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崇高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審美范疇。立足馬克思主義美學觀,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本體性思考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的“美的規律”的重要解讀,包含著偉大、理性、道德與超越的重要品質。基于傳統審美教化對崇高美的推崇、馬克思主義美學內含崇高美的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崇高美自覺融合等因素,新時代要進一步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為此,可以通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動力”、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表現以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導向,更好地彰顯崇高美的道德價值、審美價值與生命價值,從而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作者簡介]文雯: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2.009
思想政治教育與美學的交叉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集中于借用美學的方法來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乏力問題,實現“以美儲善”。從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來看,美學作為一種外力,它的“擺渡作用”已經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界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實踐活動,本身便遵循“美的規律”而發生。立足本體美的角度,創造并欣賞思想政治教育美,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議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整個社會對“美”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然而,“美好生活”流行的同時,社會也廣泛存在不同程度的美感缺失現象,被稱為“美的精神的滑坡”。一方面,從教育對象的人學實際出發,必須增強對思政工作“美”的考量;另一方面,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發,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當下審美缺失的問題。“崇高”作為一種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學范疇,展現了與娛樂化、平滑化的缺陷審美相反的重要審美價值。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為整體研究對象,圍繞問題的提出、研究依據、內涵品質及實現路徑等幾個基本問題,深化它的理論思考。
一 “崇高”之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提出
在西方學術范疇中,崇高有“偉大”“恐懼”“崇敬”“超越”之意。自朗吉弩斯最早在修辭學中提出“崇高的風格是一顆偉大心靈的回聲”,到康德把“崇高”從對偉大自然的贊嘆轉換到主體的理性力量及使命,創造出追求無限意志的意象世界,“崇高”開始與某種價值聯系在一起并有了強烈的道德意義。進入現代社會,西方的崇高理論開始集中展現人類的生存危機及內心矛盾。如利奧塔認為“所謂崇高,是指在這種虛無的脅迫中,仍然有某事物會到來,發生,宣示并非一切皆盡。”(讓-弗朗索瓦·利奧塔.非人:時間漫談[M].羅國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94.)它強烈地表現為一種現代精神,表示人們在感受不確定的現代性命運之際仍始終與其抗爭的狀態。這既是對人生的沉思,也象征著一種更偉大、深刻的情感與理性。與此同時,隨著西方美學現代化的發展,“崇高”問題已經擴展到了對文化、社會與生命的思考,成為關聯個體生存、社會現實、心理等的大課題。
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崇高”一詞。《鬼谷子》有云:“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鬼谷子·捭闔第一》)這與西方古羅馬時期最早以辭令談崇高一樣,只是后世鮮見沿用此詞。然而,就“崇高”的美學含義而言,早在春秋時期,我們就有了近似的表達。如孔子發出感嘆“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八佾篇》),孟子提出“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孟子·盡心章句下》)的“大美”等。與此同時,儒家在生命實踐中推崇君子“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理想境界,透露出中華美學把對崇高的推崇放在了仁德的人格力量之中。據《左傳》記載,子產推行丘賦后受到國人的誹謗,子寬告之后,他仍回應道“何害?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而后,至清朝末年,民族英雄林則徐因禁煙被革職充軍,在赴伊犁的路上,他也同樣表達了“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心志。可以看到,我國的崇高美對個體仁德力量的推崇,以彰顯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為核心,因而,它發展成為中華美學精神的最高境界層次。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新中國成立,真正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國家,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廣大勞動人民與無產階級成了國家的主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先進性與社會主義的基本性質決定了我國崇高美的根本特征:強調客體對象的“合社會規律性、典型性、特征性”,突出主體是“高揚‘集體化的個體’”,并強調“作為主體的個別之中始終包含著集體”(陳偉.崇高論——對一種美學范疇和美學形態的歷史考察[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210,215.)。