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將“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之一,獨立設置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學習提示”中,明確將文本評價作為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訓練路徑,并從目標表述、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設計。文本評價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有促進作用,可以從考試命題和教學實施兩個層面進行思考實踐。
【關鍵詞】文本評價;思維能力;關鍵路徑
思維能力是指個體運用思維過程進行問題解決、判斷評估和創新創造的能力,是當前各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中的關鍵維度之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明確將“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之一,并獨立設置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中,明確將文本評價作為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訓練路徑。[1]文本評價是什么?文本評價如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怎樣進行文本評價,才能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目的?本文嘗試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實施提供參考。
一、何謂文本評價
文本評價發生于閱讀活動之中,是閱讀主體對閱讀文本作出檢視、反思、判斷的過程,是反映閱讀主體閱讀素養的重要指標之一。閱讀文本通常包括紙質和電子兩類載體。
早在2000 年的時候,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在界定閱讀素養內涵時,就將文本評價作為關鍵要義,明確提出“閱讀素養指為了實現個人目標,增長知識,發展潛能,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而理解、運用和反思書面文本的能力”[2]。在隨后二十余年的評估實踐中,“反思和評價”始終是閱讀素養檢測的重要內容。除了PISA,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Study,簡稱PIRLS)和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價項目(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簡稱NAEP)的閱讀測評框架中,也都將“檢視并評價文本”“批評/評價(文本)”作為重要的閱讀認知過程,共同認為文本評價能力可以反映出閱讀主體的閱讀素養水平。
從文本評價的具體內容看,通??梢苑譃轱@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兩個層面。顯性信息主要指閱讀文本所涉及的語言、情節、內容等,閱讀主體可以直接理解并獲??;隱性信息則主要包括閱讀文本的結構、觀點、思路、動機等需要閱讀主體進行理解、整合進而形成判斷的信息。正是由于文本評價所涉及兩個層面信息的指向不同,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層級具有多元可能,因此義教新課標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相關闡述中,將文本評價作為一種主要策略,用以體現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支持。
二、義教新課標關于文本評價的設計思路
作為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主要體現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關注[3]。在策略選擇上,主要以文本評價作為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策略,這一方面是對當前國際上閱讀素養測評及培養經驗的借鑒,也是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等傳統經驗的繼承。義教新課標對通過文本評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了系統設計。
1.目標表述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目標主要涉及三個方面[4]:一是能通過閱讀、比較、推理、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笆崂碛^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指向的是學生能對文本中的觀點、事實和材料等內容進行理解,這是文本評價的基礎。二是能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辨析態度和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指向的是對文本中隱性信息的梳理和把握,能對文本本身進行總結、梳理和反思,這是文本評價的過程。三是能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其中,“負責任”指向表達態度,“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指向表達的要求,尤其是“重證據”,是對文本進行檢視后的反饋,是文本評價的表達結果。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要達到的三個方面的目標來看,它們與文本評價構成了“目標—路徑”的循環關系,既能通過文本評價達到目標,又能通過目標的達到為文本評價奠定基礎。
