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簡易教具是指教師和學生利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制作的教學用具。一方面指由教師參考課程標準、依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結合學科特點等自己動手制作的構造簡單、經濟實用、構思巧妙、設計新穎、性能可靠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指學生課上利用教師所給材料,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具制作的過程中完成的相應生物學課堂成果,不僅能夠對學校資源進行彌補,同時還使得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發展其科學思維。
教具設計方面,材料的選擇、剪裁、搭配、組合、裝配和動感上注重形象性,簡易教具雖結構簡單,但是其色彩搭配和形象性會對學生產生感染力。現代技術的發現使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得以運用到簡易教具的制作中,使得其更加形象生動。
簡易教具能客觀且真實地反映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命特征、體現實際物體的自然順序、表達生物體微觀層面概念和動態變化過程、指示生物體重點特征。
簡易教具應該易學、易做,最好師生都能做,組合拆卸很容易,安全可靠,不易損壞,操作起來很方便,控制起來很自如。
因地制宜、變廢為寶,日常生活中各種廉價材料都是制作教具的材料源。“簡易”意味著制作的材料易找、易用,并造價低廉,平日常見、常用的物品,如泥土、石膏、塑料瓶、泡沫、紙漿、木板、石膏、鐵片等都可以是材料來源,讓他們按照原理組裝便可以解釋生物學某些抽象的知識。對于一些教學條件有限地區的學校來說,不必講究材料的高質量和專用性。
根據實際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比例制作,體現實物的自然順序和位置,避免學生因教具誤導產生錯誤概念。比如,顏色搭配動脈紅色,靜脈藍色。
教師演示操作應能啟發學生去聯想教具展示的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啟發學生對現象進行探究性思考并提出問題,達到解惑目的。比如,課上給學生一枝花,并鼓勵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花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等問題被學生提出來,由此花在此時迅速激發學習動機。
操作要簡單,組裝和拆卸要容易,最好能反復使用。比如可拆卸的“心臟結構”模型等,便可以在新授課知識的梳理與總結、復習課知識的復習等方面發揮優勢。
簡約化、形象化的繪圖和結構模型可以在課堂上拆解演示。引導學生運用模型與建模方法小組合作制作結構模型,提倡學生同一內容的教具可以用不同材料或不同的工藝制成,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高生物課堂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例如,在學習“泌尿系統的組成”這一節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用超輕黏土制作泌尿系統模型,在制作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加深對于抽象知識的理解。
生物學學習是建立在一定的直接經驗之上的,對于這些事物的理解是抽象事情關系呈現力、重點特征指示力、形狀互變力,以及形狀引起教學效果最大化。
例如,在“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一節課中,“神經調節”是轉瞬即逝的生理過程,學生對“反射弧的結構”缺乏感性認識是教學的難點,借助“反射弧實驗演示器”,學生能清楚地看到“反射的過程”和理解“反射弧的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黃燈和綠色LED小燈各一只,電路板、開關若干、3節5號電池及相匹配的電池盒等
(2)制作方法
按原理圖進行電路組裝,A、B表示兩個控制開關,黃、綠二極管分別表示神經中樞和效應器;用開關A、B的開、閉表示神經的切斷或完整;當黃燈亮時表示“有感覺”、綠燈亮時,表示“有反應”;
(3)反射弧實驗的演示
按照反射弧演示器操作演示對應原理中的四種情況。
標本的制作和采集是初中實驗課程之一,但是很多實驗操作周期較長,與有限的教學時長產生沖突。利用簡單物品代替部分實驗物品制作實驗標本,將實際操作步驟簡單化、降低實驗難度,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動手參與實踐活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學會觀察。
例如,“透明圓點貼”代替蓋玻片制作切片。在初中生物實驗中,所有的臨時裝片的制作都需要蓋玻片,但實驗室蓋玻片小、薄、易碎,每次實驗時蓋玻片都會減少,造成極大的浪費,但是用容易購買、價格低廉的“透明圓點貼”代替蓋玻片不影響在顯微鏡下的視覺效果,并且提高了學生的顯微鏡使用能力和切片制作能力。
生物學知識一般從感知開始,學生的感知越豐富,越有利于形成理性認識。例如,在講解《DNA的結構》時,“麻花”引入課堂,代替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學生通過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多感官刺激,理解DNA是由脫氧核糖和磷酸基通過酯鍵交替連接而成。
總之,教學活動中自制簡易教具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此外教師還應留心現有教具,從現有教具的構造和性能中獲得靈感。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