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對中考語文開放性試題的評閱進行調查、實驗和行動研究,得出開放性試題應由語文核心素養聯合SOLO(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分類理論來檢視的結論。提出先用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體四面”來明晰考查要點,再運用SOLO 分類理論進行綜合性評價,旨在彌補SOLO 分類理論“無視人文性”的不足,確保語文核心素養“能被量化”。文章還介紹了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SOLO 分類理論運用的具體做法,以及對評分細則提出建議。
【關鍵詞】開放性試題;語文核心素養;SOLO 分類理論
近年來,各省(區、市)熱烈響應《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中“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1]的要求,積極探索開放性命題,這對于學校教育教學具有重要引導作用,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發展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開放性試題是指題設條件不確定、解題方法多樣、答案不唯一的題目,具有材料呈現形式多樣、問題設置開放、過程注重探究、強調知識綜合和思維不受約束等特點”[2],因而在評閱環節存在評審要素設置隨意、粗放,綜合評分重量輕質,閱卷教師主觀性強,分數彈性大等突出問題,導致學習成果評估不準,教與學的理念不正、策略不智,教學質量不高,進而干擾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立德樹人機制的落實、教育評價體系的健全、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作為多年區縣中考閱卷主持人,筆者就此談一些想法、做法及建議,供同人批評、指正。例題來自2023年重慶中考語文B卷。
一、評閱開放性試題的“政”“學”態度:未引起足夠重視
先看政策文件。《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中的第6點為“完善考試閱卷管理”相關內容,但多從組織、管理角度出發,其中較為迫近閱卷內核的是“各地要建立主觀性試題‘一題多評’制度和抽檢復核制度”[3],無閱卷指導思想、閱卷原則、科學性、技術性的強調。《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對考試功能、考試次數、命題管理、運用考試結果、完善過程評價、加強質量監測、完善管理監督機制等七個方面提出了要求,未提及閱卷。《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是為不斷加強和改進中考命題工作,確保命題質量穩定提升所給出的與時俱進的建議,在“試題形式力求創新,鼓勵增加開放性試題比例,以避免導向新的應試模式”[4]的今天,關于閱卷,并無其他更新。
再看學界研究。由澳大利亞學者彼格斯和科利斯著的《學習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一書可謂評閱開放題的理論鼻祖,也給本文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但該書是西方學術研究成果,研究時間久遠,對于指導現今中國學情和考情,需要較大變式運用。筆者以“語文開放性試題”為關鍵詞、以“語文開放性試題評價”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共獲得文獻6篇,其中5篇是14年前的文章;另1篇《“八省聯考”語文試題的開放性特征及其評價理念》,題目看似與評閱開放性試題有關,但內容根本沒有談及。
由此得出,現階段教育主管部門對評閱開放性試題關注不夠,學界對評閱開放性試題研究也不夠。
二、評閱語文開放性試題的實際窘境:產生大量趨中分
根據以往閱卷規律,語文開放性試題盛產趨中分。經抽查試卷、訪談教師發現,產生趨中分的原因主要有五點。一是母語環境為考生提供了基本分。考生生長在漢語言環境中,有十四五年漢語言環境的浸染,有九年系統學習漢語言文字的經歷,對于語文開放性試題多少都能回答一些。二是情境設置保住了考生的基礎分。“考試命題應以情境為載體”“命題應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抓住社會生活中常見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實場景”[5],語文開放性試題從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等角度設置,考生可以將切身的經歷、體驗、感受以及處理問題的經驗帶入解題過程,多少都能解答一些。三是漢語言豐富的表意性給予了考生一定的水平分。漢語言文字表意豐、變化多、含義深、關聯廣,譬如“熱愛自然”本義指熱烈地愛著自然界中的各個事物,同時,是保護大自然的潛臺詞,代表著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體現了對生命、自然的感恩和贊美,反映出蓬勃向上、純凈清澈、欣賞一切美好的生命狀態,暗含了追求自由、崇尚清凈之心靈,影射了從自然中獲得智慧和力量的心理。漢語言中某一個詞能與多個意義掛鉤,考生總能在答題時抓住某些要點。四是考生此年齡段的認知思維限制了滿分。中考生一般都是十四五歲,大部分考生的思維欠深刻、邏輯欠縝密、分析欠透徹、表述欠精準,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便會扣一點分。五是閱卷教師多崇尚中庸思維。語文教師受文學特別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至深,易感性、易共情、易同理,在決策時主張“不偏不倚”和“合乎時宜”,反對走極端,習慣在考慮各種意見和因素的基礎上作出穩妥的判斷和決策。
