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城鄉二元體制,我國的電影產業和電影事業齊頭并進。對應電影產品供給的商品屬性、公共屬性和準公共屬性,我國電影呈現出城市商業電影放映、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以及鄉鎮影院放映三種不同的運行機制。作為公共文化產品的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以法律和政策為保障,由政府主導供給,具有政治性、公益性和基礎性的特點,在放映內容、發行網絡、資金支持以及流程運作和過程監管上形成了一套上下銜接、標準化和清單化的運作體系。鄉鎮影院兼具商業和公共屬性,彌補了城鄉之間電影供給的差距,推動了城鄉電影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城鄉二元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 公共屬性 鄉鎮影院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我國電影行業的失范與規范問題研究》項目編號: 19YJC760092”階段性成果;北京社科基金《北京電影市場違法問題與監管機制研究》項目編號: 18YTC027成果。
內嵌于中國城鄉體制中的“商業-公共”的二元電影業結構,是深度根植于我國基本國情、源發自我國歷史脈絡的電影業結構。在這一結構下,我國的城市與農村從對電影屬性的認知到電影行業運作的模式,遵循的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體系,即電影產業體系和電影公共服務體系。
提到中國電影市場,以及分析電影市場的各項指標數據,評價的是電影生產和發行以及城市影院放映和觀眾觀影的情況。農村長期以來只是作為一種歷史敘述和別樣景觀,以內容主題呈現的方式被電影人所關注。廣袤的農村電影業何為?或因為在國際視野下,對比其他國家電影市場時并沒有可供參考的案例,我國農村的電影業長期處于被電影產業和市場研究“忽視”的狀態。下面從衡量電影市場的重要指標———觀影人次和人均觀影頻次的解讀入手,審視我國電影業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
在國際范圍內,觀影人次是與票房統計等量齊觀的橫向比較不同國家電影市場的核心指標。觀影人次,統計的是走進影院觀影的人的數量,即售出電影票的數量。很多國家在分析電影和電影業的市場表現時,會以觀影人次指標代替票房指標。比如韓國就以觀影人次來評估電影市場的熱度。與觀影人次相關的另一個指標叫人均觀影頻次,即該國(地區)的觀影總人次除以該國家(地區)的人口總數,所得到的是平均每個國民走進影院觀影的次數。觀影人次衡量一國電影市場的體量;人均觀影頻次衡量的是一國電影市場的潛力。
然而,當我國與其他國家橫向比較這兩項數據時就會產生判斷上的“偏差”和解讀上的“誤解”。以2023年數據為例,我國年觀影人次是12. 99億人次,即全年電影市場共售出12. 99億張電影票。如若按照國際通行算法計算我國國民的人均觀影頻次,就是12. 99億除以全國總人口數14. 1億,得到的數據是0. 92次,即中國人平均每年進影院觀影0. 92次。以0. 92的人均觀影數據進行國際市場比較,得出的結論就是,相對北美和韓國每年約4次的觀影頻次,中國看電影的頻次實在是過低了,由此就會形成“中國和其他國家相比存在至少4倍的差距,中國的電影市場仍有很大潛力”的誤判了。[1]
這個判斷是以“中國電影市場的人數等于全國總人口數, 12. 99億人次的觀影人次是全國觀影人口數量”為前提和假設的。觀影人次統計的是售出電影票的量,然而,占人口近40%[2]的廣大農村幾乎是沒有商業電影院。農民是在看電影,但是看的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電影。2023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觀影人次就有約4. 5億[3],并未被全國觀影人次數據所涵蓋。也就是說,我國電影市場的觀眾并不是以全國總人口為基數的。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在電影行業就體現為放映市場城鄉“斷裂”的二元格局。城市電影放映運行的是市場機制,是商業電影放映,這是與國際接軌的產業機制;然而,在中國農村電影放映運行的是公共服務機制,是公益電影放映,是由政府“送”電影下鄉,農村電影無論是放映還是觀影都不會產出具有市場和產業意義的票房。4. 5億的農村觀影人次真實發生了,但在觀影人次和人均觀影頻次的指標統計上并沒有被納入。因此,以0. 92次的人均觀影頻次進行國際市場的橫向比較是沒有統計學意義的,基于此得出的判斷和結論也是偏頗的。
被電影市場統計數據所“遺漏”的農村電影放映和農民觀影是我國電影行業研究需要重新審視和面對的最基本業情。在農村,看電影是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又是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農村的電影業遵循的是公共文化產品的運行機制,農村的電影放映是公益性質的放映。由此,區隔出中國電影的城鄉二元的運行體制即城市按市場機制運行,是產業;農村是按公益和公共運行,是事業。談到中國電影市場,無論是票房、產值,還是觀眾等均僅限于城市商業電影的討論。
電影是文化產品,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融合了商業屬性和文化屬性。什么類型的電影供給是商品和市場的,什么類型的電影供給又是公共和公益的呢?先從公共產品與商品的區分講起。
(一)公共產品與商業產品
公共的“公”對應的是私人的“私”。公共產品是相較私人產品而言的產品類型。公共產品具有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特點。使用的“非競爭性”,指的是一些人對某一產品的使用不會影響到另外一些人對該產品的使用。比如國防經費不會因為人數的多少而有變化;已制作完成的電影也不會因為觀看人數的數量而成本有增減。受益上的“非排他性”,指的是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不能為某個人或者某些人所有,無法將一些人排斥在使用過程之外。比如空氣污染的治理成果是具有非排他性的,是全民共享的。也正因為公共產品的這兩個屬性,生產公共產品就變得無利可圖,市場也就沒有動力去提供此類產品,然而這類產品又是公眾生活所必需的。于是,政府公共部門就相應地承擔起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責,如一國的環保、國防等由國家提供。
