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倫灣(Byron Bay)位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越王州北海岸北端,是以沙灘和燈塔聞名的小鎮。這個名字來源于偉大的探險家詹姆斯·庫克,旨在致敬詩人拜倫的祖父——著名航海家約翰·拜倫。遺憾的是,曾經說過“如果你不去其他國家看看,你就無法給人性一個機會”的詩人,卻從未到過這個以祖父命名的澳大利亞大陸的極東處。
拜倫灣是天然奇觀的所在地,也以另類文化、沖浪愛好者和特立獨行的嬉皮士而聞名,從赤腳背包客到好萊塢明星都被它吸引而來。旅行官網的宣傳詞寫道:“您可以欣賞到座頭鯨橫海岬的英姿,海豚于海灣里嬉戲的動態,體驗年代久遠的熱帶雨林,坐懸掛式滑翔機飛越燈塔,從熱氣球上欣賞璀璨奪目的日出景色……”自然奇景固然美不勝收,尤其是讓我這種從中國鄉村走出來的人大開眼界,但深入小鎮生活,你會發現最令人難忘與回味的是小鎮人和他們的精神,他們內心涌動的詩意與對詩歌的熱情。每個人都是詩人。他們才是拜倫灣的靈魂。
很難想象一個小鎮能舉辦這么多的國際性節日:作家節、電影節、藍色音樂節,世界各地的作家、音樂人、藝術家在此登臺。拜倫灣作家節可以看作悉尼國際作家節、墨爾本作家節的延伸,我就是在完成這兩個作家節后來到這個小鎮參加作家節的。
文學節是小鎮的沸點,除了本地人,還有很多遠道而來的,趕集一樣?;顒幼鐾?,照例輕松閑逛,無意間撞入小鎮人自己搞的詩歌朗誦會。據說,這也是他們的傳統,自己寫詩,親自朗讀,由臺下的觀眾評委進行評分。場子里有上百號人。因為人人寫詩,通過抓閹才有機會朗讀,所有人都伸長脖子希望幸運中獎。
我看到了這批朗讀者:剛從地里上來戴著草帽的農民:系著圍裙兩手沾著面粉的主婦;嘴唇和短裙一樣紅艷的老太太;西裝革履的老頭;年輕而靦腆的小伙子……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對詩歌與生活的真誠。當有人的詩作里充滿情色的時候,一位母親帶著她的兩個孩子悄悄離開現場,而不是表現為抗議或轟走作者,從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普通人對詩歌的理解,以及小鎮人的文化與文明。
走出朗誦會場,已是黃昏,斜陽正好,海面一片橙紅。海邊坐著吉普賽模樣的人,彈著吉他,打著手鼓,有人快樂地起舞,海鷗在音樂和節奏的律動中悠然飛翔。這不是什么表演,這是小鎮人的日常生活。我加入他們。那一刻,我成了拜倫灣人。
探險家詹姆斯·庫克曾在日記里寫下一句話:“我的野心不止于比前人走得更遠,而是要盡人所能走到最遠?!蔽也环吝@樣私下認為寫詩是小鎮人的心靈探險,他們使用語言遠足,因此,藝術的拜倫灣人比別的灣人要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