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版環境的變化對傳統期刊編輯提出了新要求,期刊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期刊編輯就要提升職業能力。在放大原有優勢的基礎上,一個有全局觀、專業度、市場意識、創新意識的融合型編輯才能成為期刊社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融合型編輯;出版環境;職業能力
人是出發點,更是落腳點。具體到期刊社來說,編輯是一本刊物的內容加工者、欄目的策劃者、內容的把關者,更是傳遞刊物思想的實踐者。編輯能力的高低關乎期刊質量的好壞。
在當今的出版環境下,數字技術手段已經全面滲透進入出版行業,出版行業受到巨大的沖擊。出版的傳統生產鏈條和營銷鏈條發生顛覆性的變革,編輯人員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編輯的角色使命發生了變化,需要重新定位,這是每一個出版企業、每一名編輯工作人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1]。期刊社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期刊編輯就要提升職業能力。
一、新形勢下,期刊編輯面臨的問題
(一)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的需求在變化
2020 年,由中央電視臺發布的報告《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顯示,除去工作和睡覺,中國人每天平均休閑時間僅為 2.42 小時[2]。這2個多小時,還有家務要處理、孩子要照顧,一切忙完即便還有時間,不少人也只想刷刷手機、看看電視來進行放松、消遣。
剩下有閱讀習慣的人群里,書籍、專業性期刊分走了一大部分受眾。綜合性文化期刊面向大眾,內容包括婚戀家庭、人物故事、社會熱點、文化生活、經濟歷史等諸多方面,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內容豐富,同時也較雜、專業性較弱。而網絡上,這類內容不能說比比皆是,但相同或相似的內容卻有很多。
綜合性文化期刊也曾風光一時。綜合性文化期刊的勃興和繁榮,是改革開放后期刊界發展變化過程中一個令人注目的文化現象。20世紀90年代,綜合性文化期刊已經擁有了最廣大的讀者群,而且穩穩地獨占鰲頭[3]。但隨著閱讀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發生改變,加上綜合性文化期刊的內容同質化嚴重、新媒體發展等因素,傳統期刊面臨發行量減少、讀者減少甚至停刊的情況。在各類影視、文化作品已經高度繁榮的當下,人性心理的探討已被推向新高度,那種說理、說教和欠缺深度的心靈雞湯,已被更多讀者所放棄。如今的自媒體時代,各種標題黨泛濫,以往《知音》成功的法寶,則從“獨家配方”變成了可以隨處批發的大路貨。當內容已經不再是不可替代時,免費的互聯網就對付費的期刊形成了降維打擊[4]。更何況,現在的網絡內容包羅萬象,不僅有娛樂休閑的內容,還有知識性、學習性的內容。從時事新聞到身邊小事,從生活技能到知識科普,你想看的,它都有。
(二)稿源質量下降,作者資源不斷萎縮
傳統辦刊中,作者資源對于期刊的發展至關重要,甚至有人說,稿源是編輯部生存的基礎。但隨著期刊影響力下降、低稿費等問題,綜合性文化期刊的作者正在流失。不同于專業期刊、學術期刊有相對固定的作者,且這些作者從事的職業和研究與期刊有較高的契合度,綜合性文化期刊的作者較雜,流動性大,且大多并非從事這個行業或研究這個領域,黏性更弱。
最近幾年,綜合性文化期刊的作者有人退圈,也有人選擇做自媒體,即便是仍然堅守在期刊寫作圈的作者,投入的時間、精力也大不如前,甚至有些作者為了獲得最大化的收益,常常出現一稿多投、改編他人稿件另投的情況。
(三)新媒體發展迅速,內容和形式更受讀者青睞
相比單純的圖文信息,新媒體更靈活的排版方式、俏皮的表情包以及音視頻的插入,讓畫面沖擊感更強,內容更豐富。而有些期刊還是黑白印刷,整版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即便內容質量尚佳,也在表現形式上落了下風。
另外,相比傳統期刊的單向傳播模式,新媒體往往是雙向模式,互動性強,讀者的參與度高。特別是現在的讀者,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其中不乏鞭辟入里的評論,甚至有人點擊網絡上的文章就是為了看大家的評論和留言。當自己的留言被編輯設置為精選留言或被編輯點贊回評時,讀者往往會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
(四)觀念老化、創新能力不足,傳統期刊編輯面臨本領恐慌
在當下的出版環境下,編輯只具備傳統的編輯能力已顯不足,要學習新技術、新思想,掌握新的傳播規律。這其中就涉及愿不愿和能不能的問題。
首先,轉型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且不一定效果顯著,有的編輯就想守著一畝三分地,得過且過,缺少學習意識,不愿轉型。也有編輯愿意轉型,屬不得已而為之,但凡遇到困難容易中途放棄。還有的編輯仍沉浸在“無冕之王”的幻覺中,看不上新媒體小編,不屑轉型。