介于商品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還有一類產品叫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個人的使用不能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利,這類產品的消費可能存在競爭。由于公共的性質,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著擁擠效應和過度使用的問題。另一類準公共物品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由于消費“擁擠點”的存在,往往必須通過付費,才能消費,它包括俱樂部物品、有線電視頻道和高速公路等。
國家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即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4]電影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內容之一。除電影外,還有圖書、戲曲、廣播、電視等文化服務項目。根據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標準是根據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各地的實際需求、財政能力和文化特色而制定的,政府提供的服務內容和標準是動態調整的。
公共文化產品與文化商品的區別在于公共文化產品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由公共部門管理的具有公共性質的產品和服務,主要由政府承擔供給責任,我國也鼓勵經營性文化單位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文化商品是由市場提供的,具有經營性質,由市場主體為消費者提供的個性化且滿足個體更高層次需求的文化產品。因此,相對公共文化產品,文化商品的內容和服務層次更高,是更具有個性化的經營性的文化產品。
電影是我國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構成部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著眼于農村社會效益,依托農村的文化設施和服務網絡,國家對農村在文化資源上的傾斜,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為農村和農民提供的非營利性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范疇內的電影產品是公共文化產品。
(二)商業、公共和準公共的電影產品供給
我國電影產品在供給主體上分為:政府主導供給、市場主導供給、“政府+市場”供給三種方式。“政府+市場”即政府以引導、購買服務或補貼獎勵等多種方式由市場供給的方式。
在我國,電影作為公共產品的供給有兩個維度:一是按照群體的身份特性區分。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群體,由所在學校組織的觀影就屬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范疇。在《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23》[5]中明確了我國中小學生每學期至少在學校組織下觀看兩次優秀影片的標準,這項經費由教育部財政支出。在《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二十八條中也規定國家教育、電影主管部門可以共同推薦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并采取措施支持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費觀看,由所在學校組織安排。另一個維度是按照城鄉行政地域區分,將農村電影放映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
準公共文化產品是針對群體身份區分出的電影產品和服務。按照年齡、職業身份,針對“未成年人、老人、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城鎮低收入居民”等群體,國家鼓勵電影院以及從事電影流動放映活動的企業、個人采取票價優惠、建設不同條件的放映廳、設立社區放映點等方式為他們提供觀影的便利,地方政府可發放獎勵性補貼予以支持[6]。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是我國政府針對農村和農民提供的電影公共文化服務。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在運行上具有政治性、公益性和基礎性的公共屬性,在執行落實上具有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事權責任和支出責任的標準化、清單化和法律化的特點[7]。
(一)公共屬性與農村公益電影放映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公共屬性體現在政府為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的特點上,在產品的供給和服務上具有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的政治性、公益性和基礎性特點。
1.政治性:即意識形態性
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公共文化的方向和目標,反映公共職能的組織、公共服務的供給、公共文化藝術領域的理念和目標等方面。公共文化的提供主體是國家,在提供產品的選擇上更多地體現為國家意志,即國家引導人們了解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國家通過文化產品的供給達到對人民教育、審美、學習、科學普及等目的,旨在凝聚文化共識和形成文化認同,即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電影在內容供給上的政治性。2024年農村放映訂購的故事片中改編自“燃燈校長”張桂梅真實事跡的傳記電影《我本是高山》,以及《京門烽火》《突破口》《浴血大別山》《血戰狙擊嶺》等戰爭題材影片[8]均體現出影片的愛國主義教育色彩。
雖然農村電影放映內容已經盡量縮小與城市電影放映的差距,但作為公共文化內容的電影產品供給與城市的大眾文化市場選擇還是有所不同的。農民可以在農村電影放映的影片選擇上體現出一定的自主性,然而上映影片無法做到和城市商業院線同步,因此可選擇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相較而言,作為商品的大眾文化能在更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不僅消費者可以在影片選擇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權,也能看到新上映的多類型的電影內容。
