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對古典音樂并沒有什么興趣。
我甚至時常懷疑那些樂迷們的行徑,他們使用各種贊美來訴說古典音樂多么高雅深刻,這更加令我覺得他們在偽裝專業。直到某一天,我偶然聽到法國音樂家德彪西的一首作品《冥想》。
那就是很簡單的音符組成的樂章,卻穿透顱骨,直達脊椎,全身響應,只覺得周身皮膚一陣似麻似癢,然后平復寂靜。就像炎夏時,大汗淋漓跑回家中,打開空調,溫度降下來,皮膚水分被抽走變得干燥,感到渾身輕松,心境如無風的湖水,清涼安詳。
準確地說,我覺得自己被釋放了。從塵世間的囚牢,釋放到廣袤的宇宙空間,冥想無止境。
藝術是什么?我覺得藝術是惆悵,也是惘然,更是深徹的感動、全身心的觸發。藝術是人們在縹緲人世間的覺醒,恰似長夜中閃電的閃耀,無一不是袒露、欣喜和歡愉。
藝術并不深奧,也不晦澀,藝術是人們內心的外化。只不過因為人的內心深處那份幽微,想要表達的事物太難完整傳達給別人了,所以往往采用婉轉曲折的方式讓人去領悟。于是,藝術就顯得特別玄乎,特別神秘。
譬如我聞過深秋時分桂花最濃郁的香氣,但我有一位朋友因先天基因缺陷導致嗅覺失靈,無法聞到香味。我該如何形容,才能讓他明白那種香氣帶給我的感受,讓他感受到我的感受?
我寫過一首小小的詩,干脆發給他:一棵桂花樹∕在秋天有多囂張?∕我只是跟它擦肩而過∕就被它的香氣一路追殺∕渾身沁涼。
詩的境界如何暫且不論,朋友讀后微笑起來,若有所思地問道:“香氣也能追殺?我怎么想起小時候被蜜蜂追著叮了,有意思。”我哈哈大笑,心想,他或多或少有所意會。
藝術是慈悲寬容的,它被創造“誕生”后,容許任何誤解和誤讀,最重要的是人的內心被喚起,開始感受世界的一切。
悲傷、喜悅、深刻、憤怒、淺顯、憂患、驚恐、無畏,這些人性共通的部分,經過形式的加工呈現出美感。甚至不必過于加工,僅僅是呈現出均衡或奇崛,都足以打動人。藝術正是人性的凝聚,它就在萬物之中。
即便是鄉間還沒上學的孩子,用蘆葦在地上擺出一條魚的形狀,也實現了一點“藝術”。大城市里醉心金融債券積累資產從來不讀任何文藝作品的中年人,在嚴格自律的生活里,也有一種整齊秩序之美,也是在呈現藝術,哪怕他們意識不到這一點。
但我們終歸還是要從無意識走向意識,從被動地感受藝術走向主動領悟藝術。藝術令我們的生命真正變成“人”的生命,一切藝術歸結于“人”本身。
正如雕塑的興起是為了表達人們對神話人物的仰望一般,繪畫服務于眼睛,音樂服務于耳朵,文學故事傳播古老的知識、建立情感紐帶,詩歌慰藉和鼓舞人們的心靈,舞蹈用身體敘述愛恨莊嚴,電影承載了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又走向人性的深處。
藝術是殊途,而我們同歸于人性的共鳴。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敏寶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