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就強調共產主義精神的“毫無自私之心”與“大有利于人民”,強調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這是社會主義崇高美在個體上的具體注解與要求。同時,社會主義崇高美表現為“善”對“惡”的壓倒,它強調其代表的“善”是已被歷史所證明的、反映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因此,從外部特征來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崇高”呈現為一種“壯美式的偉大”或“大美”(參見:陳偉.崇高論——對一種美學范疇和美學形態的歷史考察[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215-216.)。如我國遭受殖民侵略、戰火漫天的苦難,最終通過全體人民的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建立了新中國,這一過程便展現出崇高的意志。由此觀之,與近現代西方“崇高”精神對個體的救贖相比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崇高美是一種更為嶄新的美學形態。它不僅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關系與理想追求,而且更加彰顯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學界,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提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出現。2003年,《理論探討》刊發了論文《論思想政治教育美》,該文首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本體美的立場,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概念,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不同于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社會美,指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美的體現,更是真善美的統一”(陳君生.論思想政治教育美[J].理論探討,2003(3):79.)。“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提出,直接推動了對思想政治教育本體美的認識與發展,“崇高”的審美范疇也隨之被引出。如周芳把“崇高”列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價值的基本類型之一,認為審美崇高感是一種帶有社會倫理意義的積極情感,能蕩滌塵埃、凈化靈魂、提高境界,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使審美主體領略崇高美(參見: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8.);林潔在論述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力量形態中,強調“將崇高的理想信念與實踐追求相統一,使崇高的價值追求和人生理想生動可感”(林潔.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力量形態探論[J].理論導刊,2020(11):115.)等。
總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崇高美的重要內容,是從具備崇高感的審美經驗、審美關系、審美尺度、審美價值來把握和領會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遵循真善美的規律。在前人的相關理論闡釋基礎上,本文從三個層面來闡釋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內涵:一是從靜態上,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崇高感”力量的對象化,以實現凈化靈魂、提升境界為重要內容與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美最高級的形態;二是從動態上,它涉及人的生命活動走向崇高的整個過程,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通過富含“高尚”價值觀念及客觀事實的教學內容,啟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崇高意識的發展;三是從本質上,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美所蘊含并根植“崇高感”式的真善美,源自對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的信仰,指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 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研究依據
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與擔負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研究依據已然凸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傳統審美教化對崇高美的推崇
古今中外,道德教育(教化)與審美教育之間相互融合是一貫的文化傳統。古人講“禮樂相濟”,這種“樂”的審美范疇就包含了“大”“陽剛”“雄渾”“壯美”的崇高之美。明末清初思想家魏禧曾描述:“重者人驚而快之,發豪士之氣,有鞭笞四海之心”“且怖且快,攬其奇險雄莽之狀,以自壯其志氣”(《魏叔子文集·文瀔敘》)。這種壯美的審美體驗展現了主體力圖擺脫平庸,追求更豪壯、更有作為的心境。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屈原、岳飛、文天祥的歷史事跡,它們的教化意義無不與其表現出的強烈的斗爭精神、更深層的道德情感有極為密切的聯系。在西方,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審美教育就已經成為培養個體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柏拉圖認為要通過詩、音樂等藝術來塑造兒童“高尚優美”的性格。到了中世紀時期,“崇高”開始被用來為神權服務,從此,其便屬于上帝的創造,被標榜為“神圣的獻身與救贖”(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26.),實現宗教的教化。此時“崇高”最典型的“感性顯現”便是人們在林立于歐洲大地的哥特式教堂中,沐浴神秘崇高的氣氛從而領略無限追求與不斷超越的意義。進入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崇高”轉變成主體自覺精神的世俗教化。人自己成為“崇高”的主體,追求自由意志以獲得生命的意義。例如,歌德的《浮士德》、貝多芬的第三(《英雄》)、第五(《命運》)與第九(《合唱》)交響曲、雨果的《悲慘世界》等作品,都表達了對主人公主體精神力量的謳歌。總之,傳統審美教化離不開“崇高”的價值訴求。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在“第二個結合”的指引下,更加強調黨的歷史文化視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借鑒與運用。在審美教化的具體議題中,則自然表現為對傳統審美中崇高境界的延續。
