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剛正著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生態養殖基地,吸引大學生和青年農民回鄉創業,帶動更多農民創業致富。
5月9日,在鹽城市鹽都區樓王鎮水產品生態養殖基地,該鎮鳳南村團支部書記、工會主席姚志剛正使用風送式遠程投餌系統給塘口養殖的魚蟹投喂飼料。姚志剛大學畢業后,走上了水產養殖的道路,幾度風雨、幾經艱辛后,終于取得成功。此后,他帶領鄉親們念“水”經、發“水”財、拓“水”路,先后當選鹽都區第十四屆、十五屆政協委員,并被評為鹽都區“鄉村振興先進個人”“新長征突擊手”和鹽城市“新長征突擊手”。
返鄉念“水”經
2007年,姚志剛大學畢業后投了幾份簡歷,都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因為小時候經常跟隨父親去魚塘,和魚有著不解之緣,加之身為農家子弟,也想為鄉村振興和父老鄉親做點事,所以他決心返鄉創業,跟隨父親搞水產養殖,立志干出一番事業。
父親姚成昌得知兒子要回來創業,心里有一萬個不同意。當時,由于養殖品種單一,加上市場行情不好,村里有不少塘口包不出去。同時,姚成昌從事水產養殖多年,知道其中的艱辛。為了讓兒子知難而退,姚成昌讓姚志剛先跟隨他體驗水產養殖的艱辛。
從父親手上接過100畝魚塘后,姚志剛利用各種機會學習水產養殖知識,大膽試水苗種養殖。因為大部分養殖戶養殖江都鯽品種,于是他換成了常州鯽品種。憑借差異化優勢,在周圍養殖戶五六斤魚苗只賣10元錢的情況下,他賣出了5元多一斤的高價,一年賺了六七十萬元,驚呆了所有人。
初次嘗試收獲頗豐,姚志剛對自己的養殖技術信心倍增,甚至對父親的傳統養殖經驗不屑一顧。然而因為過分自信,第二年,他急功近利,想著多喂魚苗一些食物,讓它們長得快些,沒想到加重了魚苗肝臟的負擔,造成魚苗大面積鰓出血死亡,結果損失了近百萬元。
失敗的滋味當然不好受,姚志剛“打起了退堂鼓”。這時,鎮團委負責人了解情況后,主動登門與姚志剛促膝談心,幫他樹立信心。得知姚志剛資金困難,又幫他申請了20萬元的工會“創業貸”,解其燃眉之急。
姚志剛振作起來,積極拜訪養殖業的老前輩,將所學的新興養殖理念與傳統的養殖技術相結合。除養殖魚苗外,他還大膽嘗試魚蟹套養等新模式、新技術。
為了讓“舌尖上的美味”更安全、更放心,姚志剛科學使用肥水膏、菌藻旺、氧化鈣等,從一味殺蟲消毒的魚病防治模式向注重“微生物制劑調水”“中草藥內服”的科學化、生態化魚病防控體系轉變,合理投喂飼料,合理控制生長度,提高水產品免疫力,養出來的水產品成色好、品質高、肉質鮮嫩,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產品銷量一路攀升。經過三年的摸索,姚志剛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田秀才”“土專家”,終于扭虧為盈,挖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姚志剛還向機械化、智能化要效益。他的養殖塘口配備了風送式遠程投餌系統,只需將飼料投入池塘邊的料斗,便會自動定時投喂。溶氧監測儀全天候自動監測魚塘溶解氧含量,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預警。太陽能物聯網水質監測儀24小時智能監控水質,一旦水質出現問題,姚志剛的手機就會發出提示,通過手機遠程啟動增氧設備,第一時間改善水質。
姚志剛的現代化“寶貝”一件接一件,為生態養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他的示范引領下,樓王鎮很多養殖戶用上了新裝備,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助農發“水”財
成功后的姚志剛確立了第二個目標:帶領鄉親們“靠水吃水”,幫助鄉鄰實現產業升級,走共同富裕道路。
