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俄羅斯的監獄,以及關押罪犯的寨堡和要塞,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莫斯科布提爾卡監獄。它修建于1775年,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特維爾區;另一座是圣彼得堡的立陶宛城堡,始建于1323年。
但這兩座監獄都比不上托博爾斯克監獄有名。因為當時全國囚犯不分男女老幼,判刑之后都匯集到此地關押,之后再被遣送至其他監獄或者流放地。
沙俄時期,被押運到俄羅斯歐洲部分監獄的犯人50人一組,被押運至西伯利亞的囚徒為200人一組。男女犯人徒步同行,到達過夜點再將他們分開關押。男犯戴手銬腳鐐,女犯只戴手銬。
囚徒邊走邊乞討,乞求路人施舍,因為他們手中的錢不足以支付沿途的吃喝,要是運氣好的話,一路可以討到幾十或者幾百盧布。隨隊獄警經常勒索囚犯。比如囚犯只要賄賂獄警,便可搭乘一段馬車,早一些抵達下個過夜點,占個暖和舒適的鋪位睡覺。
俄羅斯監獄為節省押運成本,將判處流放的犯人一同押運。而流放犯則判得比較輕,看押也寬松。獄警看到有的流放犯和監獄犯長相相似,便做起了“掉包”生意。他們收受監獄犯的賄賂,將他們變成流放犯。這樣,監獄犯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復自由之身。
俄羅斯人種學家馬克西莫夫在專著《西伯利亞與苦役》中說,沙俄監獄的最高長官,是國家派駐的典獄長,但典獄長的助手是從犯人中選舉產生的,稱為監獄長。每40名囚犯設一名監獄長。他享受單間牢房,其職責是協助典獄長管理囚犯的伙食和財務。監獄根據犯人人數不同,一般會選出三五名監獄長,在他們中再選一名總監獄長做典獄長助手。
監獄將囚犯分成“自律型”和“頑固不化型”兩類。“自律型”犯人能得到典獄長的假期和獎金鼓勵。而“頑固不化型”的人,獄警會在他們工作時將他們的一只手銬在手推車上,或者對其剃陰陽頭和關押單人禁閉室。
囚犯的收入來自他們砍伐木材,或在礦山、釀酒廠等的工作。普通工人收入為75戈比,三等工匠1盧布,二等工匠1盧布,一等工匠2盧布。監獄財政每日僅支付給每個囚犯5戈比面粉費,可以烤制4磅面包。
捕魚期,監獄支付每個囚犯5磅面包和1磅肉,患病不能勞動者收入減半,沒有其他補助。每個囚犯出獄會拿到一份收入,每人每年平均為33盧布20戈比。
監獄的伙食方面,每個囚犯夏天可以吃到1磅肉,其他季節只有四分之三磅,還有四分之一磅的谷物和鹽。囚犯們用其勞動所得購買其他食品,如紅菜湯、土豆和洋蔥等。
監獄的衛生狀況普遍較差,各種疾病滋生,囚犯死亡率偏高。俄羅斯監獄的多發病,主要有燒灼性皮炎引起的潰瘍,腳鐐摩擦肌膚引起的風濕性疼痛,還有傳染性較強的梅毒,這是監獄性犯罪的后果,也是監獄囚犯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有囚犯為逃避苦役而假裝有病,或弄瞎眼睛或自殘四肢。
沙俄時期的監獄各有特色。歐洲部分的監獄,大多建在寨堡和要塞里面,這里原本屯兵之所,營房林立,圍墻有數丈之高,高墻之上還有哨兵警戒;亞洲部分的監獄,是用數十米高的柵欄墻圈起一塊空地,里面建有一座座類似兵營的平房,在高聳的柵欄墻上還有多間崗亭,荷槍實彈的衛兵晝夜把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