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未注的“凝綠”一詞,借助各類辭書、詩文展開討論辨析。最終認為,“綠”為青黃色,“凝”為“深重”義,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設計與實踐。
【關鍵詞】凝綠;詞義引申;近義詞;文學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古詩詞誦讀”部分選用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其中“但寒煙衰草凝綠”句中“凝綠”的具體含義,無論是在筆者的備課過程中,還是教學本首詞作的實踐中,都頗令人費解。筆者多方查閱資料,就“凝綠”一詞的解讀進行設計并利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以期從漢字的角度加深學生對漢字相關知識(如近義詞之間細微的意義差別、詞義的引申等)的了解,揭示從文字通向文學、文化的幽徑,進而讓學生自覺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一、情境導入
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先生在翻譯《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但寒煙”一句時,用了這樣的方式:But I see only chilly mist and witheredgrass.[1]直譯過來為:“但是我只看見寒冷的煙霧和衰敗的草。”與詞中原句相比較可以發現,許先生并未翻譯“凝綠”一詞。為什么會出現此種情況?通過本課學習,讓我們試著去辨析“凝綠”的真正意蘊并補足這一翻譯。
二、學習活動:他人之解,筑我之臺
因教材中未對“凝綠”一詞加注,檢索“讀秀”知識庫,主要有以下三種翻譯注解方式:
1.不解釋“凝”或將“凝”作“凝聚”義
(1)六朝的往事如悠悠江水一去不返,只留下寒煙凄迷、衰草凝綠。【清】上疆村民編選,崇賢書院釋譯,《圖解宋詞三百首》,2016年版,第60頁)
(2)六朝繁華敗亡的舊事已經隨同滔滔流水一去不返了,惟有寒煙籠罩的芳草仍凝聚著綠色,猶如當年。(趙傳仁主編,《詩詞曲名句辭典》,1988 年版,第231頁)
2.將“凝綠”解為“來年的春色”或“年年的春色”
(1)榮辱皆隨著時光的流轉,已成為過去了。他們豪華的舊址,只有傍晚的寒煙(炊煙),晚秋的衰草,春來的凝綠依舊。(葉玲主編,《古詩詞名句鑒賞詞典》,2002年版,第282頁)
(2)六朝金粉已煙消霧散,徒有無情草木,依舊年年春色。(司保峰,《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王安石的幾首詞》,《當代學生》2020 年第8期)
3.將“凝”解為“沒有生氣”,“綠”特指“暗綠色”
(1)一片沒有生氣的綠色。(王建忠主編,《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叢書懷古詩詞賞析》,2021年版,第167頁)
(2)凝綠:沒有生意的綠色。(黨圣元編著,《唐宋詞背誦》,1999年版,第73頁)
(3)凝綠:缺乏生氣的暗綠色。(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歷代詩歌選》,1981 年版,第341 頁)
展示完以上翻譯,筆者據此向學生提問:“你覺得以上三種解釋哪一種較好?最好的一種解釋是否能完全令你信服?說一說你的理由。”
生1:較為認同第二種解釋,這種比較符合詠史懷古詩常見的“物是人非之感”,青草年年復生、永續不斷,與覆亡的朝代不同。類似的有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這兩首詩中借助“鳥”“臺城柳”“舊時月”等景物年年如此、不與人同,將人的“有情”和景物的“無情”對比,更能表現作者的哀痛。
生2:認同第三種,當時處于秋天,景物都是比較衰敗的,如“寒煙”“衰草”,詞中本身也寫道“天氣初肅”,因此用第三種解釋更符合全詞的意境。
學生持以上兩種看法的為多,筆者遂繼續追問:“解釋是否能完全令你信服?”學生基本認為尚不能夠,理由集中在一個點上:“凝”解釋為“來年的”“年年的”或“沒有生氣的”均不常見。
三、學習活動:詞義紛繁,一脈系之
至此,問題已經聚焦到了“凝”的詞義解釋上。面對紛繁的詞義,教師有必要讓學生梳理出它們之間的引申關系。
本著尊重學生思維自主性的原則,筆者先為學生提供一組含“凝”的詞語:
凝結、凝固、凝眺、凝視、凝睛、凝笑、凝神、凝云、凝滯
任務:請借助工具書,小組合作討論,從中歸納出“凝”的義項并梳理它們的引申脈絡。
對高一學生而言,盡管已經在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部分學習了“引申”的相關知識,但面對眾多的詞語義項,梳理出這一脈絡仍然較為困難,因此可相機向學生解釋部分詞語的意思。如“凝眺”意為“注目遠望”,“凝視”“凝睛”均表示“專注地看”,“凝笑”意為“長時間地含笑”,“凝云”意為“濃密的云層”,“凝滯”意為“停留不動”。
由此,學生基本能歸納出示例詞語中“凝”的幾個義項:“冰凍”“凝結”(凝結、凝固);“精力專注或注意力集中”(凝眺、凝視、凝睛);“長時間地”(凝笑);“聚集”(凝神);“程度深”“濃密”(凝云);“停止、靜止”(凝滯)。以上義項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年版)、《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 年版)等辭書中均有收錄。
據《說文解字》,“凝”是“冰”的俗字,本義是液體或氣體因溫度降低而結成固體。液體變成固體停止流動,因而引申出“停止”義。同時,液體凝結為固體,是一個由分散到集中的過程,物體變得集中且完整,因此引申出“聚集”的動詞義;聚集精神則變得專注,又引申出“精力專注或注意力集中”的形容詞義;專注地做事情,這一過程必定是長久的,又引申出“長時間”義。“聚集”某一性狀所造成的結果,必定會使其程度變深。
在基本厘清“凝”的義項及引申關系后,筆者再次讓學生思考:“凝”的“來年的”“年年的”或“沒有生氣的”意義從何而來?