為了提高養殖戶的立體養殖水平,姚志剛聘請江蘇淡水水產研究所專家教授到鎮里進行技術指導,幫助大家學習新技術、推廣新模式。他還借助相關漁業企業的技術力量,每年組織10多場水產養殖專業技術培訓會,并結對幫扶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養殖戶,成功推廣魚蝦蟹立體混養模式,畝均效益實現千元級增長。
“姚老板真是熱心人。有一年魚病高發期的時候,我的塘口每天最多會死上千條魚,只好打電話向他求助。他連續幾天每天早上6點多就到我塘口,教我怎么用藥治療,沒幾天魚病就治好了。不但如此,他還指導我采用立體混養模式,現在我的塘口畝均效益比單純養魚增加2500元以上。”養殖戶孫玉發說。
隨著養殖之路步入正軌,姚志剛開始思考如何幫助更多的養殖戶增加收入、抱團發展,而增加收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控制養殖成本。
“我們這里的養殖戶很多,但都是分開經營,飼料都是用經銷商的,那樣成本高。我打破了傳統套路,試著和他們抱團直接找到飼料廠家,這樣一噸飼料可以減少好幾百元成本。絕大多數養殖戶年齡都在50歲以上,他們不懂網絡,我會通過互聯網、APP等渠道采購。”頭腦活絡的姚志剛聯合30多名養殖戶成立專業合作社,養殖水面達到5000多畝,通過“組團”購買藥物、飼料等物資和平攤物流等方法,幫助養殖戶每年減少成本超百萬元。
近年來,姚志剛先后指導100多個農戶進行養殖計劃擬定、生產資料選購、養殖過程控制以及市場銷售聯系,手把手地指導農戶搞養殖,幫助他們提高養殖效益。當周邊養殖戶遇到問題向他請教時,他都會熱心幫助,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興化、寶應等外地許多養殖戶慕名前來學習取經,熱心的姚志剛都傾囊相授。
養殖戶許恒松因為養殖虧損導致資金出現困難,姚志剛毫不猶豫借給他20多萬元周轉,并且不要利息。鄰村的養殖戶顧建昊缺資金、缺技術,姚志剛幫他擔保貸款30萬元,并向他提供優質蟹苗,手把手地傳授經驗。去年顧建昊承包的60多畝養殖塘口,畝均純收入達8000元。
電商拓“水”路
姚志剛是個閑不住、求上進的人,他認為,帶動村民養美味魚、育生態蟹,是產業富民的第一步,如何讓生態水產品多銷快銷、賣出好價錢,才是推動富民強村的關鍵。
有一次,在與從事水產品銷售的朋友聊天時,姚志剛發現鹽都區境內水產資源豐富,養殖大閘蟹的人特別多,每年中秋、國慶期間,大閘蟹價格都是一路攀升,但蟹農們的收入卻沒有明顯增加,甚至出現被壓價的現象。兩人分析背后的原因,認為是中間商壟斷買賣,導致養殖戶增產不增收。
為了打破壟斷,幫助養殖戶拓展水產品銷路,姚志剛與朋友合作成立了工作室,創新銷售手段,把電商作為水產品銷售的新引擎,運用時下流行的“互聯網+”技術,將手機當“新農具”,把流量當“新農資”,以直播當“新農活”,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幫助養殖戶在網上銷售,將優質水產品、生態大閘蟹送上更多消費者的餐桌,不斷提升生態養殖畝均效益。
剛開始,蟹農們對姚志剛的電商平臺半信半疑。為了提升平臺的公信力和知名度,姚志剛不僅與當地的養殖大戶合作,還聯系專業的互聯網營銷推廣公司,借力大縱湖大閘蟹“國字號”品牌優勢,電商平臺“出鏡率”越來越高。有了過硬的平臺,當地的水產品插上電商的翅膀,走進長三角“大廚房”,流向全國餐桌。至此,樓王鎮水產品除通過交易市場銷售外,還可以通過網上訂單、線上電商、抖音直播等“云銷售”。水產養殖成就了水鄉農民的致富夢,如今的養殖戶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明顯增強。
姚志剛在建設新農村畫卷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談及未來,他表示,作為基層團干部,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著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生態養殖基地,吸引大學生和青年農民回鄉創業,帶動更多農民創業致富。
(編輯 謝云鳳 8733214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