(二)馬克思主義美學內含崇高美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美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闡明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美的規律”,另一方面是引導人們對美的根本發展需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這不僅揭示了人與動物的區別,而且說明了“美的規律”普遍存在于人類實踐活動中,即審美的普遍性。同時,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必要的,“只有當對象對人來說成為人的對象或者說成為對象性的人的時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對象中喪失自身”(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一方面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另一方面則是主體展開“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的“恒久的現實”(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的實踐。馬克思指出:“即從主體方面來看:只有音樂才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就是說,它只能像我的本質力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自為地存在著那樣才對我而存在,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來說才有意義)恰好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自我本質力量的確證就是人們實踐活動審美普遍性的確證。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更強調人類的發展不僅是自然進化的過程,更是在文明發展中不斷進行自我教育的歷史。總之,馬克思主義認為這些過程依據“美的規律”發生,是人不斷地欣賞并創造美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從個體的生命發展需要還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人類世界始終飽含著一股偉大的力量,飽含著崇高美的欣賞與創造。因為在任何困難面前,人類終會與之抗爭,從而不斷創造一個更加理想的世界。以人的精神力量發展為指向的崇高美,既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馬克思關于人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的深刻體現。
(三)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崇高美自覺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求真、崇善、審美的學科,在思向何方的命題中,體現的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肩負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使命。習近平在2019年的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培養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7.)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本質即是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的核心要求就是使之確立為國家事業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目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內在要求與具備崇高審美志向自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一個引領主體欣賞并創造“崇高”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美的規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過程遵循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此外,崇高美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所指,以更高的境界賦予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性的力量,從而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人”的終極目標內含“崇高”的價值尺度并自覺融合,它一致地體現為要培養個體的高尚人格、卓越追求與斗爭意志等。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以對這種內在尺度的把握,通過主觀化的客觀實踐,最終實現“成人”的可能。
三 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品質特征
美的事物的呈現是豐富多樣的。人們從個體的審美經驗中可以得知,不同的審美對象給予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崇山峻嶺不同于平原小溪,狂濤怒海不同于清波漣漪,雄鷹展翅不同于蝶舞翩翩。相較于一些審美對象給人平靜、和諧、優雅、愉悅的感受,“崇高”則帶有動蕩不安的特征,呈現為沖突與斗爭。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具有以下審美感受與品質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偉大”品質
