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聞人物報道沖突主要表現為:新聞人物工作與疾病的沖突,新聞人物工作與家庭的沖突,新聞人物與周圍相關人的沖突。針對第一種沖突的對策:新聞人物在做一件非常緊急重大的事,且他的工作又無可替代,暫時把看病的事往后推了,那是英雄壯舉,否則,相關情節就是再生動,都要舍棄或做技術處理。針對第二種沖突的對策:在挖掘新聞人物奉獻的新聞時,要突出新聞人物的家國情懷,最好也要體現出組織或領導者的關懷。針對第三種沖突的對策:描述新聞人物時,不以貶低周圍相關人來顯示其功績。
【關鍵詞】人物報道;新聞人物;沖突;對策
媒體人在進行新聞人物報道時,一不小心就讓內容處于沖突之中,影響了報道質量,甚至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僅從人物報道應注意什么來呆板地分析,話題顯然有些沉悶。引入美學概念“沖突”作為分析工具,便豁然開朗。黑格爾在其巨著《美學》一書中說到的“沖突”,是指和諧狀態的破壞。美學概念“沖突”引入到學術研究中,說的是,某對或若干對關系處于不和諧狀態。本文從人物報道中挑選出最常見的沖突表現深入研究,了解這些沖突的表現形式、形成的原因、危害,并提出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
一、新聞人物報道沖突表現
新聞人物報道,存在著一些沖突表現,即新聞人物工作與疾病的沖突,新聞人物工作與家庭的沖突,新聞人物與周圍相關人的沖突。
(一)新聞人物工作與疾病的沖突
新聞人物工作與疾病的關系和諧原則應該是:非特殊原因,新聞人物應該有病治病。
特殊原因,指的是新聞人物正在做一件非常緊急重大的事,且他的工作又無可替代。
一些新聞人物,在有病又沒有特殊原因的情況下,不及時看病治療,一心撲在工作上。某些記者對此沒有做深入思考,導致新聞人物工作與疾病的沖突時常見諸媒體。通訊名篇《羅健夫》中,新聞人物工作與疾病的沖突就十分突出。
航天工業部陜西驪山微電子公司羅健夫在Ⅲ型圖形發生器研制進入緊張階段時,感到胸部隱隱作痛。這時,工作需要他去北京搞協作。一進北京,病痛加重。他抓了幾服中藥,晚上一邊熬藥一邊查閱資料。白天在工作室里,他一只手頂著胸部,一只手操作器械。同志們看他痛得厲害,勸他休息休息。他卻笑笑說:“沒關系,貼塊傷濕止痛膏就好了。”驪山公司領導得知他患病,多次寫信催他回去檢查治療。他卻說:“這里需要我,我不能走。”就這樣忍著病痛,堅持工作了3個月。直到春節前夕,才回到家。在組織的兩三催促下,他去醫院檢查,確認為癌癥[1]。
以上內容有三層意思:一是羅健夫有病不去看病;二是病重仍帶病工作;三是領導催促也不聽。
(二)新聞人物工作與家庭的沖突
新聞人物工作與家庭關系的和諧原則應該是:既要宣傳新聞人物的奉獻精神,又要體現組織或領導者的關懷。但在實踐中,我們不少媒體從業者沒有這樣做,以致新聞人物工作與家庭關系處于沖突之中。
通訊名篇《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新聞人物工作與家庭的沖突就存在。孔繁森與妻子、母親的對話讀來令人感動,他為母親梳理白發的場景讓人淚目。
山東省領導1988年在選派進藏干部時,覺得孔繁森政治上非常成熟,而且有在西藏工作的經驗,便考慮讓他做領頭人。孔繁森當時是聊城行署副專員。領導問他有困難沒有?他回答說,我是黨的干部,黨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孔繁森沒有訴苦,但其實是有苦衷的。已快90歲的老母親,生活不能自理;3個孩子還沒成年,需要大人照顧;妻子動過幾個大手術,身體很弱。自己這么一走,家里生活的重擔,便全部壓在了體弱的妻子肩上。當孔繁森將又被組織上安排進藏了的消息告訴妻子時,妻子眼淚唰唰地說,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2]。
以上內容有三層意思:一是組織上派孔繁森二次進藏,他毫不猶豫接受了任務;二是家庭確有很大的困難;三是妻子及母親支持他。
孔繁森的家國情懷,妻子的深明大義,讀來蕩氣回腸。組織上對孔繁森的后顧之憂,肯定做出了妥善處置,記者如能詳細報道出來,那就更完美了。
《寧波晚報》的一則報道,新聞人物工作與家庭關系沖突亦非常突出。