其次,轉型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一些編輯特別是年輕編輯主動轉型的意愿強烈,但苦于沒有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轉型之路。還有的編輯對于新技術的學習、應用有障礙,不能適應新崗位或新工作。
二、傳統期刊編輯的優勢
(一)文字功底強,業務水平在線
傳統期刊編輯大多是新聞出版專業出身,有較強的文字功底,且經過系統的學習。入職時,也多經過嚴格的考核。另外,相對于一些新媒體,傳統期刊社有規范的編校流程,嚴格遵守“三審三校”制度,編輯每年都有線上線下培訓課時的考核,有些期刊社編輯還有采寫任務,這些都保證了編輯的業務水平。
(二)責任意識強,把關能力在線
“把關人”理論認為,媒體在傳遞信息過程中,有重大的過濾功能,從政治、經濟、文化、審美及自身利益價值等出發,對新聞信息進行層層把關、篩選與編碼,從而決定最終面向受眾的新聞信息內容,并通過發出的新聞信息影響受眾。因此,在傳統媒體運作過程中,“把關人”的作用極其重要,體現出權威性、規范性和專業性的特點[5]。出版工作作為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守住意識形態陣地,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國際間多元文化交流溝通的增加,各種思潮和觀點涌入,更需要有政治鑒別力的人來引導社會輿論,而傳統期刊的編輯在這方面有優勢。
三、提升職業能力,助推期刊高質量發展
(一)做大做強主題出版,提升期刊影響力
期刊和編輯是相互成就的關系,期刊影響力的提升直接關系編輯的工作狀態、工作獲得感、收入情況、職業上升通道等。而編輯職業能力的提升對期刊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主題出版工作,主題出版對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窗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通過策劃、組稿、采編等工作,積極申報省級、國家級期刊獎項,做大做強主題出版,是提高綜合性文化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編輯自我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渠道。
2020年,《戀愛婚姻家庭》緊扣脫貧攻堅主題,出版了《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為了大別山母親的期望》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攻堅主題專刊,入選中宣部“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宣傳資助項目,并獲得安徽省級文化強省建設專項資金精品出版獎勵,不僅提升了期刊的影響力,還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子刊《家教世界》策劃的“讀紅皖 育新人”——“青少年期刊講黨史”主題系列宣傳活動,以雜志專欄結合青少年喜聞樂見的音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引領青少年在故事閱讀中學黨史悟初心,對加強青少年理念信念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獲得了安徽省新聞出版局的表彰。
(二)刀刃向內,提升編輯業務能力
1.提高政治素養
作為出版業的從業主體,編輯的政治素養主要體現在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扎實的政治理論功底、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出色的政治鑒別力和深遠的政治洞察力[6]。編輯在日常工作中,無論是選題策劃還是采訪寫作或是編輯校對,都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這是成為一名合格編輯的首要條件。編輯要抱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多關注時事、國家政策,以學鑄魂。
2.提高文化素養
出版機構是文化單位,出版物是文化產品,這都要求編輯必須堅守出版的文化精神,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7]。編輯在出版工作中,要宣傳真善美,抵制假惡丑,面對各種文化現象進行引導、評判。特別是綜合性文化期刊的編輯,因為期刊內容多而雜,要求編輯成為“雜家”,對各種文化現象都有所了解。因此,編輯的文化功底越扎實,發現問題、糾錯的能力就越強。