2.公益性:即非營利性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公益性”即電影的供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基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以普遍實現社會公共權益為準則,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方是地方人民政府,公益性文化單位應當創造條件向公眾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電影放映;同時,鼓勵一些經營性的文化單位提供免費或優惠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9]。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國家是“送電影下鄉”,農民觀影不需要付費,由地方政府結合當地文化經濟和地方財政的實際情況組織實施。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的資金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財政支持范圍囊括了電影設備、片源采購、放映宣發和放映員的勞務費等放映活動所產生的全部費用。以2008年為例,全年中央財政拿出5億多元支持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其中2億元采購設備和3. 3億元用于放映補貼。2010年,財政部出臺新政策,將公益場次補貼由每場100元調整為每場200元。[10] 2015年12月,財政部下發了《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將農村電影放映由設立專項資金賬戶改為納入多個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整體資金賬戶,也就是把看電影與讀書看報、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地方戲、文化設施、文體活動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打包為一個資金科目,并賦予市、縣財政部門“結合地方實際情況,統籌安排一般項目補助資金”的自主權。[11]
3.基礎性:兜底原則
公共文化服務惠及全體人民,為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具有服務供給的基礎性特點,即遵循兜底原則。公共服務滿足的是人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而不是更高階的個性化的文化需求。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在放映的時間和場所上是相對固定的,無法像城市院線一樣提供豐富的電影產品、自主的觀影時間和視聽效果佳的觀影環境;在放映內容選擇上具有局限性,無法實現與商業院線的同步上映。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也會隨之變化。國家在縮短商業影片尤其是“大片”從城市院線到農村院線的窗口期;開展標準化放映,穩定和提高放映質量;進行固定放映點建設,優化觀影環境,致力于提高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服務水平。盡管如此,農村公益電影觀影與城市影院商業觀影仍有一定差距。
(二)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政策支持體系
通過國家層面的立法保障,以及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在執行上以列清單的方式進行標準化運作,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一套自上而下、各具特色的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政策支持和規范體系。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起源于1998年國家提出的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即到21世紀初,基本實現全國農村電影“三個一”的目標: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通過此工程,逐步恢復了新中國初期在農村文化政治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農村電影放映活動和放映隊伍。2006年“2131工程”正式確立為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并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大農村地區按照“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購買、農民受惠”的發展思路,逐漸構建起了公共服務與市場運作相協調,固定放映與流動放映相結合的農村電影公共服務體系。
1.立法上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電影產業促進法》均在立法層面明確了農村公益電影的地位。《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12]規定國家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重點增加農村地區電影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向農村提供符合農村特點和需求的電影。《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要求國家要加大對農村電影放映的扶持力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納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活動給予補貼。[13]