2.學習內容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四個學段的學習內容,橫向圍繞“閱讀”和“表達”兩部分內容展開;縱向則通過閱讀內容和文本評價要求的進階,逐步實現對學生思維方法、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見表1)。須注意的是,閱讀和表達的設計不是分開進行而是緊密聯系的,表上的分析只是為了便于更清晰地理解義教新課標的設計思路。從表上呈現的內容可以看出,隨著學段的提升,閱讀文本的形式和要求、表達的形式和要求等呈現出了非常清晰的進階性。要達到這些進階性要求,隱性的要求是學生文本評價能力的不斷進階。
3.教學提示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部分,明確了文本評價的功能,并就不同學段的文本評價的目標、內容和要求等內容進行了界定。[5]第一學段:引導學生多觀察相似事物的異同點,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充分表達。第二學段:引導學生知道事實與觀點的不同,鼓勵學生發表對文本的看法。第三學段:引導學生分析證據和觀點之間的聯系,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評價。第四學段:識別文本隱含的情感、觀點、立場,嘗試對文本進行評價。從“教學提示”的表述來看,義教新課標有意識地將文本評價在不同學段的進階要求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結合起來,從引導學生觀察相似事物的異同點到鼓勵學生對文本發表看法,再到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評價,文本評價作為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關鍵路徑的地位得到了明確。
三、文本評價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機理
文本評價究竟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其內在機理又是怎樣的?文本評價之所以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是由于真正深入的文本評價,不止于對顯性的文本信息進行評估,更重要的在于對文本中的隱性信息,甚至對文本本身的質量和可信度等進行反思與評價。根據PISA2018閱讀素養測評框架,流暢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評價和反思指向三個方面的內容:評估文本質量和可靠性、反思內容和形式、發現和處理沖突。在這個過程中能形成基于問題的思考矛盾點或不同文本之間的沖突點,然后學會解決或化解,就能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見圖1)。
須注意的是,何謂真正深入的文本評價呢?回溯PISA2000 年至2018 年關于閱讀素養內涵的界定,可以為深入理解這個問題提供支持。如前文所述,2000 年第一輪閱讀素養測試時,PISA 明確“閱讀素養指為了實現個人目標,增長知識,發展潛能,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而理解、運用和反思書面文本的能力”;2018 年調整了關于閱讀素養的概念,“閱讀素養是為了實現個人目標,增長知識,發展潛能,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而能理解、運用、評價、反思文本和投入閱讀文本”。相比較而言,主要發生了三處小的變化:一是增加了“評價”的要求,二是拓展了“文本”的范疇,三是增加了“投入閱讀文本”。除了文本的范疇拓展是順應了當前信息時代電子文本普及的趨勢,關于評價和閱讀投入度的要求,都從不同側面提升了文本評價的信度、效度和深度。真正深入的文本評價,要看閱讀素養變化的“增量”,即評價的要素,要能從文本評價中把握好文本質量和可靠性,以及發現和處理不同文本間沖突的閱讀認知要求。
四、如何進行文本評價
了解了文本評價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機理之后,又該如何用好這個關鍵策略,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落實到課堂上呢?可以從考試命題和課堂教學兩個層面進行思考。
1.通過現有的考試命題看文本評價的發力點
通過考試命題看文本評價的實施,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是從語文考試命題的視角來看。語文考試命題通常會追求一種明確的、穩定的考點設計,比如在閱讀測試中,不僅題型穩定,甚至連問法都穩定不變,如概括段落的內容、說明畫線句子的意義和用法或所用表現手法的作用等。這一方面是為了盡可能地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不會顯得過于突兀;另一方面也能更為符合考試大綱的要求,易于評價。這樣的結果不僅使對文本的品味會被應試的套路訓練所替代[6],而且學生的思維過程也會被應試的套路訓練所替代,從看到題目到形成答案,之間缺乏思維的參與,更談不上思維能力的培養。再者,考試命題在提供閱讀文本的時候,本身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競爭性信息的缺失。競爭性信息是指同一組語料中針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聲音,競爭性信息與個體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之間存在高度相關關系。[7]即使是偶有在競爭性信息設置方面有亮點的文本,也利用得不好。比如,2019 年杭州中考語文閱讀材料“‘打卡’博物館”,一方面反映了博物館的繁榮,另一方面反映了由此而來的參觀者多、管理難等煩惱,體現了競爭性信息的設計,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評價,但最后卻直接給出了博物館破解此類問題的辦法,擠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如,2023年上海中考語文閱讀材料《國產設備給西安古城墻做“CT”》,提出了問題“想知道一座幾十米高的古城墻的健康狀況,該怎么辦”,也給出了鉆孔法和雷達法的應用局限,“鉆孔法對城墻有損,而使用雷達法,基本上70%的情況都探不出來”與后文的“ 強度衰減成像法”構成競爭性信息,可以據此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但直接關注了“強度衰減成像法”的拓展應用,消解了這部分信息的利用價值。
