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數字經濟的領軍者,正以驚人的速度邁向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
在這個數字化浪潮洶涌的時代,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從5G到人工智能,從大數據到云計算,每一項技術的突破都在重塑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今年5月,國家數據局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該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保持穩健增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
目前,中國數字經濟已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進步,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年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白皮書》顯示,2016—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體規模逐年遞增,2022年達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預計2025年達70.8萬億元。
中國作為數字經濟的領軍者,正以驚人的速度邁向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
數字化進入穩增長新階段
去年,ChatGPT風暴席卷全球,AI技術站上舞臺中央。去年12月,第一財經發布《2023數字中國年度報告》。該報告寫道:數字技術從傳統的信息搜集、傳輸、整理、儲存,逐漸走進輔助決策甚至替代決策,“數據+算力+算法”的組合已經在幫助人類分析、理解、預測和決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形成了歷史性的交匯。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技術加速賦能千行百業,數實融合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
移動網絡、光纖寬帶、物聯網……近些年,我國數字化發展的基礎愈加堅實。《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我國數據基礎制度建設步伐加快,上下聯動、橫向協同的全國數據工作體系初步形成。數字基礎設施不斷擴容提速,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先進技術、人工智能、5G/6G等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人工智能核心企業數量超過了4500家,高性能計算持續處于全球第一梯隊。數據要素市場日趨活躍,數據生產總量達32.85ZB,同比增長22.44%。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數字經濟保持穩健增長。《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中國連續11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2023年網上零售額達15.42萬億元;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2.38萬億元,“絲路電商”伙伴國增至30個。
數字化也在不斷提升政府的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中國數字政府在線服務指數繼續保持全球領先,積極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92.5%的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
此外,數字化在文化、社會普惠、教育、醫療、生態綠色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我國數字文化建設全面推進,數字閱讀用戶達到5.7億人。數字社會更加普惠可及,網民規模達到10.92億;數字教育和數字醫療健康服務資源加速擴容下沉。數字生態文明成色更足,全國累計建成196家綠色數據中心,平均電能利用效率(PUE)為1.27。
數字中國建設將與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同頻共振、協同發力,成為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引擎。
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提檔加速
數字化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塑造了商業生態。
位于南京雨花軟件谷的南京天創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天創電子技術”)展廳,形態各異的運維巡檢機器人很是吸睛。它們由企業自主研發,能夠在高輻射、高腐蝕性、易燃易爆的環境下開展作業,目前已經應用到電力新能源、公用事業、油氣化工等眾多領域。經過近10年的研發,該公司的產品實現了7大類100多種AI算法模塊。前沿技術的融合應用,讓天創電子技術的機器人脫穎而出,目前年均銷售增長50%以上,一年訂單在3億到4億元。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江蘇悅達棉紡的智能車間,偌大的廠房內幾乎無人走動,取而代之的是隨處可見的機器人。如今,工廠全流程采用智能化紡紗裝備,實現運營智能化、裝備智聯化、制造數字化,讓傳統產業裝上了“數字大腦”。
中國“智”造速度的背后,是產業配套能力完備性的體現,更離不開數字化這一重要支撐。《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我國已累計建成62家“燈塔工廠”,占全球總數的40%。
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數字化轉型逐步邁入穩定發展階段,數實融合持續擴展,金融、工業、通信引領數實融合增長。騰訊研究院聯合騰訊企鵝有調、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創業研究中心發布的《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3》顯示,我國各大行業數字化普遍呈增長勢頭。其中,金融行業數字化規模和增速分列第一和第三,是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領頭羊”。制造業和通信業持續呈上升之勢,意味著生產側正在加速數字融合。從區域發展來看,《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3》顯示,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等11大城市群持續穩定發展,一直以來保持貢獻近八成數字化規模,為全國數字化大盤提供了重要支撐。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蓬勃發展,市場和企業正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企業紛紛加大數字化投入,主動擁抱數字化。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發布的《大華銀行企業展望調查報告2024(中國內地篇)》顯示,超過80%的中國企業計劃在2024年增加數字化投入,預算增幅大多在10%~25%。
數字經濟新時代為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新機遇。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成本、市場、產能是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因素,企業迫切需要提升供應鏈管理和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兩者分別占比48.1%、47.3%。
決定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勝負手
機器人、自動化產線、虛擬工廠……如今,數字化技術已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生產和生活。要讓機器人“聽得懂”“干得對”,離不開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自動化生產線布局建設,必須靠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把龐大廠礦變成“虛擬工廠”,需要數字孿生工程師……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背后,離不開人才支撐。數字人才不但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決定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勝負手。
相關行業對數字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據人瑞人才聯合德勤中國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估算,當前數字化綜合人才總體缺口在2500萬~3000萬,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
因此,培養一批既懂產業技術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產業轉型的關鍵因素。今年4月,人社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指出要緊貼企業發展需求開設訂單、定制、定向培訓班,培養一批既懂產業技術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不斷提升從業人員數字素養和專業水平,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隨著中國企業數字化進程的加速,一場圍繞數字人才爭奪戰的哨聲已經吹響。在數據驅動、技術革新的時代,企業在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必須采取更加積極和創新的人才策略才能及時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