2.標準化落實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已經形成了覆蓋全國、上下銜接,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個性的標準化的服務體系。[14]國家層面確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具體情況制定事權責任和支出責任的標準化和清單化的指標體系。
《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23》[15]中第77條“觀賞電影”保障條款規定為農村群眾提供數字電影放映服務,每年國產新片(院線上映不超過2年)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支出責任。
國家層面出臺的規范和保障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的文件有:《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補貼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補貼管理實施細則》《廣電總局關于推動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等文件,對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具體實施予以了詳細規定。2007年出臺的《農村數字電影發行放映實施細則》規范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的補貼制度,補貼金額標準“應按照各省制定的場次補貼辦法,由各院線公司向本地電影主管部門申報領取后,保證足額兌現并按時發到放映隊”。
各級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當地的農村電影服務標準和實施細則。如浙江省是“深化農村電影發行放映體制改革試點省”,出臺了大量規范性文件,主要有《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農村電影放映服務的通知》《關于推進農村電影發行機制改革的通知》《關于推進農村電影室內固定放映點建設的通知》《省新廣局、省財政廳關于深化農村電影發展放映體制改革的通知》《關于加強實行農村電影放映統一供片的通知》等。[16]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是標準制定和執行的責任主體,明確當地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種類、數量和水平。不論國家制定的指導指標,還是地方政府的實施標準,最終都需要通過縣一級政府組織實施落地。
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服務網絡是由國家農村數字電影服務平臺的建設運營、數字電影流動放映設備購置和維護、影片公益版權購買以及節目加工制作等功能組成,為農村電影放映活動順利開展提供運作平臺和技術支撐的系統性工程、基礎性工作和前提性條件[17]。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在放映內容、發行網絡、資金支持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運作體系。
(一)放映內容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片源由國家電影數字節目中心供應[18]。電影片源采購和片庫建設,是由國家層面指導選片,每年選擇不低于60部專供農村放映的故事片和不低于30部科教片[19]。政府出資,電影數字節目中心委托中影新農村數字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統一進行電影放映的版權采買[20],建設片庫,在電影數字節目交易平臺(www. dfcc. org. cn)上發布影片信息供各農村數字院線公司選擇。各農村數字院線公司根據農民和放映隊的需求訂購節目和場次。
截至2024年4月,電影數字節目交易平臺(www. dfcc. org. cn)可供訂購的影片約有4900部,電影放映員可以在片庫中訂購想要放映的電影內容。根據《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補貼管理實施細則》規定“放映1部故事片或1部長紀錄片(90—120分鐘)或1部長科教片(90—120分鐘)為一場,短科教片累計放映3-5部為一場。”[21]
故事片庫以商業院線上映的國產電影為主,也包括了熱門進口電影。但無法實現與商業院線電影同步上映,存在從城市院線到農村院線的窗口期。國家致力于縮短商業影片的窗口期,提高影片供給的品質。《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規定為農村群眾提供數字電影放映服務每年國產新片(院線上映不超過2年)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截至2024年3月的4870部影片中,包括了2021年補充的新片206部,涵蓋了當年34部票房過億的商業大片[22],以及2022年以來出品的影片230余部。2024年2月10日登陸商業院線的春節檔電影《飛馳人生2》在還未在商業院線完全下線且尚未上線流媒體平臺的情況下,于4月2日已登陸電影數字節目交易平臺[23]。故事片庫也涵蓋了一些針對農村市場定制,在農村首映的影片,其中, 2021年有183部[24]。
除了故事片外,還有戲曲片、科教片、紀錄片。其中,科教片數量眾多,難在城市商業影院見到的科教片在農村電影公益放映中非常普遍,內容涵蓋面也頗廣,如《網絡詐騙防范常識》(出品單位:山東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如何實施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出品單位:北京旭日平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樣預防兒童缺鋅》(出品單位:煙臺市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等,科教片時長多在20分鐘左右。單次放映科教片,會按照科教片的時長放映3-5部。
農村電影放映的影片數量類型豐富,也能在一定窗口期內填充進城市院線熱門電影,科教片更充分地體現了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公益屬性。農村公益版權的數字影片只允許在縣城非專業放映點和縣城以下的廣大農村放映。
(二)發行網絡
