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內的黑人馬拉松跑者,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5月22日,中國田徑協會補充修訂《路跑賽事管理辦法》,規范賽事市場化競爭秩序與運動員的邀請、參賽和管理事宜,初步劃定了特邀運動員的身份和類別,明確賽事贊助商權益的邊界。
這一次,最新版《中國田徑協會路跑賽事管理辦法》發布,是因為一些賽事“出現了競賽組織混亂、商業競爭不規范、特邀選手參賽管理無序等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問題的背后,是黑人跑者赴中國掘金,帶來的種種現象和影響:中國選手沖刺被攔“拱手讓冠”黑人跑者、黑人跑者助中國選手奪魁、黑人跑者賽場爭執險些大打出手……
與此同時,關于黑人跑者背后“操盤手”的傳說,也為本該展現體育精神的運動賽事蒙上一層銅臭味。
對于普通跑者和普通市民來說,奪冠者是誰,本與己無關,但當從網上獲悉“每年黑人選手至少從中國拿走4000萬以上人民幣”或“黑人跑者壟斷馬拉松冠軍”等消息時,往往萌發斬斷黑人跑者“掘金路”、讓位本土跑者的想法。
黑人跑者扎堆,馬拉松背后的生意經,究竟如何運作?
我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參加過數十個路跑比賽。作為一名只為安全完賽的平民選手,我常以“享受比賽”為由,安慰自己的龜速—無論是全程馬拉松還是半程馬拉松,都沒有機會靠近精英選手區。只有很偶然的情況下,在設置折返路線的跑道上,見到左邊賽道上呼嘯而過的精英跑者。
不管是黑人跑者還是中國跑者,都在周圍跑者激動的歡呼聲中無動于衷,絕塵而去。他們的速度往往是普通跑者的2-3倍。
我一位好友是馬拉松賽場上的市民精英選手,即使虐爆無數普通跑者,也表示自己沒有資格與專業選手同場競技:“其實我經常跟黑人選手一起起跑,但是一跑起來,很快就沒法看到他們的身影了。”
黑人天生就會跑,這是普羅大眾的共識,對于黑人跑者在中國馬拉松賽場上奪冠、斬獲獎金,一開始,大多數人悉數接受,甚至感慨,來自非洲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黑人選手,通過跑步,為自己的人生打開了一扇門。
然而,當馬拉松熱為中國帶來全年近千場比賽,當比賽獎金競相攀升、籌碼水漲船高,馬拉松對于某些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比賽,而是“生意”。
我最近一次參加路跑比賽,是南方某三線城市的半程馬拉松比賽。在比賽直播中,最吸睛的是穩居隊伍前方的黑人跑者。
馬拉松對于某些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比賽,而是“生意”。

這座文化旅游城市單日人流量可達26.28萬人次,但迎來送往間少有黑人,本土居民對于“黑面孔”固然感到稀奇,而更重要的是,本以為只能在電視轉播的比賽中才能見到的黑人選手,竟然蒞臨這個小賽事,仿佛一下子為比賽“鍍”上了“黑金”。
事實上,這個比賽的獎金并不算豐厚,男、女第一名獎金為稅前1萬元,與國內許多金牌賽事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2023年,上海馬拉松提升了賽事名次獎金,成為當時國內獎金最高的賽事,全程馬拉松項目男女冠軍獎金高達5.5萬美元。今年5月15日截止報名的2024成都馬拉松,24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總額創新高,而馬拉松項目的冠軍選手如能達成設定的成績要求,將獲得高達5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有業內人士認為,成都馬拉松此舉有可能再度推高國內馬拉松賽事的獎金水平。
事實上,這個“生意”的受益者,并不僅僅是黑人跑者,而是“善跑者”。據公開數據,2023年3月的無錫馬拉松上,中國馬拉松名將何杰和楊紹輝因為分別打破國內記錄,各自斬獲155萬元、126萬元獎金,后來又分別得到贊助商155萬元、247萬元的獎勵。這一年,楊紹輝總計獲得近500萬元獎金。
中國選手在馬拉松比賽中不斷突破記錄,中國跑者和中國觀眾引以為豪,但黑人跑者依然占據著國內大多數馬拉松比賽的前三名,而且有來者越來越多之勢。
對于馬拉松經紀公司來說,這更是樂見其成的好事,他們能從旗下運動員的獎金中分一杯羹。有人透露,目前國內活躍著4到5家掌握非洲籍簽約運動員的經紀公司,每年黑人選手至少從中國拿走的獎金在4000萬元人民幣,其中15%-40%是支付給經紀公司的傭金。
事實上,中介產業是體育產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體育經紀人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連接運動員、俱樂部和贊助商的橋梁。在國際田聯注冊的經紀人中,不乏國際馬拉松生態鏈中的叱咤風云者,但中國的經紀人只屬于“后進者”。

