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朋友豈能相忘,友誼地久天長……”悠揚歌聲中,“里斯本丸”號英軍戰俘后人與中國舟山漁民后人眼含熱淚,挽起雙手。
舟山的海,見證了二戰期間中國漁民勇救盟軍戰俘的無疆大愛和人道光輝。1942年10月,押運1800多名英軍戰俘的“里斯本丸”號返回日本途中,在舟山附近海域被美軍擊沉,843人遇難,384人被當地漁民救起。今年6月,當年英軍戰俘的15名后人,來到舟山群島海域,緬懷先人,感佩義舉。戰火中的真摯情誼,勾連起中英上千家庭的命運。
漁民英勇救助英軍戰俘
6月18日下午,浙江舟山東極青浜島外,肯尼斯·薩蒙面向大海拋下紅色虞美人花環,花環上有一張他父親的照片。這是父親葬禮上的花環,他精心保存了24年。如今,在中國最東邊的大海中,花環被海浪越推越遠。薩蒙說,這里有父親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
薩蒙的父親安德魯·薩蒙是二戰期間一位英國皇家炮兵中士。1942年10月,中國漁民在“里斯本丸”號行將沉沒的關鍵時刻,救出了384名英軍戰俘,安德魯是獲救者之一。 “我父親從底艙逃生,被中國漁民救起,因此幸運地活了下來,這才有了我。但他的許多好友葬身這片大海。”肯尼斯說。
這是80多年前一段慘痛歷史。1942年9月27日上午,“里斯本丸”號從香港深水埗碼頭出發駛往日本,這艘被日軍征用的貨輪搭載了1800多名英軍戰俘以及700多名日本士兵和平民。10月1日清晨,未按國際公約安裝紅十字標志的“里斯本丸”號行至舟山群島東面海域,被美軍潛艇“鱸魚”號用魚雷擊中船尾。日軍多艘船只趕到現場,只撤離了同船的日本軍民,還不顧戰俘強烈抗議,將他們關在底艙。此后,部分戰俘開始自救,他們撞破艙門,沖上甲板。日軍開槍阻攔,并射殺落水戰俘。10月2日清晨,沉船地附近島上漁民發現海面上有大船下沉,還有不同發色的外國人從海上漂來,立即劃著舢板,奮勇營救,最終救起384名戰俘。
戰爭給戰俘留下巨大創傷,一些人最終有幸回到家鄉,卻幾乎一致地選擇封存那段噩夢般的遭遇。有人一直固執地要求兒女們學習游泳,有人一直被恐怖回憶所折磨。而他們的許多后人直到此次來到中國、來到舟山,才真正了解這段歷史。
自2005年以來,浙江及舟山有關部門開始整理“里斯本丸”號營救事件的相關檔案、漁民口述、救援名單等材料,隨著歷史檔案開放,研究也在不斷深入,事件史實逐漸清晰。此次戰俘后人到訪中國期間,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這部歷時8年拍攝的紀錄片,搶救性尋訪了親歷者及其后代、歷史學者,挖掘出大量珍貴歷史文獻和影像資料,讓這段中英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在大銀幕上重現。
自發營救充滿人性光輝
舟山“里斯本丸”號營救事件紀念館里,船上被炸斷的木梯、啤酒桶、中國漁民送飯的竹籃……一段段文字、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記錄了80多年前,中國漁民劃著簡陋的木制漁船展開的一場生死救援。位于中國東海的青浜島,是東極島四個較大住人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向東10多海里,就是繁忙的公海航線。
“里斯本丸”號沉沒那一年,林忠華的父親林阿根18歲。林忠華說,當時,父親正在山上干活。“聽到海上突然傳來一聲霹靂巨響,遠遠看到水花沖上半空,他知道海上出大事了。于是趕緊下山,和親戚一起劃著小舢板出海救人。”
數百年來,在這座小島上,捕魚為生的漁民們都堅守著一個樸素信條——有人落水必須施以援手。“我們當地有句俗語是‘救人一命,天上一星’,意思是說救了一個人,上天就會給你記上一筆功勞。”林忠華說。在日軍眼皮底下,東極青浜島和廟子湖島上的漁民出動46艘小船,往返65次,將384名英軍戰俘救助到島上。