“偉大”是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首要品質。“偉大”一般用來形容事物的雄偉宏大、超出尋常。“崇高”的實質是實踐主體在現實客體壓倒自身時激起的人的本質力量,轉而征服、掌握(或趨向于征服、掌握)客體。正是在雙方對立、沖突而趨向統一的動態過程中,“崇高”展現出了實踐主體的偉大力量——更超出、更強烈的力量。崇敬、英勇、豪邁、恢宏等,也可以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中“偉大”品質的同義詞。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自然界起初是一種完全異己的力量存在,伴隨著人們的生產活動,產生了各種對抗、征服自然的要求。經過實踐經驗的不斷累積,人類不斷地理解并征服這些“可怕”對象,從而“產生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偉大斗爭的酵母”(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等.美學基本原理(第三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07-208.)。因此,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會把兇猛的野獸當作崇拜的對象,這實際上是獵人對自己的偉大英勇力量予以尊敬的緣故。“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竭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追日的傳說,充分描述了一個悲壯而偉大的崇高形象。事實上,崇高的偉大品質尤其表現為社會領域中的強大力量,如推動歷史前進的進步力量及斗爭要求,以及那些在潮流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令人崇敬與贊嘆的英雄人物等。如,人類歷史上最艱巨的革命之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展現了我國人民群眾及其許多先進代表人物在這一革命進程中所創造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中,像夏明翰這樣不懼犧牲、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的先烈數不勝數。一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英雄史。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首先就是對這些“偉大”力量的展現,它體現的審美價值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獲得成功,而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斗爭、甚至可能付出巨大的代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救亡圖存之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實現建立、建設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放國門、加速經濟發展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偉大”寫照。
(二)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理性”品質
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理性”品質源于體驗崇高感時特有的沖突與斗爭最終產生的一種積極的、維護自身發展的意志。這讓崇高美不同于一般審美經驗中的感知,它表現為一種強烈的烙印與深刻的認識,即理性。例如,康德清晰地將“崇高”描述為帶著“充分的思考”“能夠靜觀的情致和完全自由的批評力”“具有純粹理性的愉快”(康德.判斷力批判:上[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98-99,109.)。他認為“崇高”的心意之所以對恐怖的對象有吸引力,就在于它是理性施于感性的強力。他以野蠻社會對戰士的贊賞來解釋“崇高”:“不震驚,不畏懼,不躲避危險,而同時帶著充分的思考來有力地從事它的工作”(康德.判斷力批判:上[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98.)。這些說法都集中體現了崇高的理性品質,強調了它絕不是一種普通的感觀認知,而是一種極強的審美判斷力。它會產生嚴肅認真的情緒,甚至是悲痛——人類最強烈最深刻的情感之一,由此在實踐主體身上留下強烈的烙印并形成穩定的理性認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蘊含并傳播時代性、先進性的思想觀念,其內容是理性化的;另一方面,對崇高事物的認識與理解要強調斗爭與沖突,從而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理性的審美判斷力,以充分的思考窺見并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價值和信仰。比如,通過細節敘事,在多番學習與感悟英雄人物面臨險境、經受痛苦與挫折時依舊不屈不撓甚至奮勇向前等心境與意志中,受教育者逐漸實現對崇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并最終實現自身理性意志的增強、思想情感的日益高尚。
(三)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道德”品質
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具備“道德”的品質,它借由理性力量走向道德使命的自覺。康德認為,“崇高”的對象不可能由它的形式來產生快感,而是體會到“自身合目的性的(道德的)善”(參見:康德.判斷力批判:上[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08.),也就是一種道德情操。同樣地,在我國審美范疇中與“崇高”相近的陽剛之美、壯美,也飽含著對人類道德精神與理性力量的贊嘆。自古以來,人們欣賞老鷹、古松、峻崖、懸瀑、無垠的沙漠,贊美垓下哀歌的項羽或橫槊賦詩的曹操,這種“駿馬秋風冀北”式的審美,就是移情了人們強烈的道德情感。崇高的道德品質在社會生活中尤為顯著,它的內容直接體現為“至善”(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等.美學基本原理(第三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10.)。“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天垮下來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滿江紅·滄海橫流》)盡管無意中的好人好事也受人尊敬,但是當個體自覺地為爭取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毫無畏懼、敢于犧牲時,這樣的“至善”一定會引發社會更普遍的崇敬與贊嘆。正如歷史長河流淌的熠熠生輝的中國精神,其永恒魅力正在于崇高美所展現的極具光彩的道德面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女排精神、勞模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科學家精神等,都展現了崇高對道德目的的實現,使原本經歷苦難、受到阻礙的主體擺脫了消極的情緒,產生了積極的倫理情感,包括無所畏懼的勇氣、崇敬與責任、強烈的自尊感與自豪感等,從而貫穿精神的生成。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思政工作者就是要依托對崇高事物的情感觀照、情感體驗與情感表達等,喚醒教育對象的尊敬情緒(多過愛與親切的傾向),不斷激發自身的道德自覺,將崇高價值印入人心。