二是從PISA 閱讀命題的視角來看。PISA2018年的“牛奶”單元設計的兩篇文章《牛奶的營養價值》和《對牛奶說“不”》,單純從題目上看,已經構成了競爭性信息,學生可以在兩篇文章的對比信息所形成的沖突中,通過比較、判斷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發現和處理沖突”的過程。進而在題目的編排上還作了一系列跟進設計:根據國際乳制品組織的聲明,主要健康組織同意哪種說法?兩位作者爭論的焦點是什么?你同意哪個人的說法?……不僅設計好了文本中的沖突點,也利用好了這些沖突,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時形成了良好合力。
2.通過現有的課堂實施看文本評價的增長點
2019 年全國六個?。ㄊ校┑钠胀ǜ咧虚_始試點使用統編語文教材。統編語文教材從形式上看,較大的突破點主要有兩個:一是改變了組元方式,由文體組元改為主題組元;二是改變了單元樣貌,增加了單元導語和單元學習(研習)任務。以必修上冊第一單元“青春”主題為例,有詩歌、散文,不僅有中國詩歌,也有外國詩歌。從文本形式上看,同一主題有不同形式的文本,構成了競爭性信息的存在基礎。從人物形象上看,有《沁園春·長沙》中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同學少年”,也有《百合花》里羞澀靦腆的“小通訊員”,還有《哦,香雪》中純真質樸的“香雪”,同一主題有不同的人物形象,也構成了競爭性信息的存在可能。雖然PISA 在談及競爭性信息時主要面向的是非文學類文本,但是由此及彼,也可以有所啟發。教師在進行這一單元的教學時,也可以關注不同文本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不同功能,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文本評價,進而增進對人物、文體和主題的理解。
諸如此類的單元還有不少,不一一贅述。教師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可以進行嘗試,如此就可以跳出就主題論主題,課堂上語文味不足的窠臼。課堂教學和考試評價方向準確、一體和諧,形成合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得以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關鍵,而通過有效的文本評價的引導和實施,則有可能增強實踐的有效性。
五、反思與啟示
雖然每一版語文課標都十分重視思維能力培養,但是在實際的一線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卻總是很難落實。“語文課老師不知道教了什么,學生不知道學了什么”“語文課就是玄學”等聲音仍是不絕于耳。這一方面與長期以來重視知識傳遞忽視思維能力培養的傳統有必然關系,更重要的是,與教師缺少思維能力培養的方法和策略有關。[8]
第一,深入理解義教新課標的系統設計,嘗試進行文本評價教學實施。義教新課標中單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并就文本評價的設計與實施進行了系統設計,可謂用心良苦。要能舉重若輕地看待義教新課標的新要求,把握基本精神,相信義教新課標的要求一定是希望教師“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9]教師要能深入理解這些設計,并嘗試進行教學實施。
第二,理解義教新課標設計背后的理念變化,轉變閱讀導向。長久以來,語文閱讀教學都是堅持結果導向,重視閱讀后的知識定論,很少關注閱讀投入度、文本評價反思等閱讀過程中的能力指標。即使有啟發學生的多元解讀,但多數也是在教師預設價值之下的闡釋,像葉圣陶先生在《倪煥之》中的生動描述:“問的時候,不憚一而再,再而三,直到聽見了他們預想的答語方才罷休。譬如問:我們天天吃什么東西的?回答說:粥。于是又問:粥以外,吃什么東西呢?回答說:飯。于是又問:飯以外,吃什么東西呢?回答說:面,饅頭,大餅,油條。于是又得換個方法問:我們每天不是吃茶么?回答說:真的,我們每天吃茶。這才算滿意,開始轉入本題說:我們今天就講這個‘茶’?!苯處熞芾斫饬x教新課標設計背后的理念變化,關注學生在文本評價過程中的思考和表達,而不是專注于給出確定性的結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PISA 中關于文本評價的思考、要求和具體設計,對推進當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具有借鑒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4][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1,29,31.
[2]OECD.Messuring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s:The PISA 2000 assessment of reading,mathematical and scientific literacy[R].Paris:OECD Publishing,1999:20~21.
[3][8]鄭國民,李宇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解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67,168.
[6]葉麗新.能力測試點與試題之間的“張力”:國際閱讀測評項目的經驗[J].全球教育展望,2014(6).
[7]鄭桂華. 語文閱讀理解測試如何凸顯批判性思維取向——PISA 閱讀測試樣題的命題策略及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2(7).
[9]褚宏啟. 以現實主義態度落實義務教育新課標[J].中小學管理,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