農村公益電影發行放映體系與城市電影發行放映體系并行,自成一體。農村公益電影發行放映網絡按照市場方式運行,從中央到地方發行,各地按行政區域和級別成立院線形成網絡格局。中央層面,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華龍電影數字制作有限公司、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和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等5家單位聯合組建的中影新農村數字電影發行有限公司,接受國家委托,負責全國農村公益電影的發行工作,建立可供放映選擇的版權庫,在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服務平臺發布影片信息,接受訂閱、統一結算和統計數據等。各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每年與中影新農村數字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簽訂訂片合同,由該公司向各地院線發行影片。
各地方基本上都組建了以市(地)為龍頭,各縣(包括縣級市)參股的農村數字流動院線。院線向電影主管部門備案,享受公益版權節目和政府場次補貼。農村數字院線以行政區劃為單位運行,如山東省有省級院線山東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各市還有市級院線有如聊城市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等,從中央到省到市級的數字電影發行網絡確保了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的落實。
我國已成立農村流動數字電影院線345條。2023年全國共有開展電影公益放映的農村數字電影院線262條,[25]農村公益電影發行暢通。在“十二五”期間,全國農村每年訂購電影均超過870萬場,觀眾人次保持在12億以上[26]。
農村電影放映具體由農村放映隊和農村放映員完成影片的送達和播放。以山東省為例,放映員隊伍由當地農村的農民組建,這樣放映員能更好地深入了解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種植、養殖特點以及地方的經營狀況、觀眾愛好,有重點的選擇放映符合當地群眾個性化需求的科教片和故事片。截至2023年,我國已經有4. 2萬支農村放映隊服務各地農民觀影。[27]
(三)資金支持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運作的關鍵是持續投入公共資金,其運作成效與公共資金投入力度密切相關。《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納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活動給予補貼。農村電影公益場次補貼是指國家財政為保障農民群眾觀看公益電影,對放映活動進行的補貼。[28]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錢來自哪里?又是如何分配的?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23》[29],電影服務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支出責任,牽頭單位是中宣部。《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補貼管理實施細則》規定,每村每年放映12場電影,場次補貼最低為100元/場,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按比例補貼,如西部地區中央財政補助80元/場,地方財政最低補助20元/場;中部地區由中央財政補助50元/場,地方財政最低補助50元/場。各地可根據當地運營成本適當提高發放標準,場次補貼由地方財政自行解決。如山西省補貼標準為每場公益電影財政補貼200元,資金來源按照中央和地方1∶1的比例分擔,省市縣按照4∶3∶3的比例分擔[30]。天津市“自2012年起,將全市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補貼調整為每場不低于200元”[31],場次補貼主要用于放映人員勞務、放映人員養老與人身意外保險、放映技術服務費(含影片片租),以及其他直接用于電影放映環節的費用。
(四)流程和監管
為保障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落實,各地方政府在放映流程和監督管理上實行精細化和標準化管理。比如對放映宣傳流程的規定,要求放映員提前三個小時到達放映村莊,安排宣傳時間,“進村前路過田間地頭,車載喇叭及放映員攜帶的擴音設備播放當日放映消息,并將宣傳單發放給各位正在勞作的村民。進村后,駕車利用車載喇叭走街串巷宣傳,分發宣傳單,張貼海報。”與村莊放映聯系人及時溝通,用村廣播喇叭連續播放放映信息,在村民回村吃飯的時間,重點播放。宣傳車進村后,以10公里/小時的速度沿村內各主次通道巡回2-3遍(根據時間安排,最少2遍)等[32]。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補貼按場次計算,場次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政府通過加強技術監管,設置了監督平臺信息回傳的方式,確定具體放映的場次。放映員到達放映地點后,做好各項放映準備工作后,隨即利用監管模塊拍攝一張現場布置照片。每次放映,待片尾字幕播放完再終止放映,否則會造成該場放映“結束時間為空”,被監管平臺統計為異常場次。而且在放映過程中,放映員還要利用相機或手機從放映現場的各個角度拍攝至少3張照片,全面反映放映情況。對技術監管平臺未能全面覆蓋的區域,加入了人工審核作為補充,以時間、片名、照片、片長、地點等五個條件判斷場次的有效性。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從1998年以“2131工程”開始,就以公共服務的運作方式貫徹實施,在二十余年的發展完善過程中,構建出了與城市商業電影運作不同的資金來源、內容供給和發行放映的體系。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在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以及維護邊疆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我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品牌。