3.提高創新意識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編輯要對原稿進行加工,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但這種創新還不夠。出版環境的變化、讀者需求的變化、新技術的應用等都要求編輯打破常規、與時俱進。就拿稿件的寫作方式來說,過去一般的人物稿恨不得從他兒時開始寫起,他的家庭背景、苦難遭遇一個不落,基本按照時間順序一件件鋪陳開來。但現在的讀者不愛看這樣的文章了,這就需要編輯改變以往的寫作風格,順應時代的變化。
4.提高市場意識
過去,期刊市場繁榮的時候,編輯只要專注于雜志內容就可以了,但現在期刊日漸式微,如果還只一味地埋頭做文字工作,不考慮市場,雜志的發行量就上不去。雜志也是產品,是產品就要接受市場的檢驗。編輯作為雜志內容的生產與加工者,要有市場意識,要找準讀者群,了解他們想看什么,需要什么,從而有針對性地在策劃、組稿、采編等方面發力。
5.提高法律意識
近年來,版權糾紛時有發生。隨著法律知識的普及,人們的版權意識有了極大提高。圖片侵權、字體侵權、文章侵權等問題困擾了很多編輯。特別是文摘類期刊,稿件多,編輯人員少,有時不能保證每篇稿件都得到作者的授權,就導致可能出現侵權問題。有些作者甚至和代理公司簽訂了協議,專門幫其打這類侵權官司。還有圖片侵權,雜志的封面以及內文配圖如果不是購買了版權,也存在侵權的風險。
(三)加強溝通,擴大作者圈
作者資源對于期刊的發展至關重要,編輯要改變“守株待兔”等作者來稿的工作方法,主動和作者約稿,增加溝通交流。如果作者投遞的稿件不符合相應策劃或欄目的要求時,也可以和作者表明編輯意圖,讓作者量身定制稿件,或者讓其推薦合適的其他作者。
除了維護與老作者的關系,編輯還要不斷開發新作者。新作者起初文字質量、和投稿期刊的適配度可能會有欠缺,但一般積極性比較高。編輯要有耐心,多溝通、多指導,助其發展。這樣的作者一旦成長起來,不容易流失,編輯的作者圈也會越來越大。
(四)加強原創采寫,做實做深內容
傳統期刊編輯的一大優勢就是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新聞采編能力較強,應該放大這個優點,加大原創采寫力度,進行深度采訪,做深度報道。畢竟,原創才能獨家,深度才能吸引人。這種閱讀體驗遠不是網絡上的“淺閱讀”所能代替的。
《南風窗》一篇獲得第33屆中國新聞獎通訊類作品三等獎的深度報道《讓我在這里,有尊嚴地告別人間》,就是記者實地采訪一周,根據30個小時的采訪錄音整理而成的。采訪的7天時間里,作者整天和醫生、護士泡在一起,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去思考,最終成就了這篇激起社會反響的作品。
在做好深度報道的基礎上,還可以就熱門事件或讀者關心的話題做策劃,延伸報道的廣度,擴大報道的影響。另外,期刊封面也可以利用起來。傳統期刊的封面一般采用銅版紙印刷,制作精美,抓人眼球,可結合內文做人物封面、事件封面,充分利用好視覺優勢。
(五)刊網結合,做融合型編輯
出版融合說到底還是要靠人來融合。現在不少期刊已經推出了網刊,既放大了傳統期刊的優勢,又避免了傳統期刊形式上和互動性上的不足。編輯也要轉型為融合型編輯、全媒型編輯,主動學習微信推文、一圖讀懂、短視頻制作等新媒體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放下身段”,成為“小編”,加強和讀者的互動、交流。
還有不少期刊結合自身定位、內容,推出了多項服務,編輯要參與活動策劃,平臺、品牌建設等。《戀愛婚姻家庭》除了傳統出版業務外,利用自身優勢,承接了省市級多家政務微信的運營工作,錄制了各類家庭教育微課,承接了近百場相親交友活動。2024年5月,雜志社承接的“皖美之約 幸福聯線”——安徽省婦聯婚戀交友公益工程啟動,助推新時代新型婚育文化在全省蔚然成風。所有這些基于傳統媒體屬性的延伸服務,提高了編輯的融合意識和本領。一個有全局觀、專業度、市場意識、創新意識的編輯才能成為期刊社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
注釋:
[1]于麗慧.出版社編輯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分析[J].知識-力量,2018(01).
[2]于紫月.超長時間工作影響健康,工作效率也高不了[N].科技日報,2020-08-17(06).
[3]高江波.文化綜合類期刊述評[J].中國出版,1994(04):37-39.
[4]老魚兒.《讀者》的讀者去哪了?[EB/OL].巨潮WAVE,(2023
-03-23)[2023-11-25].https://mp.weixin.qq.com/s/nmE6BgovkwKg5-BuwIyakw.
[5]楊令羨.網絡論壇謠言對“把關人”理論的挑戰[J].青年記者,2008(03):76-77.
[6]陸昱.談編輯的政治素養[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6(02):116-118.
[7]吳尚之.努力培養更多優秀編輯人才[J].中國編輯,2016(01):4-5.
(作者單位:安徽戀愛婚姻家庭雜志社有限公司)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