黑人跑者依然占據著國內大多數馬拉松比賽的前三名。
目前,中國馬拉松賽場上為黑人跑者充當經紀人的有幾種。一種是在國際田聯注冊的經紀人,他們本身有一定的人脈和資源,甚至擁有技術,通過在黑人跑者發源地舉辦訓練營,發掘培養人才,輸送到中國參加比賽。
因為熟知國內馬拉松圈子,這些經紀人有機會根據跑者的情況,與商業馬拉松進行談判,談判的目標主要是出場費—出場費與完賽成績掛鉤,如果成績達不到合同簽訂的水平,出場費會按比例打折,而這部分存在商榷空間。在這個時候,經紀人代表黑人跑者,謀取彼此的共同利益。
但也有“經紀人”并不認為自己和黑人跑者是利益共同體,而是把他們當作自己掘金的“工具”。在公開報道中,就有“經紀人”把黑人跑者連蒙帶騙地帶到中國,一股腦子參加多個比賽。
跑者竭盡全力完成任務,以為實現致富夢,結果發現獎金扣除所有支出、20%的稅費和25%的提成后,所剩無幾。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經紀人”其實只是“介紹人”,他們用“霸王條款”讓黑人跑者幫自己“打黑工”。
還有一種特別的“經紀人”,雖然也屬于“介紹人”角色,但區別于上述的“黑中介”,而是來自黑人跑者家鄉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在中國的馬拉松熱中嗅到商機,在家鄉發掘善跑者前來參加比賽,獲得獎金后共享,屬于“路漫漫,情深深,異國他鄉共打拼”的成功案例。

有人對于黑人選手來襲感到忿忿不平,“憑什么錢都給了他們掙了”“難道不能拒絕他們報名嗎?”
張震鵬是資深跑者,也是牽頭創辦北京鳥巢半程馬拉松的賽事運營者。他更注重規則的重要性:“除了選拔性質的錦標賽,或者有特別要求的邀請制比賽,像城市馬拉松這種比賽,采取的是開放辦賽的模式,這就是競技體育的規則,黑人運動員擁有參賽的資格和權力。”
對于許多城市的標牌賽事邀請外籍運動員參加,他解釋,是因為世界田徑聯合會對比賽的成績有要求,否則影響評標,而中國選手的成績不一定能達到要求。
最新版《中國田徑協會路跑賽事管理辦法》中就明確提出,世界田聯標牌(含白金標、金標、精英標和普通標牌)賽事組委會,應遵守世界田聯競賽與技術規則、世界田聯標牌路跑賽事規程及《中國田徑協會路跑經紀人管理辦法》,規范管理賽事合作的經紀人,及邀請的國際精英運動員。
“我們必須承認,跑步確實是黑人運動員的天下。”不過,對于非標牌賽事也要邀請黑人跑者“鍍黑金”這種做法,張震鵬覺得并非必要:“其實可以選擇更有意思的選手組合。”
有人更直言,除了世界田聯標牌賽事外,可規定任何賽事都不允許特邀外國運動員參賽,而標牌賽事按照等級高低,限定邀請外國選手的名額,就可以“從源頭上堵死‘黑人運動員產業鏈’”,且“倒逼賽事方邀請真正的世界頂級巨星參賽,而不是搞一些冒牌高手糊弄投資方”。
但張震鵬更希望強調賽事設計、設置的重要性。2015北京鳥巢半程馬拉松賽是實現張震鵬“全民皆跑者”理念的比賽。比賽旨在鼓勵業余選手參加,在世錦賽的賽道上跑進鳥巢,設定了不對境外選手開啟報名的規則,按照年齡段細分組別,鼓勵普通人創造成績。
“最終獲得男子冠軍的是北京的一名保安,得到1000元的獎金。”張震鵬回憶道,“希望平凡的人都有機會在賽場上展現自己的高光時刻。”
我留意到,上述的三線城市半程馬拉松設置的規則是為前100名頒發獎金,還專門設置了“市民獎”,男女跑者前20名均可獲獎,男、女第一名獎金為3000元,以激發市民的參賽積極性和自豪感。
一名得獎的市民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激動心情:“生平第一次因為跑步‘掙錢’,老婆再也不說我因為跑步‘玩物喪志’了!”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