在寧波市海曙區江廈街道雙梁小區,有一對清潔工夫婦,丈夫叫韓永孝,妻子叫李洪芳,都是亞太物業下屬公司雅高物業的員工。他們20年沒有回安徽老家過春節,甚至老家年邁的父母病危了,都沒有能夠及時回去見上最后一面……他們2000年從安徽老家來到寧波,在雙梁小區當清潔工。夫婦倆每天凌晨4點半開始打掃,工作到晚上,這樣一干就是20年。記者了解到,這對夫婦這個春節依然會堅守崗位,為居民服務,不會回老家過年[3]。
以上內容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一對清潔工夫婦20年沒有回老家過春節了;二是父母病危,他們都沒有能夠及時回去見最后一面。
對于新聞人物多少年沒有回家過年一類的事,應進行分析。如科學家黃旭華為領銜建造核潛艇20年堅守崗位不回家過年這樣的新聞,讓我們敬佩不已。我們當然要強調奉獻精神,但在強調奉獻精神的同時,也要兼顧個體的情感需求,這才是人性化的管理。我們不希望看到沒有特殊情況而20年堅守崗位不回家過年之類的新聞報道。
(三)新聞人物與周圍相關人的沖突
新聞人物與周圍相關人關系的和諧原則應該是:不能為突出新聞人物而貶低周圍相關人。
一些新聞采編者為了突出新聞人物,不經意間便貶低了周圍相關人。
安徽池州市一位新聞人物的事跡便存在新聞人物與周圍相關人的沖突。
安徽池州市某縣鄉鎮一村民,因為林權問題不停地上訪,上訪達8年,一度被列為“維穩”對象。當他向市政府提行政復議申請時,市司法局干部汪炫煒不是先入為主,而是主動走訪申請人,非常認真地聽取申請人的述說,并仔細查閱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汪炫煒的功夫沒有白花,申請人終于被他的一腔真情打動了,高興地接受了最終決定,未提出起訴,也未再次進行上訪。一起長達8年之久的林權糾紛,被順利地化解了[4]。
以上內容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汪炫煒通過不懈地努力,終于解決了一起長達8年的林權糾紛;二是前面處理案子的人沒有解決好問題,上訪者一度被列為“維穩”對象。
汪炫煒作為新聞人物,確實做得不錯,但受眾如果深入思考,便有可能想到,一個百姓的林權問題,8年之久未能得到解決,那有關人員是不是均涉嫌不作為?[5]可惜,作者并沒有作明確的交待,沒有能消除讀者的疑慮,這就造成了不和諧,形成了新聞人物與周圍相關人關系的沖突。
二、沖突表現形成的原因與危害分析
(一)沖突表現形成的原因
造成人物報道沖突表現有其原因。一是神化意識強烈而人性意識不足。一寫新聞人物,便想到新聞人物形象應該如何高大,仿佛新聞人物有病看病,不帶病工作,仿佛新聞人物在奉獻時兼顧了家庭,形象便不夠高大了。《華爾街日報》的資深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爾談到新聞要講述人性化的故事時說:“所有被稱為偉大的故事,都來自偉大的創意,幾乎在所有偉大的故事創意中,都有一種人性的展現。[6]”這個觀點,值得我們借鑒。二是顧此失彼。兩眼只望著新聞人物,恨不得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事跡都堆在新聞人物身上,而怎么處理新聞人物與組織、領導者、周圍人等的關系,沒有仔細去想。
(二)沖突表現的危害
造成人物報道沖突表現的危害,顯而易見。一是損害了新聞人物形象。新聞人物的可信性打折扣,讀者覺得某些新聞人物缺乏對生命起碼的敬畏與尊重,人物形象存在較大的缺陷。二是容易造成片面性等弊端,甚至可能對周圍的某些人產生傷害。三是可能出現導向偏差。導向無小事,因為媒體面對的不是個別人,而是成千上萬人,任何一點導向偏差,都可能對許多人產生不良影響,影響他們的認知與行為。四是損害社會形象。境外敵對勢力可能用新聞人物不珍視生命與新聞人物20年不回家過年之類事例來攻擊我們,污蔑我們人權狀況糟糕。五是影響流傳。沖突表現明顯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可能會慢慢被淘汰。
三、應對沖突表現的對策
上面論述了人物報道最常見的沖突表現及沖突形成的原因與危害,下面來探討對策。
(一)工作與疾病沖突的應對之策
新聞人物不是在做一件非常緊急重大的事,且他的工作別人又可替代,就該有病治病。這是對生命應有的敬畏與尊重。如果采訪到新聞人物沒有特殊原因而總是推脫不去看病的細節,不但不能如獲至寶,應該毫不猶豫地舍棄。繞不開這方面相關的描述時,也要做相應的技術處理。