趨中分既不能證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程度,也不能反映學生獨立思考、語文思維、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水平,亟須通過科學有效的評閱來扭轉,需要“健全主觀性、開放性試題的評分標準,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對簡單結構作答和復雜結構作答實行分級賦分”[6]。
三、可行性分析:語文核心素養監“質”,SOLO 分類理論測“量”
1.開放性試題應由語文核心素養來檢視
開放性試題直指語文核心素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文件將開放性試題與“死記硬背”“機械刷題”對舉,意思是前者與后二者有著質的不同,開放性試題既不考查死知識,也不考查答題能力,而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解答語文開放性試題需要透過外在的表層信息,分析試題情境的內在所指,整合情境信息、相關經驗、知識和能力以及正確價值觀,自主尋找、建構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路徑,最終得出明確的結論,這與語文核心素養一致。再者,語文核心素養既是課程理念、課程目標,又是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的要求,還是學業質量的指導思想與原則,用語文核心素養來評估開放性試題,才能“確保測試目的、測試內容、測試形式和評分標準的一致性”[7]。
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體四面”為開放性試題提供標準。語文核心素養本是一個整體,四個方面不可分割,但是“整體”易流于印象,易陷入“感覺”,分板塊考量更為理性、客觀,此為理由一。理由二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體四面”能為開放性試題的評判標準提供準繩與量尺。譬如本套試題的第6小題要求為“文學部落”(綜合性學習)之“課本劇展演”活動寫一段開場白,有的教師認為回答應體現文學陶冶性情、滋潤心靈、豐富人生體驗、提高審美品位,讓人變得純凈、高貴而深刻等意義;有的教師認為不需要體現,只要有稱呼、有引入、語句通順即可。當閱卷教師對試題要求、參考答案等理解有分歧時,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體四面”無疑是最好的“解藥”。理由三是教師們在評閱時往往只采“點”不采“類”,有時題目指向的是兩個類別下的各個小點,而考生回答成同一類別下的兩個小點,也可能得了全分,若采用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體四面”去考量就能避免這樣的同義重復賦分、以偏概全賦分。總之,將語文核心素養切分成四個方面能幫助閱卷教師找準方位,抓住要點,讓賦分更準確。
語文核心素養在開放性試題中的分類體現。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核心素養內涵的闡釋、總目標的確定、第四學段學業質量要求、“學業水平考試”命題要求,結合開放性試題的特點與命題實際,筆者將開放性試題中語文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要求粗放地梳理成下表(見表1)。
語文核心素養難以被量化。崔允漷教授認為素養“是一種理論構念,而不是具體實在”[8],左璜博士認為認知類核心素養易量化測查,而非認知類的核心素養的客觀化評價與測量具有較大的挑戰性[9],從表1可知,語文核心素養包含大量的動機、情感、態度、意志、人格等非認知因素,因此得出,語文核心素養難以被測量。但語文核心素養以學科結構為依托,考查考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這為后續的評估提供了可操作性。
2.SOLO分類理論為確定學習過程層次提供通用框架
SOLO 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Outcome”的縮寫,意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是一種等級描述的質性評定方法,它不是把答案簡單地分為對和錯,而是指向不同思維層次水平。此理論將學生對某一具體問題的回答,按能力、思維操作、一致性與收斂、回答結構四個方面由低到高確定為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抽象擴展結構五個不同的思維層次,能提高開放性試題評閱的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見表2)[10]。
SOLO分類理論對于評估語文開放性試題有一定局限性。從表2可知,SOLO分類理論更適用于檢測比較單一、明確,相互之間不交叉、滲透的知識要點,但語文開放性試題要點繁多、寬泛,很多時候考查的是能否自圓其說;SOLO分類理論較難評判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傾向與情感態度,但語文開放性試題更注重考查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生有無求真創新、勇于實踐和合作交流等能力,是否具備良好的個性、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等品質。
3.語文核心素養與SOLO分類理論能互補短長