(四)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超越”品質
“超越”是崇高美在偉大主客體、理性力量、強烈道德感的多重品質作用下的終極品質指向。無論是面對自然界浩瀚的大海、渺茫的星空,還是社會生活中涌現的英雄人物等一些不平凡的事物,人們會產生渺小,亦可能喚起高山仰止的心境。這種能促進個體突破有限去追求無限的意志與過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超越品質的體現。“我們稱呼這些對象為崇高,因它們提高了我們的精神力量越過平常的尺度,而讓我們在內心里發現另一種類抵抗的能力,這賦予我們以勇氣來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較量一下。”(康德.判斷力批判:上[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96.)崇高就是這樣的“另一種抵抗力”——實踐主體在試圖征服、改造并掌握客體的過程中,將心靈力量提高到超出慣常的凡庸從而進行自我維護、絕不使人格被侮辱,是一種被充分激發了的超越力量。我國美學的“壯美”就是指向這種超越精神。宋代心學代表人物之一——陸九淵,執著于尊德性而倡導“大做一個人”,也是旨在使客體服從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崇高美的超越品質。對崇高事物的欣賞與創造,對矛盾與沖突帶來的深切阻礙與痛感,只有在爆發后為了捍衛崇高的價值高地,主體作出選擇、完成轉變或者爭奪勝利之后,才能釋放出一種精神愉悅去推動對個體平庸與渺小的超越。自此,思想政治教育“樹人”的目標就實現了把人的精神王國引向一個無限燦爛輝煌的崇高境界,即一個嶄新的高度。
四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凸顯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崇高美,但這種崇高美還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進一步體現和展現出來。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美,是新時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為此,要堅持凸顯崇高美的道德價值、審美價值以及生命價值,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發展。
(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動力”,進一步凸顯崇高美的道德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觀念及其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4.),發揮著國家與社會道德教化、價值引領的作用。目前這一功效發揮不足,面臨一些困境,尤其表現為道德教育說理所形成的理性認知與現實行為存在差距,即道德實踐力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道德品質帶來了一種更高的要求——“感動力”:它不會停留在道德“意義”的理性建構,提供“說服力”抑或是“娛樂的東西”,而是道德與主體意志的高度統一。崇高的道德性是這種道德“感動力”的釋放。它的審美過程一般伴隨著主體強烈的情感體驗:將深深的痛感轉化成深厚的感情,生成一種氣魄和力量決然地進行崇高的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美的凸顯,要求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感動力”,解決道德實踐力欠缺的問題。一方面,把握崇高的宏大敘事,以整體的思維與視野,對歷史、現實和未來進行全景觀照,整體把握時代、國家和社會的宏大脈動,以凸顯崇高的意義來獲取“感動力”。如在講解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與崇高時,要重視帶領受教育者去領會時代呼喚與英雄人物作出崇高選擇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通過細節敘事的超清視線和常人視角,帶給受教育者更動人更深刻的具體畫面,以此清晰地傳遞“感動力”。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通過細節的描述連接人們的日常生活記憶與經驗,感受個體行為選擇與社會生活實際的道德張力,讓道德顯示出它的“威勢”從而實現價值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將“嚴肅的題材、深刻的思想、真實的情感和崇高的風格”(祖國華.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9.)統一起來,反對浮夸與空洞、安逸與享樂,強調偉大精神與深厚情感,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動力”,才能進一步凸顯崇高美的道德價值。
(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表現,進一步凸顯崇高美的審美價值