然而,作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無法覆蓋到個性化的和更高階的服務內容,其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送電影下鄉”等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易受天氣等不可控因素影響,送下鄉的電影種類較為單一,不能滿足農民對文化生活的多樣化需求,導致農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33]隨著農村經濟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文化娛樂生活也在向城市看齊。在廣大農村有很大一部分人,特別是青年群體,希望在視聽技術水平更高的商業影院和“城里人”一樣在第一時間看到新上映的院線大片。然而,由于距離城市較遠,這部分更高層次的觀影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因此,鄉鎮影院就成為統籌城鄉一體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著力點。
(一)鄉鎮影院聯結城市與鄉村
鄉鎮影院兼具商業和公共屬性,調和了農民的基礎性觀影和高階觀影需求。鄉鎮地處若干村子的連接點和聚集地,鄉鎮影院可為農民提供不同于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鄉鎮影院依照城市影院運營,尤其是能與城市院線同步上映新片,極大地調動了向往城市文化生活的青年人的觀影積極性。也正因此,介于商業和公共服務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鄉鎮影院在市場需求和政府鼓勵的雙重背景下被提出來。
鑒于我國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均衡,鄉鎮影院在部分地區率先萌出。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的第一家多廳影院橫店電影城(古民居店)于2013年開業。該影城建有5個標準影廳,其中4個為3D廳,可同時容納800多人觀影。[34]國家層面的大力倡導是從2018年的《關于加快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開始的。該意見提出要對新建或改擴建并加入城市院線的鄉鎮電影院給予資助,每家不超過30萬元。之后,以江蘇為代表的部分經濟發達地區走在了全國的前端,以試點方式推進鄉鎮影院建設,先富起來的一批鄉鎮率先建設鄉鎮影院。2021年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鄉鎮影院,到2035年我國建成世界電影強國之際,作為銜接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和城市商業電影放映的鄉鎮影院將成為新的增長點。
我國鄉鎮影院的建設已逐步鋪開。截至2023年底,我國有縣級影院2784家、鄉鎮影院2619家,分別占比19. 34%和18. 19%。[35]與此同時,由于各省市經濟文化差異大,建設的先后程度不一。一些經濟文化較為發達、電影市場繁榮的省份和地區,如江蘇省、上海市等地的鄉鎮影院建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江蘇省鄉鎮影院的數量從2019年年初的174家增加到2021年10月的336家,鄉鎮影院票房產出3. 05億,占到2021年全省總票房的16. 6%[36]。2023年春節檔,江蘇省鄉鎮影院票房產出達1. 94億元,觀影人次394. 83萬人,占到全省總票房的22%和總觀影人次的23%。[37]蘇州全市鄉鎮影院覆蓋率已接近80%,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二)鄉鎮影院的準公共服務運營
鄉鎮影院融合了商業放映和農村放映的特點,即鄉鎮影院建設在鄉村結合地的鄉鎮,面向的群體是廣大農民,然而放映場所和放映內容又與城市影院對標。據國家要求,鄉鎮影院的建設規格要達到2個以上放映廳,座位數不少于100個,安裝2K以上的數字放映設備,且加入城市院線[38]。
鄉鎮影院結合了政府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經營的雙重特點。在建設資金來源上,作為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事業,鄉鎮影院得到了來自中央和地方的直接資金支持。以江蘇省為例,該省的鄉鎮影院建設在得到中央層面政府補貼的基礎上,江蘇省對每家影院再補助50萬元;在管理運營上,江蘇省的鄉鎮影院得到了國企江蘇幸福藍海院線在資金投入、管理建設方面的幫扶,江蘇幸福藍海院線在諸如項目選址、商務談判、成本控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指導和幫助鄉鎮影院建設,提高鄉鎮影院的運營效益[39];在放映內容和運營方式上,鄉鎮影院放映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點,由地方政府購買服務,發放免費觀影券、組織包場、“商業+公益”放映等多種方式,為農村居民提供優質放映服務。
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是電影產業和電影公共服務體系齊頭并進的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中國各地域、各層級人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為根本目標的高質量發展,是納入我國城鄉統一化和城鄉融合戰略規劃中的高質量發展。基于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基本國情建構起來的法制化、標準化和清單化的覆蓋全國、上下銜接,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個性的電影供給公共機制,是全球電影業發展和完善的創新之舉。
注釋
[1]文依. 中國電影年度票房1000億元不是夢.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EB/ OL]. (2015-03-30) [2024-04-05]. https: / / www. thepaper. cn/ newsDetail_ forward_ 1316211
[2]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23 [EB/ OL]. https: / / www. stats. gov. cn/ sj/ ndsj/2023/ indexch. htm
[3]數據來源:國家電影局.截止日期: 2023年12月31日.