安頓這么多獲救者,是小島面臨的一道難題。救援漁民的后人胡亦芳說:“當時島上沒有多少農田,漁民常年半饑半飽,為了安頓獲救戰俘,漁民們傾盡所有,把自己家里能吃的、能穿的都拿了出來。”
就在營救戰俘的第二日,幾架日本飛機飛到沉船海域投彈轟炸。第三日清晨,5艘日本軍艦從舟山本島駛來,包圍了青浜島和廟子湖島。200多名荷槍實彈的日軍登島搜捕英國戰俘,他們毆打中國漁民,勒令他們不得私藏英國人。即便如此,仍有3名戰俘被漁民冒死隱藏起來。而這3名英國人后來輾轉至重慶后,通過廣播第一次將“里斯本丸”號沉沒的真相公諸天下。
“里斯本丸”號沉船救援事件中幸存下來的英軍中校漢密爾頓,在回憶錄中高度評價中國漁民援救的意義:“原來日本人的本意是讓戰俘全部淹死,這樣就能說船是美國人擊沉的,他們沒有機會實施救援。后來在海上看到中國人營救如此多的戰俘之后,他們明白計劃不可能實現了,所以改變了策略。”
歷史資料顯示,島上381名英國戰俘與其他被日軍撈起的數百名戰俘一起,作為勞工被送往日本神戶和大阪戰俘營;其中200多人死在戰俘營,幸存的英國戰俘在日本戰敗之后,才被解救回國。
英軍戰俘后人在紀念館中邊走邊看,不時舉起手機拍照,許多人感慨落淚。“中國漁民冒著巨大的風險進行了營救,這是真實的歷史。語言無法表達我對他們的感激之情。”“里斯本丸”號幸存者后人詹姆斯·桑頓說。
“舟山漁民出于自發的營救行動,在關鍵時刻扭轉了局面。在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這都是一個充滿力量和人性光輝的事件。”《里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爭悲劇》作者、英國學者托尼·班漢姆說。
中國漁民英勇營救“里斯本丸”號英軍戰俘的感人事跡,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友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見證,也是兩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的歷史佳話。
英軍戰俘后人告訴記者,從1960年代開始,就陸續有一些戰俘的回憶錄等出版,以此紀念“里斯本丸”號營救事件;2020年,中國拍攝的紀錄片《亞太戰爭罪行審判》中,對“里斯本丸”號營救事件也有詳細記述,該片在英播出時引起較大反響;2023年,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在倫敦舉行特別放映活動,當片尾曲響起,影院里的掌聲久久不息……
在英國國家紀念植物園,有一塊由中英兩國人士共同募捐的“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紀念碑。這座大理石紀念碑于2021年落成,正面刻畫了“里斯本丸”號沉沒場景,記錄了戰俘營中的死亡人數、所屬部隊徽標,背面詳細介紹了沉船經過以及舟山漁民勇救英軍戰俘的事跡。
香港“里斯本丸”協會秘書沈健介紹,近年來,每年10月初,相隔萬里的舟山和倫敦都會舉辦“里斯本丸”號沉船救援紀念活動,以寄托哀思并頌揚舟山漁民的壯舉。在舟山多年組織“里斯本丸”號營救事件紀念活動的吳似真說,每年都會有英軍戰俘的后人寄來信件,委托他們在紀念活動上誦讀。長期致力于收集整理“里斯本丸”號相關資料的英國退伍軍人布萊思·費恩祺說,中國漁民的善舉與日本法西斯的殘暴形成鮮明對比,“這段史實值得銘記,中英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斗爭中結成的深厚友誼應該世代傳承下去”。
(摘自《參考消息》朱涵、段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