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丹陽,地處寧鎮揚、蘇錫常兩大城市群交匯處,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綺麗的江南文化名城,更是一座產業基礎雄厚、區位優勢明顯、營商環境優越、創新特色鮮明的蘇南經濟名城。近年來,丹陽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積極引入未來產業,正努力向“智造名城、運河明珠”的城市定位目標邁進。
2023年,丹陽GDP突破1500億元,制造業投資增幅達18%,入選國家第二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是鎮江首個國家級創新型縣(市)建設市。“實體經濟是丹陽的看家本領,創新圖強一直是這座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丹陽市委書記王成明說,丹陽以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為引領,持續提升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有效供給,推動丹陽從“制造大市”向“智造名城”轉變。
聚力升級,以科技創新持續為傳統產業賦能。丹陽率先探索以龍頭企業牽頭、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形式,打造超力電器熱管理系統聯合創新中心、明月視光學聯合創新中心等7家省級創新中心,顯著縮短關鍵技術從研發到市場應用周期,促進了一批科技企業快速成長:超力電器突破熱泵空調“卡脖子”技術,成功向新能源汽車“賽道”轉型;明月鏡片自主研發足以對抗高寒環境的近視太陽鏡片,為珠峰測量登山隊登頂保駕護航;常誠車業打造全國首個5G智慧工廠項目,為汽配行業“智改數轉”樹立標桿……
競速新路,創新型產業集群蓄勢崛起。丹陽發揮制造業根基深厚、工業企業眾多等優勢,深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制定出臺了《丹陽市創新型企業培育實施辦法》《丹陽科技小巨人培養計劃實施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構建以創新型領軍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生力軍的梯隊型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力爭到2025年,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0家以上、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50家。近兩年,丹陽市納稅前200強工業企業60%以上是創新型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50%以上。
強化引領,打造公共創新平臺。丹陽科技資源豐富、創新氛圍濃厚,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新型研發機構7家。丹陽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與國內外高校院所密切合作,整合優勢資源,推進協同創新,每年落地產學研合作項目超過100個,數量居全省縣域前列。同時,積極搶抓“G42產業創新帶”和“G312產業創新走廊”建設機遇,強化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支撐。
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以恒寶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秉承“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經營理念,積極規劃布局數字經濟方向,深入推進金融科技領域的智能硬件+平臺軟件服務雙輪驅動,助力成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杭州亞運會數字人民幣錢包等項目成功實施,實現了數字人民幣錢包首次在開放性辦賽條件下的規模化發行。
丹陽擁有“至誠,至精;創新,圖強”的精神譜系,擁有“敢為人先、勇爭一流”的城市基因。當下,丹陽把提升產業質效作為重中之重,統籌做好“煥新、壯大、培育”三篇文章,即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煥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新質生產力培育,全力攀登創新高峰,讓創新“因子”躍動“智造名城”,以更優環境持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