[4]新華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EB/ OL]. (2016-12-26)[2024-04-05]. https: / / www. gov. cn/ xinwen/2016-12/26/ content_ 5152772. htm
[5]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EB/ OL]. (2023-07-30)[2024-04-05]. https: / / www. gov. cn/ zhengce/ zhengceku/202308/ P020230810416 348836015. pdf
[6]根據《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二十八條“國家鼓勵電影院以及從事電影流動放映活動的企業、個人采取票價優惠、建設不同條件的放映廳、設立社區放映點等多種措施,為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城鎮低收入居民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等觀看電影提供便利;電影院以及從事電影流動放映活動的企業個人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對其發放獎勵性補貼。”
[7]李國新.關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9 (7): 6.
[8]車雪瑩.農村流動數字電影市場(2024年3月1日—2024年3月7日): 2024年第10周農村電影市場點評[N].中國電影報, 2024-03-13: 12版.
[9]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第二十九條[EB/ OL]. (2016-12-26) [2024-04-05]. https: / / www. gov. cn/ xinwen/2016 - 12/26/ content _ 5152772. htm
[10]林莉麗.新中國70年農村電影放映發展回眸:不斷提高公益放映影片的供給質量,讓農民充分享受到電影改革發展成果.中國電影報[EB/ OL]. (2019-09-18) [2024- 04- 04].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EtXwdFbEl_ xxo9ImyfD7Rg
[11]林莉麗.新中國70年農村電影放映發展回眸:不斷提高公益放映影片的供給質量,讓農民充分享受到電影改革發展成果.中國電影報[EB/ OL]. (2019-09-18) [2024- 04- 04].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EtXwdFbEl_ xxo9ImyfD7Rg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7)第三十五條中明確國家重點增加農村地區圖書、報刊、戲曲、電影、廣播電視節目、網絡信息內容、節慶活動、體育健身活動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面向農村提供的圖書、報刊、電影等公共文化產品應當符合農村特點和需求,提高針對性和時效性。
[13]《電影產業促進法》(2017)第二十七條國家加大對農村電影放映的扶持力度,由政府出資建立完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服務網絡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村電影放映,不斷改善農村地區觀看電影條件,統籌保障農村地區群眾觀看電影需求。
[14]李國新.關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9, 45 (04): 4-11.
[15]《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第77條規定為中小學生觀看優秀影片提供保障服務;為農村群眾提供數字電影放映服務。保障每名中小學生每學期至少觀看2次優秀影片。每年國產新片(院線上映不超過2年)比例不少于1/3。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支出責任。
[16]柳斌杰,聶辰席,袁曙宏.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7: 130.
[17]柳斌杰,聶辰席,袁曙宏.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7: 126.