生1:“來年”“年年”義實則不是“凝”的意義,如果將“凝綠”作為“春來的凝綠依舊”“依舊年年春色”解釋的話,“凝”應該理解成“長時間地”,“凝綠”就相當于我們說的“常青”,每一年都很有生機。
生2:“沒有生氣的”也不是“凝”本身的意思,應該是從“凝”表示“冰凍”“凝結”義聯想到秋日里草的衰黃無生機。
生3:我認為由“冰凍”義進行聯想到“沒有生氣的”還是有些牽強,“凝”表示“沒有生機”,在我們語言中也沒有相關例子。可能是作“濃密”義來理解,說明秋天里的草是“深綠”“暗綠”的,“綠”的程度非常深。
以上學生的三種猜想,生1、生3都貼合“凝”固有的詞義,唯有生2 沒有較強根據性。在古詩詞中,除了“凝綠”,還有“凝翠”“凝碧”諸詞,語義頗為相近,相關詩文展示如下:
(1)冰輪駕海,破寒煙、萬點蒼山凝綠··。(張玉娘《念奴嬌·中秋月次姚孝寧韻》)
(2)遍倚危闌,盡黃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李景元《帝臺春·芳草碧色》)
(3)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煙凝碧··。(廖世美《好事近·夕景》)
(4)山翠相凝綠··,林煙共冪青。(韓愈《和崔舍人詠月二十韻》)
(5)試展鮫綃看畫軸。見一片、瀟湘凝綠··。(王觀《雨中花令·百尺清泉聲陸續》)
(6)滿地丹鉛污草棘,何時凝綠··遍丘林。(陳樵《落花圖》)
(7)密樹含綠滋,遙峰凝翠··靄。(王筠《望夕霽》)
(8)洞房深,畫屏燈照,山色凝翠··沉沉。(杜牧《八六子·洞房深》)
(9)長眉凝綠··幾千年,清涼堪老鏡中鸞。(李賀《貝宮夫人》)
借由以上例子,筆者向學生提問:“通過以上詩句,你發現‘凝綠’‘凝碧’‘凝翠’在使用上有哪些共性?這是否能幫助你進一步確認‘凝綠’的意義?”
生1:它們常和“煙”“云”一同出現,描摹出一種較為朦朧迷離、哀傷凄婉的氛圍,比如(1)到(4)句。
生2:它們也常與“山”“林”“峰”“樹”等詞連用,描摹山林生長茂盛、重巒疊翠的樣貌,但這樣的山林也往往籠罩著一些霧氣,如句(4)、句(7),也帶有一些煙霧蒙蒙之感。
生3:句(5)直接用“凝綠”寫瀟湘,水面必定也是水汽朦朧的,同時水流又是清澈碧綠的。
生4:在描摹山色時,顏色往往是比較深沉的,句(8)杜牧的詞直接告訴我們山色是“沉沉”。句(9)中也指出,“綠”可以指代更為深重的“黑”。
經過以上討論,學生可以初步確認,“凝綠”常常實寫衰敗景色,景物的顏色多是深沉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凝綠”與“暮煙”“衰草”同用,也應是寫眼前景色之蕭疏荒蕪,“凝”應取“深重”義,草色之深沉亦是詩人內心之深沉。
四、學習活動:“青”“綠”有別,字有洞天
借由對“凝”字詞義的梳理和古詩詞中的相關語例,“凝”在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表示“深重”義似可落實。那么,我們能否再憑借“綠”字意義進一步證明這一結論?
