉伸傷肢,將夾板放置在大腿的內(nèi)外側。外側夾板應從髖部到腳跟,內(nèi)側則從大腿根部開始,用繃帶或三角巾固定,并確保關節(jié)部位墊有足夠的軟墊。對于小腿骨折,使用長度適宜的夾板固定小腿的內(nèi)外側,上端要超出膝部,下端要跨過踝關節(jié)。保證骨突處有適當?shù)能泬|,并用繃帶或布條固定。對于脊柱和頸椎骨折,避免任何可能造成更進一步傷害的移動,如必須搬運,應使用硬擔架并保持脊柱直立。
轉運傷員
完成固定后,如果發(fā)現(xiàn)傷員手指或腳趾蒼白、發(fā)青、發(fā)涼或麻木,可能是繃帶過緊,應適當松弛后重新包扎。在環(huán)境寒冷的情況下,為防止傷員失溫,應提供保暖措施。在部隊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快將傷員安全地轉移到具備完善醫(yī)療設備的地方。
中暑
對于輕癥中暑,立即讓傷員平躺休息,頭部抬高,解開衣服,特別是脖領、腰帶等束縛部位,使用冰袋、濕毛巾進行冷敷。如果傷員神志清醒且無惡心嘔吐癥狀,可緩慢喂服淡鹽水或維生素飲料。
對于重度中暑傷員,應撥打急救電話,等待救援時持續(xù)進行降溫措施;確保傷員氣道暢通,防止因嘔吐等狀況導致窒息。在轉移傷員至醫(yī)院的途中,要繼續(xù)監(jiān)測傷員的生命體征,并采取物理降溫及補液措施。告知醫(yī)務人員有關傷員的具體情況,以便及時進行專業(yè)的治療。
食物中毒
在決定是否進行催吐前,首先要評估傷員的意識狀態(tài)和癥狀,以及其所攝入的物質(zhì)。如果傷員處于清醒狀態(tài),且未攝入如強酸、強堿等腐蝕性物質(zhì)或發(fā)泡物質(zhì),可嘗試催吐。利用干凈手指輕輕觸碰咽喉部引起嘔吐,確保傷員在催吐時保持正坐或略微前傾的姿勢,減少窒息風險。待傷員嘔吐后,喂清水或者淡鹽水,然后再次催吐,重復此過程3~4次,直到嘔吐物中不再有食物殘渣。催吐和嘔吐后,傷員可能會出現(xiàn)脫水癥狀,應該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zhì)。在完成現(xiàn)場初步急救后,盡快將傷員轉運至醫(yī)療機構進行進一步治療。
蛇蟲叮咬
蜂蜇傷
一旦被蜇傷,立即使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小心地將毒刺拔出。若刺難以拔出,不要擠壓刺入部位,避免毒液進一步擴散。根據(jù)不同種類蜂的叮咬,選擇相應的中和劑。蜜蜂蜇傷用弱堿性溶液如2%~3%的碳酸氫鈉溶液、肥皂水等;黃蜂蜇傷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醋或0.1%稀鹽酸沖洗。
蚊蟲叮咬
預防措施包括保持皮膚清潔,穿著覆蓋身體的衣物,食用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使用清涼油、風油精等驅蚊產(chǎn)品。被輕微叮咬后,用肥皂水清洗,涂抹地塞米松乳膏、醋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等。避免劃破或擠壓叮咬部位,以防感染。
毒蛇咬傷
被毒蛇咬傷后,使傷口部位盡可能放低,限制不必要的身體活動,延緩毒素在體內(nèi)擴散的速度。在被咬傷的肢體的近心端5~10 cm的位置綁上止血帶。止血帶應適度收緊,但不能過緊,每隔15 min要放松止血帶1~2 min,避免長時間血液循環(huán)受阻而導致肢體壞死。用手擠壓傷口周圍排出部分毒液,使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傷口。
如咬傷在24 h內(nèi),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切開傷口排毒,小心處理以防感染。使用蛇藥藥膏,或半枝蓮、七葉一枝花等中草藥,并盡快輸注抗蛇毒血清治療。在進行急救措施的同時,通知單位領導和衛(wèi)生部門,將危重傷員送往醫(yī)院作進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