經過分類、細化,語文核心素養的文化、語用、思維、審美四個方面的知識要點、關鍵能力和正確價值觀變得明確、可視,再用SOLO分類理論歸總,進行綜合性的質性評價。這一方面修正了語文核心素養難以準確量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解決了SOLO分類理論難以檢測繁復知識、無視人文性的問題。因此,將語文核心素養與SOLO分類理論相結合,既有充分理據,又能情理兼顧。如是,縱然開放性試題的答案入口寬、范圍廣、層次豐、變異大,其量值賦分也較準確、客觀。
四、具體做法: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SOLO 分類理論的運用
以本套試題的第6小題和第14小題為例來說明。
6.學校開展“文學部落”綜合性學習活動,要舉行課本劇展演,你被選為展演活動的主持人,請寫一段開場白。(要求:不超過100字)
14.散文·品語言之味
(1)先是有一兩個小蟲不知從哪兒偷襲上來,輕手輕腳的,然后就是閑庭信步····,悠然自得,實在是膽大妄為。(品味句中加點部分的用詞之妙)
1.提取要素,設計比重
初定維度與權重。開放性試題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考查并非是四個方面同時、平均、固定使力的,而是各題有各題的指向與側重,需要逐題分析,具體對待。如第6小題指向“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兩個方面,二者同等重要,不可等閑視之;第14小題則指向“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與“審美創造”三個方面,前者的比重比后二者大。
考慮特殊性,設計比重。“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文化自信”在語文課程中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但為了使賦分更客觀,故只考慮題干直接指向的文化自信,而不考慮統領意義上的文化自信,是謂貼著試題行走;“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11],語言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與關鍵構成,可適當加大比重。
提取要素,確定比率。由此,從表1提取第6小題的考查要素并確定比率為“語言運用D(50%)”“思維能力A(50%)”,第14 小題的考查要素是,“語言運用A、D(50%)”“思維能力B(25%)”“審美創造C(25%)”。
2.根據題旨,細化要點
若這樣制定評分標準未免太過簡單粗暴,還需對要素進行拆解、具化,以形成能操作的評閱要點。第6小題D“用書面語言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修辭、簡明、連貫、得體、具體、準確、鮮明、生動、緊湊、清晰、有條理等)”便可根據“寫開場白”這一任務簡化成“表述連貫、簡明、優美、有條理”;A“圍繞任務、話題或現象,深入思考探究”可具象化為“圍繞開場白任務;具有引入、提起聽者興趣的作用;既符合小題干‘課本劇’,又體現大題干‘文學部落’”。第14小題A“對作品的思想內容、篇章結構、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的理解和把握”便可細化為“適當體現靜心靜處,萬物和諧共生,彼此善待等主題,從擬人、對比、成語、四字短語等角度賞析‘閑庭信步’的情感、意味”。
3.制作SOLO表,確定等級
運用SOLO分類理論,結合提取的要點,制定第6小題的評分細則(見表3)。
開放性試題的開放性增大,需要一種更開放、更整體、更質性的評價方式去檢閱,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SOLO分類評價能滿足這種需要。開州區試驗第6小題的評價監測,使語文趨中分的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特別是得0 分的考生,占比近8%,這在之前是沒有過的。此舉較為有效地杜絕了語文開放性試題“寫字就能得分”的不良現象,基本改變了“語文開放性試題就是送分”的不堪局面,切實導向學生仔細審視、認真對待、用心解答,從而引領學生走向真正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2019-11-12.
[2]余米曲,顏懷兵.批判性思維如何有效介入開放性試題——從一道中考題說起[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12).
[4][5][6][7][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1,50,51,50,5.
[8]崔允漷.素養:一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概念[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
[9]左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走向核心素養為本[J].課程·教材·教法,2016(2).
[10]彼格斯,科利斯.學習質量評價:SOLO 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M].高凌飆,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8~32.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十四五’規劃2023 年度重點課題——B057 縣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K23YB1240017)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