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4年6月7日,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于家中床上去世,年僅42歲。此前,圖靈接受了長達一年的雌激素注射“治療”。他的床邊,放著一個被咬了一口的、涂滿了氰化物的蘋果,被警方認定為自殺。
當時保守的英國社會,終究是容不下一位被指控為同性戀的“異端”,唯有圖靈的科學界同僚銘記了他的貢獻,循著他提出的“圖靈機”構想繼續(xù)求索,終而開拓了如今電子計算機領域的廣闊疆域。
圖靈逝世70年后的今天,早已變成現(xiàn)實的“圖靈機”(電子計算機),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新興的AI領域亦是爆發(fā)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而圖靈的遺產(chǎn)中,當前最引人矚目的,是那道名為“圖靈測試”的關卡。
近期,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UCSD)研究團隊宣布,GPT-4通過圖靈測試:在54%的情況下,GPT-4會被認定為人類—這個概率,基本上和拋硬幣猜對錯沒什么區(qū)別。
實際上,自從ChatGPT問世后,關于AI通過圖靈測試的消息可謂是數(shù)不勝數(shù)。盡管,此次UCSD的研究報告確實比以往更具有可信度,或許我們更應該在意的是,為何直到今天,圖靈測試還如此令人欲罷不能?
音樂、繪畫、文學……此類文藝領域的創(chuàng)作和審美,一直以來被人類視為自身獨有的能力,但現(xiàn)在AI證明了它們完全能夠勝任其中的諸多工作,這無疑引發(fā)了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擔憂?;蛟S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圖靈的著名疑問—“機器能dUaU7c5F0tZ+mKxVNt9jAg==思考嗎?”在當下被重新提了出來。
1950年,圖靈發(fā)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提出了t2KLQKgQyRygW5c8Tx5HsQ==著名的圖靈測試。
此前,盡管圖靈曾作出諸多嘗試,都還是無法徹底解決“智能該如何定義”這個問題。于是,圖靈決定繞開它,先假定智能可以被機器所模擬,然后再由人對機器是否擁有智能進行側面判定,即“如果人類無法分辨和自己對話的是人類還是機器,就可以認定機器存在智能”。
圖靈測試被提出后,或許就連圖靈本人,都不曾想到會對后世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在諸多有關AI的科幻作品宣傳下,圖靈測試為大眾所熟知,也成為了大眾對AI最為淺顯易懂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像是一場面向全社會的思想實驗。
圖靈的遺產(chǎn)中,當前最引人矚目的,是那道名為“圖靈測試”的關卡。

綜上所述,ChatGPT通過圖靈測試,的確是一件值得稱道的成就,不久后或許會有更多大語言模型通過圖靈測試。但這實際上引發(fā)了一個問題,倘若說這意味著AI能夠“思考”,無疑是違背人類直覺的,更對傳統(tǒng)語言哲學中“語言是思維的載體”這一觀念造成了巨大挑戰(zhàn)。
當前所有大語言模型,所進行的運算都是基于自然語言文本層面的,并不存在更深層次的足以稱為“思維”的架構。假設這種頗為微妙的AI形態(tài)能夠“思考”,就等同于仿佛在告訴人類“語言即思維本身”,又或者說,人類自以為是的所謂語言之上的“思考”,只是腦海中的“幻覺”。
實際上,“思維即語言”這樣的觀點其實并不新奇,著名的美國語言學家,95歲的喬姆斯基·AN·近期因病危而備受關注。早年,他曾在語言學界掀起過一場“喬姆斯基革命”。
他認為,人類天生具備一種語言學習的能力和結構,語言是思維的塑造者,也是思考的先決條件—如果認可這種觀點,先有語言結構才有成體系的思維,那么,當今以大語言模型為中心的多模態(tài)AI,是否真的可能走在了那條正確的道路上?
想要探索問題的答案,或許還得回到一切的原點,即“圖靈機”上面。
1936年,圖靈前往普林斯頓大學進修,見到了被后世稱為“計算機之父”的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兩年后,圖靈離開普林斯頓之際,馮·諾依曼邀請圖靈擔任自己的助手,但后者沒有接受。
時間來到1949年,世界上第一臺依托于馮·諾依曼架構的計算機EDVAC問世,它被認為是所有現(xiàn)代計算機的“鼻祖”。盡管如此,馮·諾依曼多次強調(diào),圖靈在其中的貢獻是不可或缺,倘若說馮·諾依曼架構是計算機的“軀體”,那么“圖靈機”理論便是計算機的“靈魂”。
“圖靈機”被提出之前,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計算機”這一概念是不存在的,只有為某些特定工作特別設計的“計算機器”。比如說一臺專門用于求解微積分的機器,就無法用于店鋪賬單的制作。而圖靈打破了當時被認為堅不可摧的壁壘,提出了真正的通用計算機。

識破AI的關鍵在于考察對方的社會角色,這是AI最難以模仿的人類特征。
在《論可計算數(shù)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這篇論文中,圖靈把所有的“計算”過程,拆解為兩個簡單動作的不斷重復:在紙上寫上或者擦除某個符號;把注意力從紙的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
圖靈證明,只需有一個潛在的無限長的紙帶,這臺機器就能模擬人類所能進行的任何邏輯推理和計算過程。
此前,“計算”的能力是被視為與“思考”相似的,屬于人類僅有的抽象能力。許多人一時間都難以接受,“計算”可以被如此簡單的模型所概括??梢哉f,正是從“圖靈機”開始,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在此之前,或許工廠車間里的工人、店鋪里的收營員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
這種“圖靈式”的思維方式,貫穿了他的所有學術思想。
1942年,圖靈被秘密派往美國,交流破譯德國加密信息的成果。機緣巧合之下,圖靈和另一位計算機領域的先驅(qū)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nóng)(Claude Elwood Shannon)見面,兩人展開了一段長久以來為人津津樂道的討論。
他們討論的主題是,既然人類的邏輯和計算能力能被機器所模擬,那么更進一步,所謂的“思考”是否也可以被一個機器模型所模擬呢?真正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實現(xiàn)?
