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方法與能力的關系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教師對此問題的認知直接關系到教學方法的采用和教學效果。本文從一道文言文閱讀翻譯題入手論及三者的關系。語言的積累是方法和能力的基石,在此基礎上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知識、方法與能力;文言文翻譯;文言實詞
一
新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二十幾年,教學目標由原來的一維目標(知識與能力)變為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又變為現在的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而對學生的知識積累有所放松。這其實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知識積累是方法與能力的基石,只有當學生的知識積累不斷豐富后,思維才會開闊,再輔以方法的引領,才會有能力的提升。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本文以湖南省懷化市2023年下期高一期中考試統考語文試卷里的一道文言文閱讀翻譯題為例進行闡釋。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很多學生把畫線句翻譯為:“你雖然長大了,喜歡佩帶刀劍,但內心怯懦?!边@樣的翻譯似乎也正確,從情理上也說得通。但這不是原意,句中的“長”不讀(zhǎng),應讀(cháng),作形容詞,“長大”應理解為“高大魁梧”,全句應翻譯為:“你雖然高大魁梧,喜歡佩帶刀劍,(其實)內心怯弱。”“屠中少年”羞辱韓信是個外強中干的人,徒有魁梧的外表,其實內心怯弱。
二
學生為什么會出錯,其中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首先,根本原因是學生的文言知識積累不夠。學生沒有積累“長”這個文言實詞,不知道“長”在文言文中有“高大”的含義。由于“長”在現代漢語中沒有了“高大”的意思,學生在考試中就只能從“長”的現代漢語通用義項去解讀,把“長”讀為zhǎng,當動詞理解了。
其實“長”理解為“高大”這個義項,學生在《孔雀東南飛》“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中學過,但是并沒有積累。
在古漢語中,實詞“長”很常見,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文中出現不少于20 次。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等?!伴L”這樣常見的實詞,如果學生沒有積累,文言文閱讀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沒有豐厚的文言實詞、虛詞、句法、古代文化常識積累,學生很難有較強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學生很熟悉,能背誦,把“平明”譯為“早上,清晨”也沒有錯,但學生沒有足夠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不一定能真正明白“平明”的含義。又如,“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保ò拙右住赌航鳌罚翱蓱z”在現代漢語中沒有“可愛,美好”的義項,如果學生沒有文言積累,對這兩句詩是理解不透的。
其次,學生文言實詞的積累不夠與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對學生的要求有很大關系。新課改以來,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較大轉變,不再注重知識的積累,而是更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教材中沒有了積累文言實詞的具體要求,加之很多學生都喜歡用《初中(高中)文言文全解》之類的助學資料,教師認為課文的翻譯理解學生都會了,也逐漸取消了積累文言實詞這個環節,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上。這樣好高騖遠的教法,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多年但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原因之一。
最后,新課標、新教材對文言實詞的積累沒有明確要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課標、教材沒有要求,教師教學也就沒有了目標和方向。從高中語文教材有關積累文言實詞的要求變遷就可見一斑。
20世紀80年代,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的《中學文言常用詞詞典》是主編饒杰騰先生對1980年版中學語文課本全部文言文課文所用詞匯(3394個)進行研究,參考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常用詞部分(1086個),考慮中學生的接受能力,確定中學生應該掌握的常用字為800個左右。
20世紀90年代,蔣傳一先生利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漢字信息技術,用“逐層切割”法和“數頻統計”法對1988年中學語文課本全部文言詩文共68,657個語料進行分析,得出高頻和次高頻實詞489個,高中語文課本所列文言常用實詞表共列了360個文言實詞(準確數字為248個)。這些應該是中學生起碼要掌握的。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其中沒有積累文言實詞的具體個數要求,教材隨之也就沒有了需要掌握的文言實詞的具體要求。但高考大綱還是有具體的文言虛詞的要求(18個),2019年后沒有了高考大綱,也就沒有了具體要求,我們常用的高中版《語文基礎知識手冊》只列出了120個文言實詞。
課標和教材對文言實詞積累沒有明確要求,教師教學也沒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學生也就忽視了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力無從談起。
三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首先,需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和學生要深刻認識到知識積累是方法與能力的基石。
2014 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曾聽寫“滹(hū)沱(tuó)河”這個地名。這個題很有難度,地名用字是有歷史淵源的,不可能推測出來。如果參賽者不知道滹沱河,沒有這方面的地理知識,沒有這樣的積累,根本沒有辦法寫出來。
2014年中央電視臺還推出了謎語大賽。2015年有這樣一個謎語題:馬連良總是有話說,打一成語。人們很自然會想到“滔滔不絕”“喋喋不休”“呶呶不休”“侃侃而談”“口若懸河”“巧舌如簧”“對答如流”等,這么多成語究竟選哪個?哪個跟馬連良有關?正確答案是“老生常談”。馬連良(1901—1966年),原籍陜西扶風,生于北京,字溫如。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是老生行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如果不了解馬連良,很難想到“老生常談”,因為表示“總是有話說”的成語太多。我們發現,雖是猜謎語,其實是考積累,沒有豐富的積累,猜謎語能力無從談起。
支撐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是學生豐厚的文言知識積累——實詞、虛詞、句法、古代文化常識等。學生首先需要記住,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在閱讀中不斷融會貫通,才能逐漸形成文言文閱讀能力。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積累。文言實詞的搜集整理,理解記憶是很煩瑣的,需要長期堅持才有功效。教師需要逐個搜集整理文言實詞。先要選取常見的重要文言實詞(當然越多越好),然后查閱古漢語常用詞詞典,選取常用義項(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再從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典型例句,以便學生理解記憶。例如,上面提到的“長”字從古至今很常見,但義項縮小了,這是學生需要重點積累的。
文言實詞:長cháng
1.長,與“短”相對。
(1)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蒹葭》)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3)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陳情表》)
(4)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茅屋為秋風所玻歌》)
2.遼遠,遼闊。
(1)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2)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3.高大。
(1)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孔雀東南飛》)
文言實詞:長zhang
1.生長,增長。
(1)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種樹郭橐駝》)
(2)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禮己》)
2.年紀大,輩分或職位高。
(1)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2)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3.首領,執掌。
(1)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2)烏江亭長橇船待,謂項王曰……(《項羽之死》)
不僅僅是實詞,虛詞、句法、古代文化常識等都一樣要積累。限于篇幅,不再舉例。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逐漸豐富積累的過程中,學生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外文言文閱讀,通過不斷閱讀,學生的積累才能轉化為能力,并隨著積累的豐富而不斷提升。
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讀懂課文,從當下的中考和高考看,最關鍵的也是讀懂原文,后面的歸納分析就會順理成章。一個簡單的文言文同翻譯出錯,深入分析個中原因,其實也能給我們深刻的啟示:知識積累是方法與能力的基石。常言道,知識的缺陷導致思維的缺陷。知識積累不夠,可以想到、用到的方法也不多,能力自然就無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