崇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審美范疇。一方面,崇高美蘊含獨特的審美價值。崇高相比更為靜態、和諧的優美來說,體現了一股動態的強大抗爭力,是激烈的、深刻的、剛勁的和壯美的。“崇高使人感動,優美則使人迷戀。一個經受了充分崇高感的人,他那神態是誠懇的,有時還是剛強可怕的。”(康德.論優美感和崇高感[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崇高甚至體現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態度與意志。因此,一般地提高優美的審美意識,對思想政治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崇高對人的力量的肯定與煥發,對偉大的召喚,與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本質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崇高美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最高境界。自身的有限性與困難、挫折,是個體日常生活的常態,生命發展過程就是個體對它的正視及超越。“崇高”的意象世界是無限的,意味著以有限不足仍表達無限之意,這是我們在所有觀念之中最為感動的。因此,它被認為是審美意識的高峰,甚至“應該把崇高看成是美的最高階段”(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75.)。“使人高尚起來”(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73.),這不僅是美學的最高目的,同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最高階段。要更好地領略崇高的審美境界,關鍵在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在崇高美上的藝術表現形式,即人們運用美術、音樂、詩歌、小說以及舞蹈、戲劇等藝術的方法,表現崇高的審美特質,使人感受崇高。如悲劇是表現“崇高”典型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一般以呈現人物命運的災難為主要內容,但不是真正的“悲”,而是通過共情命運的悲痛情緒來喚醒人、鼓舞人。“觀賞一部偉大悲劇就好像觀看一場大風暴。我們先是感到面對某種壓倒一切的力量那種恐怖,然后那令人恐懼的力量卻又將我們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那里我們體會到平時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能體會的活力。”(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94.)在朱光潛看來,悲劇的魅力就在于悲劇會引起觀者恐懼和憐憫的情緒,但帶來的是“活力”而不是沮喪,從而引導人走向崇高。《離騷》中屈原道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蘇武牧羊》中蘇武流放匈奴十幾載而心存歸漢不失節;《白毛女》中喜兒毫不屈服、具有反抗精神的農民形象,都展露了一種敢于接受命運挑戰、保持自身人格尊嚴的氣概。人們在欣賞之際,雖為之不幸、感到惋惜,卻又為其堅毅與力量發出贊美。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大眾文化的蓬勃發展,大量高質量的紅色主旋律影視藝術作品深入人心,極大地影響了新生代的年輕人。如,《覺醒年代》《大江大河》《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國》《長津湖》《人民的名義》等,都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作為民族精神與國家記憶的審美構建,這些主旋律的藝術作品將崇高精神物化,更集中、更典型、更普遍地展現崇高美。習近平曾指出:“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業和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文藝對年輕人吸引力最大,影響也最大。”(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文藝作品對思想政治教育有獨特的功效,依托優秀的文藝作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廣泛的現實基礎。高揚無愧于我們偉大民族、偉大時代崇高風格的文藝作品,通過欣賞具備崇高審美形態的藝術作品以及崇高的敘事符號,深入高尚的理想世界,能給觀者帶來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新時代要依據時代化、大眾化的文藝需求,綜合運用科技感、數字化、體驗式的手段,不斷豐富并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表現形式,創造大量的優質藝術作品,引領人們感受并欣賞崇高的極致美感。
(三)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導向,進一步凸顯崇高美的生命價值
依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生命價值關切在于人的本質力量的真正占有,人實現自由全面而充分的發展。這一認識要求生命發展的理性、道德與審美是高度統一的。因此,審美需求不僅源于人的生命創造,而且是人發展的重要方式與內容。自古以來,人們崇尚的最高境界,不是原始、樸素的悠然自得,不是平靜自在或優雅生活,而是擺脫了平庸與瑣碎、經受得起痛苦的超越,是以有限的身軀在仰慕無限中由善進入美的至高境界。就像屈原懷瑾握瑜,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絕非簡單的道德觀念足以涵蓋,而是“充實而有光輝”的“大”,達到了“萬物一體的崇高境界”(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75-176.張世英先生對“崇高”的理解著重于朗吉努斯所講的宏偉氣魄與令人驚羨的方面。據此,他提出“萬物一體”的崇高境界,是人能在審美意識中體悟到與萬物一體,是宏偉氣魄意義下的崇高。他認為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有限的意識所無窮追尋的目標。)。崇高美充分地展現了人的本質力量,呈現了個體生命從自然到社會、從必然到自由的生機與壯美,進入贊嘆著的敞亮、光明的世界,在審美層面代表了生命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對的對象是現代社會的鮮活個體。一方面,現代社會尤其是數字時代平滑美學的盛行,人們熱衷于構筑快樂、滿意的世界,使表面上的“崇高失落”、高尚瓦解。德國學者韓炳哲在《美的救贖》的開篇就指出“平滑(das Glatte)是當今時代的標簽。”(韓炳哲.美的救贖[M].關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網絡平民化下的“文化放縱”與過多的官能刺激帶來了物質主義的泛濫,社會生活充斥著快感文化與消費文化,削平深度式的審美取向廣泛流行并走向平滑美學。它作為一種沒有否定、消除對立面的快樂,將美與崇高割裂開來,“人們彼此交流的主要是賞心悅目的事情,即積極的事情。分享和點贊是使交際變得平滑的手段”(韓炳哲.美的救贖[M].關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2.),美成了純粹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崇高美依然是現代社會個體生命發展最高階段的必然含義。美并不是誘惑并制造誘惑物讓人消費,而是使人駐足并深思,這是柏拉圖、柏克、康德、黑格爾、阿多諾、韓炳哲等人主張的觀點。“否定性是激發生命活力的力量,它也構成了美的本質。”