《說文解字》云:“綠,帛青黃色也。”著名韻書《廣韻》云:“綠,青黃色。”綠在古代是一種“間色”,即用兩種顏色混合呈現的色彩,青色和黃色配合時即呈綠色。因此,“綠”本身就帶有些微衰黃的特性,顏色較灰暗。楊萬里《江水》詩云“水色本正白,積深自成綠”,也恰能說明“綠”深重的特點。
“綠”的“深重”“灰暗”義,在與“青”的對比中更可見一斑:唐制,官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以上服緋,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可見“青”“綠”之色并不相同。
《釋名·釋采帛》將“青”釋為:“象物生時色也”,“生”字古文字形“象草木生出土上”(《說文解字》),即草木從土上生出之形,它的甲骨文字形表現的就是此種狀貌。《文始》一書中,章太炎先生也認為,“青”由“生”派生而來。漢語中描述植物的顏色,兼有“青草”“綠草”兩詞,“但‘綠草’只表示綠顏色的草,而‘青草’則除了表示草的顏色,還表示這種草是正在生長的、具有生命力的”[2]。
這里再舉一則翻譯界軼事: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的《浮士德》一書中,魔鬼梅菲斯特叫囂:“Grau,teurer Freund,ist alle Theorie,Und grün des Lebensgoldner Baum.”此句目前最通行的是郭沫若先生的譯法:“理論都是灰色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grün”在德語中有幾個義項:青的,綠色的;未成熟的,嫩的,新鮮的;環保的。郭沫若幼時接受傳統教育,浸潤在古典文化中,對于“青”“綠”等字詞有著極為敏銳的理解力和區分力。“生活之樹”繁盛茂密、生機勃勃,自然是選用“青”字更合適,這也從反面證明了“綠”字所帶的“灰暗”“衰黃”特征。
筆者將以上材料向學生展示,最后在多媒體課件上投影以下內容并提問:“請同學們結合以上所說‘綠’字的意義,再說說你對‘凝綠’的理解。”
綠:青黃色——枯黃、灰暗
青:草木生長時的顏色——青翠、鮮亮
生1:“但”表示“只見”義,“寒煙衰草”是眼前所見之景,“凝綠”也應是眼前之景。所以在“長久地”和“深重的”之間是后者更合適,作者眼前一片蕭疏。
生2:“綠”本身夾雜黃色,是一種略為深重的暗色,此處“凝”表“深重”“濃密”義更合適。與前文中所說“衰草”顏色正相符。
生3:我了解到也有一些版本中“衰草”寫為“芳草”,古詩有“芳草碧連天”“芳草萋萋鸚鵡洲”,可見“芳草”是茂盛有生機的,這樣的話用“長時間”義更合適,強調草的生命力和物是人非之感。
生4:但書中采用的是“衰草”!
學生通過“綠”的“青黃色”義,認識到草色的衰黃和暗淡,也據此與前文的“晚秋”“初肅”“寒煙”“衰草”相聯系,進而得知此句是一種實寫。最終得出,“凝”應作“深重”“濃密”義,極寫秋草衰黃、秋景暗淡。
如此,透過“凝綠”所攜帶的原始詞義信息,我們仿佛能看到隱居金陵的王安石眼前那片深沉畫面。詞的下闋,詩人感慨王朝興廢,原本雄偉壯麗的景象便也染上了詩人此刻心情之色彩——煙云朦朧、寒氣深鎖、枯草衰黃、一片沉寂,而耳邊卻傳來一聲聲后庭遺音。此情此景,怎能不教人慨嘆而生奮起變革之意!
五、教學反思
教學中所發現的真實問題是教師思考的第一性問題,是促成自我思考和成長的源頭活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指出,“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旨在培養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梳理語言現象的習慣,在觀察、探索語言文字現象,……探究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發現的能力,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3]。
本節課教學具體實現了以下幾個目標:第一,積累了“凝綠”這一語用知識并自主得出了傾向性解釋;第二,通過眾多“凝+顏色詞”的用例,掌握了在語境中解讀詞匯、理解語義的方法;第三,通過梳理詞義引申脈絡,樹立了辭書釋義(言語)和語境義(語言)相關性和差別性的觀念,溝通了“凝”古今詞義的發展關系;第四,借助“青”“綠”詞義的細微差別,體會到漢字、漢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增進學生對《桂枝香·金陵懷古》的理解,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以上四個目標的實現,亦能證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4]這一論斷。對該詞(短語)詞義的理解和辨析首先是一個語言文字問題,在教師所提供的許多語例中,總結歸納、梳理引申脈絡、作出合乎文學寫作傳統、合乎詩歌語境的釋義選擇,又極大地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其次,漢字的文化解讀亦能幫助學生從文字走向文學,使其深切地感受到王安石面對朦朧荒疏秋景時心中所生發的慨嘆與悲涼之情,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最后,通過文字這一條幽徑,學生發現我國語言文字所蘊含的知識是如此豐富,它們是一座豐富的礦藏,這自然又催生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之情。
本節課遵循以上的課堂預設,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也實現了良好的課堂生成。但坦誠地說,最后結論的推出并不完全嚴絲合縫。將“凝”作“長久地”講,也為學生所認可。然而,對真理的追求是永不止步的,真正有價值的是思索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許淵沖.許淵沖譯唐宋詞一百首[M].北京:中譯出版社,2021:78.
[2]符渝.青——生命的顏色[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6(3).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