生命權是最重要的人權,對生命權重視不夠的行為,都不值得提倡。驪山公司領導者做得很好,得知在北京搞協作研究的羅健夫患病,多次寫信催他回去檢查治療。
有一則新聞,令人耳目一新,說的是浙江臺州臨海市公安局帶病連續加班的民警趙偉群,曾收到單位發出的“強制休息令”,要求他立即停止工作,休息一天。這受到輿論好評[7]。
(二)工作與家庭沖突的應對之策
新聞人物樂于奉獻,這是優秀品質。但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新聞人物舍小家為大家,也應該注意到組織或領導者對新聞人物的關懷與關心。新聞人物沒有特殊原因20年沒有回家過年,令人匪夷所思。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是重要內容之一。這就需要我們的領導干部增強人文關懷,更為合理地安排工作,讓這類員工能每隔一兩年回家過一次年。即便員工奉獻慣了,有堅持工作的愿望,也要堅決地給他們放假,讓他們回家過年,與親人團聚,感受家庭的溫暖,也盡到對家庭的應有責任。
新聞單位需謹慎對待沒有特殊原因為工作多少年不回家過年的報道素材,最好不要讓這類報道出現。寧波海曙區那對清潔工夫婦,20年沒有回安徽老家過春節,甚至在老家年邁的父母病危之時,都沒能趕回去見上最后一面。這樣的新聞,讀來令人心痛!這樣的新聞,表面上看是正面報道,但負面影響顯而易見。這提醒我們的媒體從業者,從事新聞報道時要考慮周全。
(三)新聞人物與周圍相關人沖突的應對之策
我們在報道新聞人物時,不能為了使新聞人物顯得高大而不經意間便把周圍相關人變成反襯者。前面講到的新聞人物汪炫煒,記者可多挖一挖。其實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起案件比較復雜,再加上拖了拖之后,時間久了,更不好處理了,后來某些相關人員也努力進行過處理,只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處理到位,致使當事人一直不滿意,而汪炫煒比他們更用心,把案子完全辦好了,獲得了當事人的認可。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新聞中作充分的交待,某些相關人員就不是反襯而是正襯了,是黨委政府工作人員接力為民辦實事。當然,在這個例子中,如果相關人員確實涉嫌不作為,那就作為反襯明確地點出來,不要留下隱患,導致沖突。不過,所有相關人員均不作為的可能性極小。
四、結語
人物報道常見的沖突主要表現為:新聞人物工作與疾病的沖突;新聞人物工作與家庭的沖突;新聞人物與周圍相關人的沖突。
面對新聞人物工作與疾病的沖突,對策是:新聞人物在做一件非常緊急重大的事兒,且他的工作又無可替代,暫時把看病的事往后推了,那是英雄壯舉,應該大寫特寫,否則,相關情節就是再生動,都要舍棄。
面對新聞人物工作與家庭的沖突,對策是:在挖掘新聞人物舍小家為大家的新聞時,既要突出新聞人物的家國情懷,又要體現出組織或領導者的關懷,杜絕有悖人倫的新聞。
面對新聞人物與周圍相關人的沖突,對策是:在描述新聞人物時,不輕易以貶低周圍相關人來顯示新聞人物的功績。相關人員作反襯不是不可以,但要特別謹慎。
注釋:
[1]邱文仲,劉軍,龐文清,唐正學.羅健夫[N].工人日報,1982-11-5(01).
[2]何平,朱幼棣,陳雁,陳維偉,魏武,王世亮.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N].人民日報,1995-4-17.
[3]陳善君.這對清潔工夫妻用真情堅守崗位[N].寧波晚報,2020-1-22(05).
[4][5]任超陽.主流媒體典型報道的失衡失范現象及應對[J].青年記者,2020(12):36-37.
[6]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M].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13.
[7]張璐,呂銀玲.連續工作36小時 民警收到強制休息令[N].新京報,2019-1-28(A07).
(作者單位:湖南日報社)
責編:劉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