“如今,將健康、平滑之物絕對化的審美力(kalokratie)恰恰消除了美。”(韓炳哲.美的救贖[M].關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62.)現代“崇高”理論獲得了新的發展,它的沖突與斗爭、不規則性與不確定性,與當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突出矛盾狀態相適應。由此,“崇高”已經超出了一般的美學意義,擴展到了對文化、社會與生命的思考。總之,無論是傳統社會崇高美帶來的偉大與意義,還是現代社會崇高美關注生命發展的矛盾對抗力量,都與當下流行的輕喜、快樂文化截然不同,但卻是生命發展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育人工作之一,肩負著凸顯崇高美、完成“成人”的使命。因此,一要建立對客體對象的正確認識。人們一面尋求生命的意義,一面又難以在碎片化、娛樂化、物質化的現實生活中得到解脫。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要以認識既渴望意義又遭遇現實割裂的人的兩面性為前提。二要建立生存意義上的美的認知。美并非只是審美意義上的,而且是生存意義上的。柏拉圖的審美理論認為,面對美的東西,人們的靈魂會受到驅動并以此自行創造美。因此,美可以改變以消費性、被動性為指標的生命活動,使人更具主動性與創造性。柏拉圖的“審美階梯說”,實則表明了美是生命的本身,是一種必要的開始。三要構筑崇高價值的高地,完成美對生命的救贖。一些理論家一直強調現代社會關于美的危機,認為人們更喜愛隨意和舒適,這似乎拋棄了人的靈魂。“‘在美中生育’的渴望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作為產物,即供以消費和審美愉悅所用的美。”(韓炳哲.美的救贖[M].關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05.)這當然是值得警惕的現象。“崇高”作為一股明知一切可能不確定、虛無,卻仍要去探究與追求,絕不沉淪與絕望的力量,正是它以更充分的情感與更強大的精神狀態,引領人真正探尋生命的邊際,拓展生命的寬度與廣度,而非一味沉溺于積極感的愉悅。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不斷地高揚崇高美以贊揚人的精神與智慧,完成美對人類生命的救贖。這一過程所產生的氣魄與力量,也真正表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在生命本質問題上的深刻思索,最終完成“成人”的目標。
二十一世紀,多元文化交織發展、世界復雜多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習近平曾指出:“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7.)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發展人的道德認知、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還要讓受教育者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偉業,培養與國家發展相一致的崇高理想信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倡并張揚崇高美,以凸顯的奮進意志與高昂的英雄精神引領主體獲得精神解放、創造生機勃勃的世界,同時增強社會凝聚力以及共創美好生活的信心,這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與責任,亦是應對未來挑戰、實現人的根本發展的重要路徑。
On Sublime Beau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N Wen
Abstract:Sublime beauty i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categ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Marxist aesthetics,the ontological thinking of the sublime beau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blime” and “aesthetic law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contains important qualities of greatness,rationality,morality and transcendenc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education of sublime beauty,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arxist aesthetics containing sublime beaut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oral cultiv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s and the conscious integration of sublime beauty and other factors,the new era should further highligh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ublime beauty. Thus,we can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affect people,enrich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grown” ori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 better demonstrate the moral value,aesthetic value and life value of sublime beauty,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ublime beau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out the author:WEN Wen,lecturer of School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 specialis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rxism in China.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先秦儒家教化思想的現代價值及其轉化研究”(XSP24YBZ023)的階段性成果。)