[18]作者注:電影數字節目中心成立于2004年,訂閱影片的片庫網址是: http: / / www. dmcc. org. cn/ eportalapply/ application/ dmcc/ ypkc. jsp
[19]廣電總局.農村數字電影發行放映實施細則[EB/ OL]. (2007-05-25) [2024-04-03]. https: / / www. chinafilm. gov. cn/ xxgk/ zcfg/ gfxwj/ ncdyfygc/200705/ t 20070525_ 1515. html
[20]作者注:采購的版權是電影的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版權,在版權放映的主體和對象上是有限制的。
[21]廣電總局.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補貼管理實施細則[EB/ OL]. (2008-12-17)[2024-03-23]. http: / / www. dmcc. org. cn/ mainSite/ xw/ zcfg/453558/ index. html
[22]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 2021年12月農村電影市場盤點[EB/ OL]. (2022-01-17) [2024-03-23]. http: / / www. dmcc. org. cn/ mainSite/ xw/ scdt/ qgmyscdp/1280831/ index. html
[23]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 2024年第13周農村電影市場點評來[EB/ OL]. (2024-04-02) [2024-03-23]. http: / / www. dmcc. org. cn/ mainSite/ xw/ scdt/ qgmzscdp/ 1320452/ index. html
[24]李霆鈞. 2021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新增34部“億元票房大片”中國電影報[EB/ OL]. (2022-01-08)[2024-03-23].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0jIw1e 0GB9dJxtH-LelSzw.
[25]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 2023年12月農村電影市場盤點[ EB/ OL]. (2024 - 01 - 09) [2024 - 3 - 23]. http: / / www. dmcc. org. cn/ mainSite/ xw/ scdt/ qgmyscdp/ 1315982/ index. html
[26]鄭中砥. 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在寧波全國農村電影工作座談會上表示,打響農村電影放映的品牌,中國電影報[EB/ OL]. (2016-10-13) [2024-3-23].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JSTv0Hv7nhJlyuXKG45JmA
[27]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 2023年12月農村電影市場盤點[ EB/ OL]. (2024 - 01 - 09) [2024 - 3 - 23]. http: / / www. dmcc. org. cn/ mainSite/ xw/ scdt/ qgmyscdp/ 1315982/ index. html
[28]柳斌杰,聶辰席,袁曙宏.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7: 127.
[29]國家發展改革委等.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EB/ OL]. (2023-07-30) [2024-04-05]. https: / / www. gov. cn/ zhengce/ zhengceku/202308/ P02023081041 6348836015. pdf
[30]山西省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補貼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EB/ OL]. (2015- 09- 16) [2024 - 03 - 25]. http: / / www. 360doc. com/ content/15/0916/16/1800450_ 499551432. shtml
[31]天津市財政局. 關于調整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補貼標準的通知[EB/ OL]. (2012-10-30) [2024-03-25]. https: / / law. esnai. com/ do. aspx? controller =home&action=show&lawid=125482
[32]山東省農村公益電影標準化放映實施辦法. [EB/ OL]. (2017- 04- 26] ) [2024- 03- 25]. https: / / baike. baidu. com/ item/山東省農村公益電影標準化放映實施辦法/20713553? fr=ge_ ala
[33]劉天元,王志章.稀缺、數字賦權與農村文化生活新秩序———基于農民熱衷觀看短視頻的田野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 2021 (3): 114-127.
[34]東陽文化旅游體育.一個鎮兩家影院,看大片無問西東,橫店影迷有福了! [EB/ OL]. (2019 - 02 - 27)[2024 - 03 - 25].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yvzr 3Rx6x5-lPRnqCQCGeQ
[35]姬政鵬. 2023中國電影院線影院發展備忘[N]. 中國電影報, 2024-01-16.
[36]包曉.鄉鎮影院的江蘇實踐[ J].
視聽界, 2022(03): 88-90.
[37]李霆鈞.江蘇省春節檔票房8. 67億躍居全國首位,鄉鎮影院成為票房增長“新勢力”[EB/ OL]. (2021-02-22) [2023-03-11].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__biz = MzA3NDYzMDA3Mg = = ∣ = 2649967803&idx = 1&sn = 3acc46e759c6bee40a6e62f387c1b9f0&ch ksm = 877b3a6cb00cb37a38c433143304ec467224169a2e5 d2f5dab2ab3154466c7785f38179bd3e4&scene=27
[38]“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EB/ OL]. (2021-11-05) [2024-3-23]. https: / / www. bjdyj. gov. cn/ zwxx/ tzgg/ c03eabef584a4769911e2272317a84c3/ 0130c71b32ce4d50a7baac2d87b95731. pdf
[39]包曉,鄉鎮影院的江蘇實踐[ J].視聽界, 2022(3):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