于是,圖靈給出了一種實現(xiàn)人工智能的構想:模擬人類大腦的思維,讓機器不斷學習直至產(chǎn)生智能。對此,他解釋說,新生兒的大腦是不具備智能的,因此一定存在某種內(nèi)在的機制來產(chǎn)生智能,只要找到人類大腦獲得智能的途徑,應用于機器上,就可以讓機器也產(chǎn)生智能。
毫無疑問,這場討論給雙方都帶來了深刻的啟發(fā),后來香農(nóng)成為了“信息論”的奠基人,解決了AI發(fā)展過程中的另一個難題?;氐接膱D靈,則開始就“何謂智能”進行了終極意義上的探索。
就“機器能思考嗎”這個問題,圖靈首先消除了“思考”一詞在哲學上的定義,將其簡化,僅僅指一種可以在外部觀察到的,機器通過學習獲得技能并將其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更進一步來說,是指機器依靠學習進化,而最終通過圖靈測試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當前的ChatGPT是基本符合標準的。
同時,圖靈反駁了諸多對立觀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正是許多人堅信的“思維來源于情感和意識”這一說法。圖靈強調(diào),一個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將意味著它可以在所有的外在表現(xiàn)上和人類行為一致,又怎么能唯心地去判定它“沒有思維”呢?用中國古話來講,即“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違背直覺的理論,可能更接近真相—這是已在物理和數(shù)學等領域多次被驗證的一個事實。
在圖靈測試中,圖靈是以人類自身作為標準,來判斷AI是否擁有智能的。也正因此,對圖靈的觀點最具分量的質(zhì)疑,來自數(shù)學領域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該定理對人工智能的限制是:無論人類造出多么完美的機器,都必然存在某一個人類能解決而機器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在進行圖靈測試時,只要找出那個問題,就沒有任何機器能通過測試。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讓圖靈測試變成了悖論。對此,圖靈干脆利落把問題拋回了人類:沒有證據(jù)說明人類智能就不存在這種局限性。
提出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庫爾特·哥德爾(Kurt Godel),曾在一次演講中說:“要么無論機器多么復雜,人類的思維都將在理論上無限地超越任何機器;要么對人類而言,也一定存在著一個人類絕對無法解決的問題?!备绲聽柋救烁鼉A向前半句,認為人類的智能是無法被機器模擬的。
這個問題在哲學界、科學界的爭論經(jīng)久不衰,至今沒有答案。
時間回到1922年,當時年僅10歲的圖靈得到了一本課外書,書名為《每個兒童應該知道的自然奇觀》。根據(jù)圖靈自述,書中一段關于人與機器關系的闡述,對他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它是一臺極其復雜的機器。顯然比任何手工制作的機器都要復雜千萬倍,但其本質(zhì)上仍然是一臺機器?!眻D靈接受了這種觀念,他曾直言不諱地表示:“人體也是一臺機器?!?/p>
在生命中的最后幾年,圖靈轉向了“人工生命”領域的研究。規(guī)整的雛菊花瓣、螺旋狀的杉木紋理、復雜的人類大腦結構……這一切都是如此令人著迷,自然界的有機生命和人為設計出的機器,仿佛成了鏡子的表里兩面,圖靈迫不及待地想要透過表象,去探索關于“生命”深層邏輯。
但這一切都迅速戛然而止。1952年,被指控為同性戀之際,圖靈為繼續(xù)研究,在牢獄之災或接受化學閹割間選擇了后者,隨即于兩年后“自殺”。
圖靈測試的本義是“模仿游戲”,指機器模仿人類的行為。曾參與圖靈測試的研究員普遍認為,識破AI的關鍵在于考察對方的社會角色,這是AI最難以模仿的人類特征。
當圖靈面對警察的訊問時,或許他只要撒個謊否認同性戀的指控,模仿成“正常人”,就有機會擺脫罪名—應該沒有人會刻意刁難一位社會地位較高的大學教授。
但最終,圖靈自身,未能通過這場“圖靈測試”。
倘若說,人體只是一臺更為復雜的機器,和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機器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那這場悲劇,顯然是對人類自身“哥德爾不完備性”的一次充分驗證。
為人類指明未來的圖靈終究未能獲得善待,那么他所帶給人類的計算機和AI,將指引人類走向何方呢?這仍是一個未知的命題。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