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是中職會計專業素質養成的必要元素,對培育新時代中職生正確的“三觀”以及職業操守至關重要,在中職會計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夠提升課程的育人價值,筑牢教育之基,保障課程育人質量。因此,教師應構建高效的中職會計技能培養策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
■關鍵詞:工匠精神;中職會計;教學研究改革
工匠精神對學生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職業素養,恪守職業道德,擁有崇高的會計職業道德情操與自我約束能力。
工匠精神能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并能快速地聯系實際,進而提升學生的財務信息處理能力與工作效率,并幫助學生熟悉各類法律制度,旨在引導學生知法、懂法、守法,規范會計從業者的道德思想,自覺自發地遵守相關經濟法律法規。
因此,對于會計專業的中職學生,單純注重培養學生財務會計核算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統教育理念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而是應該結合會計技能培養課程的特點,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融入工匠精神,培養其優秀的思想品質、人文素養,促進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恪守本分,筑牢道德防線。
(一)教學內容缺少“黏合劑”
就目前學校中職會計技能培養情況而言,雖然大多數學校已經在嘗試將工匠精神穿插其中,但部分教師并未將其落實到實際教學活動中,依舊根據會計技能培養的內容生搬硬套,只顧自己在講臺上的“輸出”,未將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與職業操守方面進行綜合考慮,課程與工匠精神之間的契合度不充分,學生對此難以提起探究興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有部分資歷深的老教師,從教多年,有著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此,只需要將其原封不動的教學方法搬過來循環利用即可,無法將工匠精神的促進作用完全發揮出來,這就導致了中職工匠精神教學內容脫離實際、與學生思想脫節,缺少引起共鳴的“黏合劑”。
(二)教學形式缺少“催化劑”
大多數中職學校的專業課教師過于注重自身所負責的課程,對于工匠精神的挖掘不夠徹底,沒有一個系統化的體系,課程與工匠精神之間契合度不高。大多數教師的育人經驗不足,沒有深入研究工匠精神與工作技能的融合問題,前后邏輯關系較為生硬,工作技能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兩張皮”現象較為嚴重,容易使學生感到是生硬說教,教學形式缺少“催化劑”。
(三)課堂氣氛缺少“興奮劑”
在會計技能培養的教學中,其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專業技能與高素質的創新技術人才,而部分中職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過于注重學生會計核算能力、審計、出納等專業技能的培養,“說教化”形式嚴重,進而忽視了學生嚴謹、敬業、誠信等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得課堂枯燥乏味,課堂氣氛缺少“興奮劑”,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與此同時,一些學生對于工匠精神課的重視程度不夠,覺得沒有專業文化課重要。
(四)跟蹤問效缺少“助推劑”
大多數中職教師都以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為目標,思想意識仍停留在“把課上好”的層面上,對工匠精神效果缺少重視,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跟蹤問效,得不到準確的教學反饋。相關教師很少去仔細分析此計劃是否符合實際教學情況,是否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自然無法制訂出科學、有效的教育計劃。若能及時地跟蹤問效,為課程增加一針“助推劑”,使老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到多元化反饋,并對學生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則可以提升教學質量、鞏固教育效果。
(一)引入真實案例,端正學生態度
工匠精神即要求工作者對自己的工作保持熱愛之情,又要求工作者具備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而要達成此目的,就要了解清楚學生們的需求點與偏好方向,以此為課程教學的切入點,通過引入近期出現或學生感興趣的社會新聞、熱點等,把準脈搏,引導學生關心國家社會,帶領學生主動思考并解決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實現深度學習。
上市公司應當做到誠實守信,嚴格遵守法律法規進行信息披露,確保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相關財務工作人員在工作時也必須恪守職業道德,堅決杜絕違法事件的發生,企業才能行穩致遠。通過真實社會案例的引入,來督促學生反思,使學生明白會計專業的必要性和原則性,懂得用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做好審計之事,杜絕此類情況的出現。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知曉為何要對審計工作精雕細琢,明白工匠精神對會計技能學習乃至對自己未來發展的必要性。
(二)改進教學手段,增強教育時效
要促進工匠精神與會計技能充分融合,讓學生在學習會計技能時也能順利孕育工匠精神,教師需拓寬工匠精神的傳播途徑與方式,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課程時效性,強化主流價值觀的導入,使工匠精神伴隨會計技能的展示真正灌輸進學生的大腦中。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渠道展示會計工作和社會發展的聯系,如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預算編制能力和信息披露技能時,可以將預算支出中會計承擔的責任和發揮的作用進行展示,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明白今日之所學與社會未來之發展的關聯,增強學生對會計專業的自豪感與認同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工匠精神,教師要在課后多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互相交流學習、各抒己見,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增強學習動力,拓展學習形式,只有讓學生具備工匠精神,才能真正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與人文素養。
(三)開展創新活動,增強靈活性
開展創新活動,優化育人環境,增強工匠精神的靈活性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會計技能培養課程教師可以投其所好,設立有趣的活動與豐厚的獎勵,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以此來督促學生們學習課程,例如結合會計職業道德要求,以崗位模擬、場景體驗等形式,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式課堂,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熟悉各種會計技能的應用,另一方面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處世心態與能力;又或是結合課程內容提煉出工匠精神,融入案例教學,用恰當的方式給予學生精神上的熏陶,助力學生養成工匠精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四)落實跟蹤問效,創新考核模式
在開展會計技能培養工匠精神時,要嚴格落實課程教育效果的跟蹤反饋。工匠精神難點在于進頭腦,學生可以通過反復的練習熟悉和掌握會計技能,但未必會認同“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價值觀和工作觀,教師要加大與學生的溝通力度,主動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在對學生進行書面考核時,不僅要注意考核學生對審計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增加對理想、價值、情懷等內容的考核,同時提高關于中職生平時成績的考核比重,如學生的社會實踐表現、志愿者服務參與情況等也要納入到考核評判中。教師要以考核帶動學習創新,讓學生的技能成長情況以及思想發展狀態共同接受考核,促使學生的能力和道德雙重成長。通過這種跟蹤式教學和全面化考核,可以促使學生表現出一名合格會計人員的良好職業素養,自覺遵守財經法規制度,恪守會計職業道德。
綜上,在中職生的專業課程中加入價值觀的引領、塑造,不僅能夠豐富教材內容,增加學生的課堂專注力,還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地位。因此,各大中職學校可以嘗試更多專業課程的改革,深挖各類專業課程的工匠精神資源,讓每一門課程都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助力學生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1]許寧寧.“會計工匠精神”培育路徑構想[J].交通財會,2022(2).
[2]張英杰,閆肅.試議工匠精神融入中職德育的有效途徑[J].遼寧教育,2022(12).
[3]張婕,陳思穎.工科院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15).
[4]高歡歡.民辦高校工匠精神融入教學模式探討:以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會計專業為例[J].成才之路,2022(27).
(作者:趙國信,亳州工業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